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類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6-08 09:26:18
導語:發電類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改革現狀及必要性
1.1課程改革與實踐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發電類專業的《電機學及應用》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發電廠電氣運行崗位及電機設備維護檢修等崗位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培養學生相應崗位的基本職業素養?!峨姍C學及應用》涉及發電廠發電機、變壓器、電動機等一些重要電氣設備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由于電機的種類多、運行狀態復雜,涉及電、磁、力、熱等多門學科。但是該課程概念抽象、理論性強,是大家公認的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兩難”課程。目前該門課程的教學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主要問題如下:①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上,以傳統的填鴨式理論教學為主,教學過程強調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學習的針對性、應用性和啟發性;②教學內容上不能體現學生對接崗位的職業能力的培養,無法體現鮮明的職業特點;③從教學過程和課程考核體系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成績輕能力,忽視知識運用、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現象,影響了本專業學生電氣方面知識的拓展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1.2學情分析
本課程教學對象是高職層次學生,這些學生本來前期基礎教育相對薄弱,學生基礎理論不夠扎實,甚至還會有部分文科起點的學生。他們對理工科的電、磁等基本物理知識掌握很少,缺乏基本的專業知識儲備。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形象思維活躍,動手主動性強,邏輯思維能力差,對理論學習淺嘗輒止;本課程屬于專業基礎理論課,如果采用傳統的類似本科教授式的教學模式對理工科零起點的學生來說,嚴重脫節,不符合學校提倡的“以學生就業為中心,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主體,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教育質量為保障”的高職教育培養模式。
1.3課程改革現狀
1)《電機學及應用》課程的相近課程“電機學課程改革”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陸續開展,最有代表的是重慶電力高等??茖W院黃永銘教授在2004年開始主持開發的《電機學》精品課程,在2006通過國家級精品課程的驗收。其在改革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上進行大膽嘗試,增加了實驗環節。但由于課程開發時間早于我們的16號文精神的傳達時間,在改革模式和效果等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①學科體系還很濃,應用部分不明顯。理論內容還在課程總體設計中占絕對比重(88%),針對74課時(總88課時)的純理論教學來說還沒有完全擺脫學科體系的范疇;②該課程的針對性不夠具體。一般電機學在電力工程專業開設更為普遍,因此相應的精品課程也一般面對電力工程類專業。發電類專業課程主要側重發電廠變壓器、電動機、發電機的運行特性和基本的原理分析,能夠指導學生在后續課程中進行基本的運行分析。而電力系要更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因此發電類專業的理論性要比電力系的要求弱一些,分析的針對性要求更高一些。2)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職業教育提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項目為導向的《電機學及應用》課程改革與實踐將面向動力工程系火電廠集控運行專業,體現高職教育學生專業培養對接工作崗位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在發電廠電氣運行崗位和電機設備維護檢修崗位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形成。教學模式上以項目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強調知識運用、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同時也為發電類專業電氣類課程體系的開發和研究,奠定了基礎。3)本次教學改革主要針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和初步實踐,旨在開發出更適合發電類專業的電機學課程體系。從而使電機學課程建設緊跟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體現出為電力行業服務的宗旨,形成了高職高專能力培養的課程特色。因此,從課程建設的職業性和面向性上,凸顯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形成,該課題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2課程改革內容
2.1基于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對發電廠電氣運行、電氣設備檢修維護崗位對電機及其相關設備的知識和技能需求進行分析;基于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來重構《電機學及應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針對發電廠電氣運行崗位和電氣設備維護檢修崗位的知識和技能需求,把課程教學內容重新整合,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將符合基本的認知規律,涵蓋到大部分的基本理論,把以往艱深難懂的公式推導和抽象的理論,轉換成鮮活的生產設備或工作任務展示給大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見表1)。
2.2基于工作任務的教學項目分析
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分析表確定發電技術類專業所需的電機及相關設備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基于典型工作過程重構課程教學內容,按照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內容,選擇任務載體,構建課程實施方案;采用項目驅動模式來實施《電機學及應用》課程。以典型工作任務或工作工程為載體開展教學,把傳統的填鴨式理論教學模式改革成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增加動手實操的內容和現場教學環節,發揮任務驅動教學的優勢。同時又適應高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差的特點,在任務驅動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生的電機方面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出學生基本的理論分析能力(見表2)。按照工作過程知識、認知及職業成長的規律性,分為生手、熟手和能手三個階段[1],由典型工作任務提煉出的各個子項目,可以按專業需求分層次實施,其中I類為生手必做項目,II類項目為熟手項目,供需要中級維修電工的選做項目,III類項目為能手項目。
2.3課程評價體系
探索開放式課程評價體系,知識技能考核與職業素養考核并舉并重。為了強化學生職業著重過程考核,對以往普通理論課課程評價局限于知識理論考核,忽視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隱形職業素養的考核。開展項目化教學后,引入工作現場“6S”管理體系進課堂,增加職業素養方面的考核環節,營造職業氛圍,促進學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性;學生小組化教學,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考核方式上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極大的刺激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課程評價體系包括職業素養、知識技能素養兩大部分。
2.4配套課程資源
配套開發課件、網絡課程等課程資源:包括豐富的教學課件,flash動畫,生產現場發電機、電動機等電氣設備的現場拆裝視頻等形式多樣,反映設備結構工作原理的微課視頻等。課程資源能體現出工作崗位特色,是學生在專業基礎課程中盡早接受職業熏陶,增強對本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3課改特色
3.1變抽象為具體
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知識體系的重構方面使新的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應用型和啟發性更強,變抽象的理論為具體表2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教學項目表的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這些工作過程針對其工作崗位,更適合于高職學生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
3.2化難為易
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把以往艱深的理論融入鮮活實踐教學、生動的案例教學和生產現場教學中,增強學習的動手性、趣味性、挑戰性。實現真正的化難為易。
3.3將純理論課改革為理、實一體化的課程
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把以往的純理論教學改革成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課程,基本理論融入到實踐環節中,既提高學生的電機方面的基本技能,又在實踐過程中強化他們的理論分析能力。
4結束語
《電機學及應用》課程改革根據工作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務提煉教學項目,分層次項目化實施,改變傳統理論+實訓的教學模式,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符合高職教育提倡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高效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王紅琰 單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明.基于工學一體化的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05+107.
- 上一篇:中職特色專業課程改革初探
- 下一篇:課程改革項目教學理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