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工業設計課程改革研究
時間:2022-06-12 10:31:30
導語:高職工業設計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工業設計教育中一直存在重技能輕創新的問題,亟待進行人才創造力提升。將《產品首版制作》課程作為研究案例,在課程標準中制定“創造力提升”目標和內容;在教學設計中設置“創造力提升”的項目、學習情境和評價體系;在教學方式中運用信息化和小班化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創造力。通過有效課程改革,探索具有高職工業設計創新特色的綜合項目化課程建設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創新;創造力提升;課程設計;教學設計
根據歷年來對高職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研,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教育存在本科的“壓縮餅干”和中專的“發面饅頭”兩種狀況,而且在辦學模式中過分偏重職業性,過分強調崗位技能要求與培訓,只把學生培養成“會說話的機器”,只強調“用手”,而忽略了“用腦”。工業設計的靈魂在于“創新”。能夠在“用手”中學習,在“用手”中思考,在“用手”中創新,才是高職工業設計人才“手腦并用”的直接體現。因此,打破課程傳統建設思路,以“創造力提升”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一、課程改革內容
《產品首版制作》課程是一門技術性要求較高,具有鮮明高職特色的課程。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木材、塑料、金屬等材料,制作出造型美觀新穎并具使用功能的創意產品樣件。學生要具備從概念創新設計到實物創新制作的完整設計能力。既有產品材料、產品結構等工科背景專業知識,又有尺寸圖繪制、三維電腦建模、實物模型制作等專業技能,還有手繪、色彩、造型等藝術類知識和技能。但是,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發現,由于學生知識性學習學時數很有限,對材料美感、質感、結構的創新應用訓練不足,在學習本課程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了主動學習和創造力發揮,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如圖1。《產品首版制作》課程改革主要是將“創造力提升”貫穿到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方式中。在課程標準中,重新制訂課程設計思路、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在教學設計中,重新組織項目內容、學習情境和教學評價設計;在教學方式中,對信息化教學和小班化教學進行創新實踐。(一)課程標準的改革。1.課程設計思路改革:課程設計思路涵蓋著課程建設的背景、依據、目標、方式、效果等。以往主要是依據行業與崗位需求來尋求課程建設依據,著重教授學生基礎技能。比如,依據范例的圖紙和實物,進行簡單的模仿,缺乏“高階思維技能”[1],即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新的課程設計思路中,增加了有關此項要求,詳見圖2。2.課程教學目標改革:以往的教學目標主要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缺少專門針對“創造力提升”的內容,因此,我們增加“能力目標”模塊,如圖3所示。明確要求學生轉變思維模式,改變依靠教師尋找答案的學習觀念,而成為學習的思考者、開拓者和規劃者。3.課程內容改革:以往的課程內容模塊多而散亂,模塊之間缺乏關聯性,學習時缺乏有效的難度遞進。學生在前導課程中雖然積累了一定理論知識,學習了不少專業技能,但對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綜合應用能力依然較弱。因此,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創新特點,新的課程內容模塊布置給學生一系列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工作任務,如圖4所示。同時,每一模塊都對應不同的目標層次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實戰能力。(二)教學設計的改革。1.項目設計改革:課程的項目設計應當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項目,以實現市場價值為目標,可模擬真實的公司化運作模式,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創立自己的設計師品牌。教師在整體上把握大的方向,給予適度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申報專利,加強學生的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具體項目設計內容詳見圖5。2.學習情境改革:學習情境是知識建構、知識轉移和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批判性思維訓練、計算思維養成和設計思維培養的重要場域,是實現協作學習和創新設計的加工場所。[2]首先,教師要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學生提供開放寬松的創造性學習氛圍,重點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其內在的潛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中設計決策,引導學生在一種辨析、敘述、評論的氛圍中形成對設計課題的想法,允許學生試錯。同時,要營造輕松舒適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獲得創意靈感。教學場所應明亮寬敞,可明確劃分學習區域與討論區域,易于教師指導與監控;學習環境要整齊有序,學習工具材料放置科學,便于拿取;每次課程結束組織學生打掃,培養責任意識。3.教學評價改革:課程評價是課程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直接體現了教學成果質量。從多元性教學評價體系來說,可采用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具體操作,如圖6所示:⑴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自主設計發展目標,自主判斷發展狀況;⑵教師通過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設計過程中操作質量,以及最后的設計創新成果等多方面進行評價;⑶課程結束后舉辦成果展,邀請相關企業進行成果評價,尋求合作機會。最終將課程成果市場化,更好地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教學方式的改革。1.信息化教學改革:如何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教學的最核心問題。本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必須圍繞“發揮學生主動創新能力”,建設教學資源,發揮導學功能。設計教學交互,實現在線課堂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揮線上優勢,通過分享與協作營造學習社區,激發學習動機,把握學習效果。具體操作可分為課前環節、課中環節、課后環節,詳見圖7。課前環節,教師提前上傳學習知識,學生預習;課中環節,教師給出引導性問題,根據學生完成的預習,詳細介紹本項目應該具備的知識,并將課堂教學過程制成范例講解、技能操作等微課小視頻等;課后環節,學生主要完成項目學習復習鞏固,教師使用信息化考評分析系統進行成績評價,反饋學習情況。對于課后的復習鞏固,學生可以通過微課(重、難點的教學視頻)進行課后再學;如有疑問可隨時通過網絡交流平臺咨詢教師。2.小班化教學改革:小班化教學是提高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充分程度為目標指向的教育,因此,要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得到個性化的教學,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課程的小班化教學可由兩位教師授課,每位教師依據分工明確,統一教學目標。主講教師制定課程標準,整體設計,規劃課程內容,教授重要知識點;輔講教師應協助主講教師進行單元設計細化,管理實踐教學場所和資料,共同指導學生實踐操作。兩位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模塊教學分工分配教學課時,指導學生應不超過25人。
