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精神在高校課堂管理中的體現

時間:2022-04-13 03:54:11

導語:游戲精神在高校課堂管理中的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游戲精神在高校課堂管理中的體現

摘要:分析游戲教學觀的內涵,闡述在游戲教學觀下高校課堂管理的必要性,探討游戲教學觀下的高校課堂管理策略,包括培育自由開放的課堂文化、培養教師的游戲精神素養和建立游戲式的考核評價機制。

關鍵詞:高校;課堂管理;游戲教學;游戲精神

1高校課堂管理及其研究意義

有效教學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而課堂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課堂行為根據其功能可以劃分為教學行為和管理行為[2],即課堂行為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堂管理。對課堂教學的關注由來已久,而對課堂管理的研究則相對滯后。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對有效教學的廣泛關注,人們逐漸發現課堂管理對有效教學的重要意義。可以說,課堂管理不僅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和單位時間效益的確保創造條件,而且是有效教學的保證[2]。而高校課堂管理不僅是高校課堂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更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相關能力和素質的途徑。我國對課堂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已從早期的以依靠經驗為主,注重行為控制和程式化問題解決的傳統課堂管理,轉向結合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以學生為本的科學化管理[3-4]。在對課堂管理開展的研究中,關于基礎教育的研究占了大多數[4],而對高校課堂管理的研究則有些不足。當前,高校課堂管理的現狀不容樂觀,如逃課或隱形逃課、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習態度不端正、參與度低等問題較為嚴重。高校課堂管理是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它在考量學校的學生管理水平和教師的專業能力的同時,也在拷問著社會的價值觀。因此,對高校課堂管理的深入研究顯得十分必要與迫切。筆者嘗試從游戲教學觀角度出發,對高校課堂管理進行探討,以期為高校課堂管理提供一個參考。

2游戲教學觀的內涵

游戲研究先驅胡伊青加在其著作《人:游戲者》中提出:人是游戲者,也就是說,游戲是人存在的方式。而作為培養人“成人”活動的教學,貫穿游戲精神,是實現“成人”的重要路徑,因而從本體意義上看教學如游戲,游戲精神是課堂教學的內在精神[5-6]。這就是把游戲精神引入教學,把教學看作游戲,培養學生游戲品格的游戲教學觀。這個觀點最早由周建平于2002年提出[5]。此后,大家逐漸認識到游戲精神的教育意義[6-9],讓教育教學賦有游戲精神,實現游戲與教學的融合,是教育通向“成人”道路的重要路徑[6]。

2.1游戲精神

游戲精神是指游戲者在游戲中形成的心理狀態或心理體驗[9],也就是游戲的內在精神實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5-8]。1)自由的精神。游戲的真正主體是游戲本身,其以自身為目的,具有內在的自由性,不為外物所累,是非功利性的。讓參與游戲的游戲者自由接受游戲規則,讓身心自由釋放。2)在開放中創生的精神。游戲是一個往返重復、自我更新的過程。其內部秩序規定其有限、封閉、重復的境域。同時,在游戲運動中與游戲者相互敞開、相互接納,形成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意義境域,使游戲者在“往返重復”中更新自我,實現創生。3)體驗的精神。游戲是由內在目的、內在需要激發的一種活動,從形式上看是虛構的。但游戲者在游戲中獲得的內心體驗卻是真實的。游戲過程中,游戲者與游戲世界融合在一起,與之進行交流,這能引起游戲者心靈的顫動,并激發游戲者的情緒體驗和感悟。4)平等的精神。游戲中的游戲者相互平等,現實世界中的社會身份、地位等差別在這里是不存在的,只是分工和標簽的不同。而游戲有內在的規則性,游戲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規則遭到破壞,游戲的世界也將坍塌。5)理解對話的精神。游戲中通過理解對話的方式,以及游戲的聯結功能,實現開放性的相互傾聽、相互批判、相互修正,從而達到理解和共識。

2.2游戲教學內涵

融合了游戲精神的游戲教學觀有其內在意蘊,具體而言,該教學觀具有如下幾種內涵[5-8]。1)教學是自成目的的。教育教學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學生生活的方式,獲得知識和技能只是生活的手段,當下的生活才是目的。教學作為游戲,其主體是教學本身,只能是在其自身中完成其目的,使教師和學生都成為游戲者,只是在游戲時置身其間,沉醉其間,而不應被外在功利性目的所奴役。2)教學是平等對話的。教學作為游戲,教學本身成了對話的延續。在自由民主平等的開放游戲環境中,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文本等的對話。在教學中,就是實現師生之間的對話,以及師生與課程、教材的對話。在純精神性交往關系中,彼此敞開,實現知識、經驗意義的共享,實現師生各自的成長。3)教學是體驗的。教學作為游戲,置入其間的學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情境中的,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和生命的體驗,所以它是讓學生真正地去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3游戲教學觀下高校課堂管理的必要性

