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時間:2022-07-14 10:55:00

導語:《管理學》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摘要:管理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系統研究管理過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課程,通過現代管理理論、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的講授,具有凝練管理思想、強化基礎理論、注重聯系實踐、拓寬知識面和追求理論創新等特點,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其他后續課程的基礎。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改革研究,是依托“企業家精神”、崗位導向標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責任意識、管理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專業職業技能,構建“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管理綜合素養實踐課程體系。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管理學;課程改革;體系

一、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研究的理論基礎

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提出:“企業家精神”是管理學院學生必修課程內容,“企業家精神”是一種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可能不完全是學校培養的,但至少是可以熏陶的,可以創造環境,讓學生自由發展。了解企業家的成與敗,堅定信念,才能更好的進行專業學習。樓高行老師在《教書育人》雜志中《開發企業家精神教育校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文中提出:開發企業家精神校本課程,既是學校培育生長點、打造特色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需要的觀點。在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后發現,我國“企業家精神”引導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探討和實踐剛剛起步,在現有資料中還未發現“企業家精神”引領課程改革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方面整體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研究方面還屬空白區域。本課題通過研究與分析,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對《管理學》課程建設的促進和引領作用,從而有效提升課程建設的發展水平。課程設計要讓學生樹立現代管理的思想觀念,掌握和運用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為學生接下來的專業學習及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職業基礎;通過“企業家精神”引領課程實踐,可以找出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從而優化雙師型隊伍建設,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優化實訓基地建設等;通過“企業家精神”引領課程建設逆向思維,可以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造,按照工作過程的梯度,研發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導性的系列項目課程,提煉轉化為教學項目,為專業課教師提供項目典型課例,起到引領改革、服務實踐及社會終身培訓的作用。

二、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改革目標

1.以培養學生綜合管理素養為教學目標,堅持“企業家精神引領”的教育理念,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管理學》關于企業家實戰案例庫,通過企業家講座、我身邊的企業故事、我與行業精英面對面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素養,準確定位,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管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傳授,又要重視管理理論的應用,加強實踐環節的學習和運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主,由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溝通,從以教師組織教學為主轉變為以學生自我控制為主,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2.建立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管理學實踐課程體系,著力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既具備扎實的管理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創新型管理人才。3.根據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構建課程體系,教學環節突出核心技能的培養。啟動“課程體系模塊化、課程設置進階化、教學內容案例化、項目化”。構建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創意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

三、建立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課程改革體系

依托“企業家精神”、崗位導向標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責任意識、管理能力為目標,提高學生專業職業技能,構建“開放性、體驗式、立體化”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管理綜合素養實踐課程體系。具體內容包括:1.授課方式改革。以實踐基地為依托,整合共享各種資源,構建《管理學》課程新型的教育模式。打破以學校內部教學教育為主傳統教育模式,走出校園,開創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型創新教育模式。學生通過與企業家面對面,深入了解企業發展中的實踐案例,感同身受的理解企業家精神,端正學習態度,為日后的專業學習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結合我院具體情況,以校企合作課程建設為重點,同一門課程由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共同擔任,本校教師到實踐基地以實踐基地為依托進行實戰調研。同時邀請企業家到校內講授實踐性較強的實踐部分內容,綜合性內容可通過知識講座形式授課,達到提高專業課整體教學水平的目的。2.構建以“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雙創課程體系。以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將“企業家精神”創新創業思維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創新、創業與專業三大能力對接交融。強調學生以直接體驗的學習方式參與整個實踐教學活動,用開放的、動態的教學場景和狀態使學生作為自主的、獨立的活動個體,與社會、生產、人群直接接觸、交流,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去解決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基于建構項目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中心,以實際經驗為中心,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發展,課題組將以項目教學開展校企協同、實踐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3.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是借助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如多媒體技術、移動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讓教學內容更有趣味性和知識性。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使用情境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組訓練,除了采用傳統的案例分析方法之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的翻轉課堂教學法或邀請企業專家進入課堂答疑。采用無領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游戲故事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課外的實踐中,可以帶領學生在企業現場進行教學,邊教、邊講、邊學、邊用,實現教學做一體化。。課堂實踐一般圍繞教學內容,隨堂進行。如分成團隊進行案例討論主題辯論、創業展示等,鼓勵學生參與學習,并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升學生的興趣。然而,課堂內時間有限,更多直接經驗的積累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獲得。一方面通過大學生活和學習實踐,培養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實習,參與工商企業的實踐管理活動,學習綜合運用和融會貫通所學的管理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4.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基于“企業家精神”引領的《管理學》教學中應強調參與式教學法,鼓勵學生發言改善課堂上的溝通效果,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具體形式包括: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方法、管理游戲、團隊教學法等。5.實行開放式考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建立全程化考核體系,堅持從始至終全過程進行考核。建立與教學配套的多環節、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核體系。在考核過程中要堅持考核范圍開放、考核方式開放、考試標準開放三個開放。強調管理團隊精神,實施傳統考核中以個體為主進行知識、能力測試與以小組為單元進行團隊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以學習團隊為中心,在教學進行的案例討論、主題辯論、創業計劃展示等過程中,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全組同學進行答辯式核心發言和補充發言,討論完畢后上交發言提綱或稿件,最后教師講評并給出小組成績和每個成員成績。

作者:漢吉月 單位:大連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葛兵.“四種能力”培養中的教學創新思考——以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學課程為例[J].職業圈,2007,(18):78-79,87.

[2]王穎.《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進探析[J].職業時空,2010,(3).

[3]黃志堅,吳建輝.管理學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9).

[4]李季鵬.如何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運用實踐性教學法[J].教研改,2007,(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