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新課程下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的創新實踐

時間:2022-03-21 03:00:00

導語:小議新課程下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的創新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新課程下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的創新實踐

摘要:實施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能力是當前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高中政治課堂在新課程下實施案例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案例教學能力培養德育功能

一、背景和意義

總書記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也指出: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通過啟發學生勇于提問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討論、辯論等方式,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學習見解的機會,調動學習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正體現了上述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使用案例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設置一個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探索,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對于促進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和加強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特點及目標

一是關注問題,引發研究。運用案例教學法應注重以案例帶出問題,通過問題及問題的解決闡述相關理論,引導學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引導學生善于歸納,培養主動探究的意識。

二是展示差異,碰撞思維。要通過不同的案例展示差異、引起思考,在思考和尋求對策的過程中共享解決問題的經驗。這種課程,主張用富有意義的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

三是主動參與,促進發展。運用案例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實踐經驗,展現案例,縮短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爭論、挑戰權威、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是方向引導,注重成長。要鮮明地提供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這種教學,注重認知工具的給予,注重學生生活邏輯的主導,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和健康成長。

三、實踐與探討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案例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四方面,即:

1、精選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學方法的核心,案例撰寫質量好壞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前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收集整理相關素材,精選案例。教師在精選案例過程中應注意:①要有明確的目標性。即要緊緊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選編案例,要讓學生在對案例的分析討論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②要有深刻的啟發性。案例既要有實際情況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問題,要讓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判斷、推理、論證,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啟迪和開發學生的智能。③要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這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盡可能貼近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政治學科特點。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始終意識到他們所學的知識學有所用,能夠應用于實踐;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

2、呈現案例。以呈現方式而論,有印發政治文案材料、教師描述、電教手段展現、模擬再現實際情景、學生表演等。以呈現時機而論,一般應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前呈現。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高漲的熱情;學生身臨其境后,教師及時進行啟發誘導,讓學生從情境材料中去感悟、探究、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邊看書、邊思考、邊討論,從學生帶著初探沒有解決的案例問題,對書本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這是案例教學得以進行的必要環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少走彎路,教師可把書本理論知識問題化,并展示給學生,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化的理論知識進行預習、自學、互學。通過自學,讓學生感知教材,自己解決簡單的知識問題,筆錄個人的疑點、難點。然后學生帶著各自的疑點、難點通過小組互學,加深對教材和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學生自學互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生中間,及時掌握學生自學互學的反饋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講解。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難點及重點理論知識,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精講。教師精講時應力求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高深的理論通俗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這樣就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掃清了思維上的理論障礙,使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既不離開書本太遠,又不拘泥于書本,既鼓勵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確價值判斷。例如,在講“普遍聯系”時,筆者結合生物知識,用課件展示了一個具體森林生態系統中陽光、空氣、各種動物、植物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內部聯系;在講“聯系有條件性”時,結合地理知識展示了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氣候條件及動植物物種,讓學生總結所學過的赤道地區的知識,指出那里的陽光是地球上最強勁的能量,陽光使海水大量蒸發,形成特有的風和潛流,所以赤道地區的動植物才能比其他地方的動植物長得更快、更大,而且外形更怪異,使學生對“聯系是普遍的又必須是有條件的”的觀點印象極為深刻。

3、分析討論。這是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分析案例的關鍵是師生互動,將思想政治案例的內容與相應的政治理論聯系起來,揭示政治案例與政治理論之間的聯系,討論其發展變化規律。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關事實情況,積極思考,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一些見解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要打破幾個學生包場的現象,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鼓勵不同觀點展開爭論、辯論,變“幾言堂”為“群言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興趣,活躍思維,使學生在互相啟迪中、師生多邊互動中達到以“例”析“理”、用“理”解“疑”的目的。具體操作方式可以靈活多樣,通過個人準備、小組討論、集體辯論、角色扮演、現場考察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案例教學的功能,提高政治課教學實踐。

4、總結評述。這是對前一個階段案例教學的概括和提升,是案例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宿,一般由教師來完成。可以對思想政治案例討論作出評價,指明其中的關鍵性問題,為后續的政治課堂教學打好基礎;也可以指出學生在分析、討論政治案例中的成績和不足,進行彌補性、提高性講解;還可以啟發學生在教師指引下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受到更多的鍛煉;或者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促使學生開闊視野、調整視角,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思考。

四、教學的思考

1、促進了政治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和教學方法、手段的更新。在教師角色定位上,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中心和主宰一切的知識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對教材的運用上,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的設計者、開發者,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再創造,即“讓教材的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同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建立起聯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最根本的是實現了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2、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有力地推進了學科素質教育。由于案例教學要求學生直接參與案例的收集、分析、討論和評價,由“教學”變為“導學”,還主動權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可以很好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搜索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社會實踐的能力。但同時由于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依賴教師的習慣,死記硬背,照搬照抄,初期嘗試中,發現學生難以適應要求勤于思維的案例教學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自己及時完成,討論時常出現“冷場”,或訥于言辭,不能較好地表達觀點、聽取他人意見等,使案例教學的目的不能充分體現。

以上,是我對新課程改革下學生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的一些嘗試與思考。當然,素質教育課堂模式是在不斷探索中的,課堂模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應呈多樣性。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要與時俱進、勇于探索,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