教育改革下食品專業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7 09:20:07

導語:教育改革下食品專業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改革下食品專業教學研究

【摘要】食品專業作為一個應用型專業,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和多門專業知識,主要向社會輸送食品生產、檢驗、銷售等人才,但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全國教育改革等因素,其存在諸多弊端使得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缺乏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等。為避免以上問題,讓學生與社會具有更高的互相匹配度,需要學校從多個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需要學校加強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引進“雙師型”教師和培養“綜合型”教師;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和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并加快學校課程設置的改革和課程內容更新。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更好的培養人才。

【關鍵詞】教學改革;食品專業;創新

創業在2015年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在2015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上,教育部長袁仁貴也強調,要推進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要把高校的辦學思路轉移到服務地方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和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新能力上來。在當今社會形勢下,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以及云計算、互聯網與現代制造及其行業的結合,“互聯網+”等行業和模式應運而生,職業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也逐漸成為當今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向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轉型發展也逐漸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趨勢[1]。食品專業涉及理學、工程學、化學、醫學、檢驗學、食品科學、農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領域[2]。是向社會輸送食品安全檢測、監管、風險評估、質量監控等方面人才的重要渠道。該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去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系統等衛生行政部門或者食品藥品相關企業質量監管控制部門,對助推地方食品行業發展及創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衛生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但當下由于高校大量擴招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學生動手時間能力差、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不能有機結合,課程設計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課程設計調整相對滯后等問題。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加強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引進“雙師型”教師和培養“綜合型”教師

作為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素質、能力及知識結構對學生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實踐教學,教師的作用更為明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更具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和實踐指導。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相關食品企業或者單位引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扎實理論基礎的工程師、企業管理人員等來學校兼任或專任教師[3]。湖北某高校醫學相關專業就采用了此種模式,該校與學校所在地周邊各大醫院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在各大醫院設立課堂,引進醫院中具有牢固理論基礎且極富實踐經驗的醫療一線人員為學校醫學相關專業講課。通過這些一線人員的實例教學,該校醫學專業學生對各大醫院的運作模式、各種常見或罕見的病例、各種醫療設備的使用維護、各種醫療應急事件的處理,都有較好的了解。也使學生能很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進而互相促進,使學生能力大幅提升。

2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工作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經濟時代,在就業形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就業壓力也逐漸增大,從而學生創新創業的可能性也就大幅增加。但僅僅依靠創新創業意識是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競爭的,尤其是競爭激烈的食品行業。因此,在教育改革及時代背景下,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市場應變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抗壓能力挑戰意識。近年來,國家也大力提倡和鼓勵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教育部及財政部也都下撥了相應經費來進行該項活動。并統籌全國組織大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如2015年的“全國互聯網+大賽”、“食品安全科普創新公益大賽”、“中國傳統食品大學生創新大賽”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增加創新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作為高校,要更加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盡力共享資源,開放實驗室,舉辦并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或與校外食品企業聯合建立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創新創業的機會,也使學生更好的了解社會,在未來更好地適用社會。

3加強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

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考慮學生的發展等問題,加強與社會各界和合作交流。要與校外研究機構、行政事業單位、食品生產加工或檢測行企業進行互助合作,在以上單位建立實踐基地[4]。并在教學計劃中適當增加實踐教學比重,讓學生親身參與食品生產、食品研究、食品檢測等食品行業相關工作。使學生能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利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可以得到極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前輩指導,實現食品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的有機結合,也促進食品專業知識的正向遷移。高校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企業給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相關專業學生學生輸送到這些基地進行實踐操作實訓,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接觸到畢業后可能從事的相關工作,可以了解到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這樣學生們可以在實踐基地的實習實踐中把已經學習得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同時也能在實踐中發現已學習的知識對工作和應用的不足,進而確定將來學習的方向,堅定學習好專業知識的信心。使得學生在實踐中更好的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讓自己更好地匹配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學校也達到培養并向社會輸送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具有良好操作實踐能力的人才。

4加快學校課程設置的改革和課程內容更新

食品專業的課程設置是依據國家有關要求,根據學生職業意愿進行設置。是以培養新世紀食品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食品工程等相關知識的人才為目標,擬達到培養人才能很好的適應食品生產技術管理、產品開發、質量控制檢測等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的發展,及各行業務的互相滲透。知識的更新也是十分快速,尤其是專業知識。如食品生產加工及食品包裝兩門課程,隨著機械設備的更新,都必然產生新的加工技術及包裝技術,而新的技術一般更為節省成本或者是效率更高,這樣就能逐漸替代舊有技術,從而使原有知識不能在適應時代的需求。又如,當下“互聯網+”模式在全國乃至全球各行業盛行,食品行業也不例外,食品的生產銷售等也不可避免地采用這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要讓食品專業的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更好的契合社會需求。就需要學校根據當前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課程設置,更新課程內容。如隨著機械設備的更新,就需要更新食品加工機械、食品生產技術、食品包裝技術、食品工藝學等相關課程內容。根據“互聯網+”模式的興起,就需要更新食品營銷學等課程內容,或根據學生就業方向新設相關課程。讓學生能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步,能與社會需求相匹配。

通過分析和實踐,我們認為食品專業的教學改革,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和普遍應用,是十分必要的。要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改革,很好地提高食品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時間操作技能、研究分析水平,使他們能更好地適用社會的需要,更好地滿足食品行業的需要并更快地融入食相關工作。能真正實現行業和學生個人的雙贏。當然,改革不一瞬間或者一小段時間就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它與發展相生相伴,食品專業教學需要在改革中不斷進步發展,同時對于在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需要進行適當符合現實情況的改革,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改革成果,在不斷的調和中達到改革和發展的完美統一。

作者:張喬會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齊景凱,錫林高娃,劉燕.淺談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J].吉林農業,2013,01:179-180.

[2]趙良忠,夏湘,黃大川,等.應用型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新體系的建構和實踐[J].海峽科學,2010,09:88-91.

[3]楊武英,黃波,丁菲.高職食品加工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5,20:126.

[4]吳躍.科學發展視角的大學食品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