二、課程改革成效
通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產品首版制作》課程已初步建設成為一門具有高職工業設計創新特色的綜合項目化課程。(一)課程標準改革成效。1.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了“創造力提升”要求;在課程教學目標中,指明了“創造力提升”目標;在課程內容制定中,實施難度分層,持續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2.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生的創造力獲得極大發揮,并極具創新特點。對于建模和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著重提高技能創新要求,引入各類技能大賽標準,如高職高專院校技能大賽,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創想杯”3D打印造型技術競賽等;對于綜合設計能力強的學生,提高整體創新要求,引入綜合性設計競賽標準,如各類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效競賽等。近兩年來,通過“以競賽促教學”,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師生共獲國家專利50余項,詳見圖8。(二)教學設計改革成效。1.在教學項目設計中結合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在校內大學生創業園真實注冊公司創業,學生創新實戰能力獲得極大提高,競爭力明顯增強。參加浙江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并中獲得佳績,詳見圖9。2.重新構建學習情境。依托“產品設計與首版制作”杭州市重點實訓基地,進行“造型、結構、首版”三位一體教學場所改造,詳見圖10。將教學區分為繪圖區、討論區,快速成型區,木工房等不同功能區域,學生分組在各自功能區域內學習,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了創新學習的效率。3.構建多元性教學成果評價體系,實現“校-企-生”三方創新互動。評價依據“產品首版制作考核量化指標要求”,按比例分配成績,詳見圖11。“課堂表現”和“操作技能”表格由教師打分;學生填寫“學生自我評價表”;“作品質量表”由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打分。課程結束舉辦成果展,邀請企業導師參與成果評價,推進成果市場轉化,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三)教學方式改革成效。1.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毒肺炎疫情,大學課堂不得不轉移到網絡空間,開啟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具體操作詳見圖12:(1)課前,所有課程資源全部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中,方便同學課前預習、課中查閱及課后參考。教師充實海量的教學資源,方便教與學。編寫能讓學生一目了然的項目任務單,增補修改已有的PPT課件,上傳設計案例素材,設計多項教學活動等。(2)課中,多平臺合作,各取所長。課程中使用釘釘群作為課程的直播平臺,超星學習通發放學生的作業點評資料。保證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可聽、可看、可操作,課后可預習、可復習、可自學。采用了“任務引領”的教學方法,與上次任務有遞進關系,教師通過解讀任務的目標、要求和設計思路,不斷地回顧和導出專業知識,以任務驅動學生知識內化。(3)課后,個性化輔導,落實教學效果。針對每個學生的作業,都錄制了語音點評,讓同學有針對性地改進。2.小班化教學中,教師手把手教授學生知識與技能,師生的交流互動更加深入詳細。當學生對方案造型材料的選擇出現疑惑時,可及時詢問教師,在材料的切、磨、銼、粘、彎曲、加熱的使用過程中,去調整找到適合的材料造型方案,達到創新思維的廣度訓練。學生在愛好與興趣的驅動下,把WoodShop變成HobbyShop,催生不同樣式與形態的作品,切實感受產品材料與結構,創造力產生質的提升。課程小班化教學場景如圖13所示。
綜上所述,本文以《產品首版制作》課程為例,將“創造力提升”貫穿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方式的改革,形成了可操作性教學案例,解決了高職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手腦并用”的問題。推動專業課程改革往更深入方向發展。面對時代與行業的不斷發展變化,本研究將不斷持續深入下去。
參考文獻
[1]李謙.面向全體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學——OECD《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20(3):51.
[2]田陽,萬青青,陳鵬,黃榮懷.多空間融合視域下學習環境及學習情境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23.
[3]趙越.應用型高校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課程研究——以《文創產品項目實訓》課程為例[J].設計,2020(5):93-94.
[4]龍惠敏,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設計,2019(15):102-103.
[5]時旺弟,非遺手工藝技法動作思維驅動產品模型課程教學實踐研究——以新會葵藝燈具制作為例[J].設計,2019(13):92-95.
[6]郭愛華.機械類工業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8(2):110-111.
[7]蔡曉紅.高職工業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工業設計,2018(5):107-108.
[8]邱志榮.成果導向下人才培養目標及其畢業要求的構建——工業設計創新創業教育[J].工業設計,2018(2):89-91.
[9]曹穎.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工業設計創新教育研究[J].藝術教育,2018(11):160-161.
[10]葛慶.“手腦并用敬業樂群”的創新型高職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2):72-73.
作者:葛慶 周楠 李楊青 單位: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友嘉機電學院
- 上一篇:休閑農業產業升級途徑與建議
- 下一篇:路由交換技術課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