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燈光課程開展產教融合探索

時間:2022-02-07 11:49:15

導語:舞臺燈光課程開展產教融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臺燈光課程開展產教融合探索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需求不斷增加,為演出行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舞臺燈光設計已成為當下綜合性舞臺藝術和劇場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運用于舞臺燈光技術當中,為如今舞臺演出和劇場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近年來,我國演出產業飛速發展,為舞臺燈光專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為該專業學生提供了藝術實踐和工作場所,因此“產教融合”成為當下舞臺燈光課程體系改革的新途徑。

一、我國舞臺燈光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演出市場對燈光人才尤其是燈光技術人才需求正呈上升趨勢,然而由于國內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培養燈光設計師為主,大多數燈光技術人員都是“半路出家”或者轉行而來,導致我國現有燈光技術從業人員的教育程度和專業素質普遍偏低。舞臺燈光設計雖然是藝術創作,但在實際操作中涉及諸多技術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燈光設備越來越豐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需求量增加。在舞臺燈光行業中,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燈光技術類人才匱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國內有多所高校培養高素質燈光設計人才,但是行業更需要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燈光技術管理人員、實際操作人員等,高校的教育與職業培訓是填補這個人員缺口的最佳途徑。因此,目前國內高校尤其是高等職業學院應加強燈光技術人才的培養——培養既熟悉舞臺燈光的整體工作流程,又懂得燈光設備系統設計、生產制造;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并具有較高藝術審美情趣和一定英語能力的國際復合型燈光技術人才。為了避免教學與實踐脫節,通過產教融合的形式,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建產學研基地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燈光技術人才要具有復合型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如何將課堂教學與實踐項目相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帶動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成為了具有創新性和時代緊迫性的研究課題。

二、舞臺燈光課程開展產教融合的實踐與探索

針對目前我國燈光人才培養現狀,近年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開設舞臺燈光相關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燈光技術與職業能力,課程團隊探索將課堂教學與演出項目相融合的教學方式,以提升以教學效果為出發點、以科研項目為紐帶,通過課題研究、演出案例制作、劇場實訓等方式建立了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任課教師將傳統課堂融入產業實踐,在滬上劇院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在劇場進行現場教學,講授劇場的燈光、音響、機械等專業知識。此外,定期組織學生調研燈光展、觀摩舞臺劇目,開拓學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彌補校內實踐條件的局限,教學效果較為顯著。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燈光課程共同參與完成了多部舞臺劇目的燈光創作與制作工作,從前期策劃、效果圖設計、施工圖繪制到現場編程、彩排、演出,學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表現出了較強的專業能力。在團隊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自身問題或技術難點進行課內外同步練習,既提高了技能技術水平,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舞臺燈光課程改革的途徑

(一)課程教學項目化。項目化課程教學的優勢是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于一體、融“教、學、做”于一體,可以滿足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通過項目化的課程內容,打破了原有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構建以本專業崗位工作流程為框架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與結構、課程內容與考核標準均與職業技能要求緊密聯系。高職院校在開設舞臺燈光課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將原課程內容進行解構與整合,同時結合當下舞臺和劇場工作的發展現狀構建必要的學習內容,并結合實際演出項目,從前期方案設計、效果圖創作和燈位圖繪制到進劇場后的裝臺、對光、演出執行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實踐項目。教學過程以項目的形式出現,創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完成每個項目的過程中具備相應的設計能力,使學生在思維方法、設計方法及技術操作等方面獲得豐富的個人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總結、歸納事物的能力,進而將感性認識變為理性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制作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對成果形成的過程有親身的經歷與總結。課程教學項目的設置要根據知識能力傳授的教學規律,采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由模擬到真實的過程。比如,第一、第二學期可以設置基礎性的單一項目,如人物布光、靜態場景布光等;第三、四學期可以設置綜合型的虛擬項目及實際項目,如利用GrandMA、Wysiwyg等軟件進行燈光秀設計或參與實際的演出項目。最后的畢業設計則以綜合性實際項目為主,以學生完成任務的實績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指標,以“項目+主題教學”的形式,深化項目內容,與校外劇組共同設計、共同完成演出項目,力求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教學效果。(二)構建與行業有效對接的課程群。“課程群”是指以一至兩門核心課程為基礎,由三門以上相關課程組成的結構科學、層次合理、互相聯系、互相配合的系統化課程群體。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舞臺燈光課程開設四年來,根據產業需求適時調整培養方案,已形成《燈光技術基礎》、《舞臺模型設計與制作》、《燈光設計與調控》、《劇場技術實務》等課程組成的較為系統的課程群體。課程群的構建主要參照以下幾個原則:第一,緊密結合行業職業標準開發高職產教融合特色課程群。課程群的設置與行業、劇團緊密對接,與演出項目相結合,強調職業素質、創作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第二,以項目為引領,打破原有課程界限,構建貫穿式課程群。通過產教融合的形式,學生可參與到多個演出項目中,接觸臺前幕后的各個崗位,如舞臺、燈光、視頻、音響等,使課程之間互為聯系,形成與行業有效對接的課程群。第三,拓展和延伸專業課程內涵。比如《燈光技術基礎》課程原本以講授電腦燈和傳統燈具為主,隨著現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型燈光設備不斷涌現,在原有的舞臺燈光課程基礎上,需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貼合行業發展,引進新型燈具設備和舞臺表現手段,如激光投影、虛擬現實技術等。通過對原有舞臺燈光專業課程內涵的拓展和延伸,極大地擴展和豐富課程群建設內涵。(三)打造高素質專業課程教學團隊。舞臺燈光課程開展產教融合,任課教師通過實際的演出項目將燈光設計、編程、技術、演出執行等各個環節與教學過程相結合,提升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同時,教師通過實際演出項目,把教學和實踐、創作和演出、學校和劇團、自身優勢和外部資源結合起來。在完成演出的過程中推動教師的角色轉換,以教師為核心組建燈光設計團隊,教師擔任燈光設計指導,并邀請行業專家共同組建指導團隊,提升課程教學團隊雙師素質,同時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結語

產教融合是當前高職院校踐行教學課程創新改革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在新媒體融合時代,高校舞臺燈光課程應和演出產業緊密結合,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構建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符合行業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燈光技術人才。

作者:吳鑫婧 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