3.1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

當代高校學生基本為“90后”,他們是在物質優越的環境中和家庭的過度關注下成長的一代。他們出生在我國經濟和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受網絡文化影響巨大。他們的特點是:行為上獨立自主、個性張揚,但是抗壓能力弱,依賴性強,比較自我;情感外顯,較情緒化,自我調控能力弱;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10]。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應當適應具體教育對象的年齡和行為特征[2]。面對這群表面成熟,實則單純、敏感、極端的“90后”大學生,簡單的規則管理并不能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許多高職院校采取后高中時代的管理方式,形成被動學習現象,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目標,而且長此以往可能還會帶來副作用[11]。通過營造自由平等的環境,以教育本身為目的,剔除容易引起學生叛逆性格的外在因素,讓這群個性獨立、思維活躍、自我脆弱的群體有被理解和對話的渠道,并采取他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課堂管理效果。而這也正是貫穿游戲精神的游戲教學觀所具有的內涵。因此,針對當代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游戲教學觀引領下制訂的課堂管理策略是具有實際效用的。

3.2制訂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教學途徑

有效教學的課堂管理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我內在控制,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并與有效教學相輔相成[1]。換言之,就是激發學生的自我控制力,轉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由外在的壓力變為內生的動力。當學生學習不是因為外界的要求和壓力的驅使,而是發自內心去做時,那么真正的動力就產生了。正如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真正的權威來自于內在的精神力量。”游戲教學觀下的課堂管理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開放性的“游戲”活動,師生都成為“游戲”中的游戲人,全身心地投入,陶醉在游戲中,達到身心自由自在的和諧之美,并與這種自由與游戲內在的規則性達成平衡狀態[8]。這種身心的自由自在之美,就是內在驅動力下的自我實現之美。由此可見,游戲教學觀下的課堂管理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

3.3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

有效教學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1]。游戲教學觀下的課堂管理,老師和學生都是游戲者,在自由、開放、平等、對話體驗的精神下,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生命意義的感悟、美感的培養、靈魂的陶冶、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及自我的實現,而這與教育促使人豐富與完善生命的目標相一致。因此,游戲教學觀下進行高校課堂管理,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手段。

3.4重塑當代大學生游戲精神的突破口

近年來,一些大學生誠信缺失、功利心過重、抗挫折能力弱、責任感缺乏等問題凸顯,折射出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問題嚴重[12]。高校是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教育其“成人”的主體環境,除了教授知識和技能之外,還需要教授許多隱性知識。比如:如何調節情緒、如何自我管理、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與社會的關系等等。游戲精神體現的重精神追求、非功利性、尊重秩序規則、樂觀豁達、不畏失敗等品質[12],正是這些隱性知識學習的要素,也正是“成人”必備的素質。而這些精神只有通過日常的管理和教學中的潛移默化,才能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因而,通過游戲教學觀進行高校課堂管理,正是重塑高校學生游戲精神的突破口。

4游戲教學觀下的高校課堂管理策略

4.1培育自由開放的課堂文化

美國管理學家布魯貝克認為,管理不只是學問,還應該是一種文化,通過文化熏陶達到管理的目的。游戲教學觀下的課堂管理,其管理文化是自由、開放、平等、對話的。因而要形成游戲教學觀取向的課堂環境,使游戲精神與課堂管理融合,需要培育自由開放的課堂文化。這直接體現在課堂管理的理念上,即意識、觀念和行為上,表現為班級的學風和教學的氛圍。通過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教育,來樹立共同的民主與和諧文化的價值觀;通過構建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使各個關系之間良性互動,形成自由、開放、平等對話的氛圍。特別是要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師生間才能彼此精神敞開,才能平等對話。為此,需要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從“人-人”的角度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5]。

4.2培養教師的游戲精神素養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其本身的職業素養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而在游戲教學觀下的課堂管理,展現的游戲性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游戲精神[13]。富有游戲精神的教師以教學本身為目的,享受過程,脫離外在功利性的束縛,呈現出實現自我價值、追求自由、追求生命意義的審美境界。當這種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學中,會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以及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因此,要有效地進行游戲教學觀下的高校課堂管理,必須培養教師的游戲精神素養。

4.3建立游戲式的考核評價機制

常規的課堂管理規范都是一些條條框框,呆滯無趣而死板,讓追求新鮮事物的“90后”學生非常排斥。且這種權威式、條款式課堂管理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對學生觸犯條規后采取的措施,不僅不能規范學生的行為,而且會因為學生的反感而適得其反。而以游戲策略來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考核評價,卻因為將主體轉換為游戲本身,化解了師生之間的對立之勢,瓦解了學生被控制的感覺,讓學生自發地遵守游戲的規則,接受游戲預設的懲罰情境,從而實現行為規范的內化,以及生命體驗和感悟的獲得。在游戲教學觀下進行高校課堂管理,需要從課堂文化的建設著手,形成游戲教學觀取向的課堂環境,還要培養教師本身的游戲精神職業素養,引導具體的游戲性教育教學的進行,并建立游戲式的考核評價機制。從而實現學生行為規范的內化,并獲得生命的感悟、自我實現的體驗。

作者:陳昌芬 單位:重慶傳媒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軍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課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54-55.

[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6):42-43.

[3]宋秋前.當代課堂管理的變革走向[J].教育發展研究,2005(17):44-47.

[4]劉家訪.課堂管理理論研究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70-72.

[5]周建平.游戲教學觀論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56-59.

[6]史銘之.論游戲精神的教學論啟示[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36-39.

[7]王春燕.以游戲精神實現教學與游戲的融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2):42-45.

[8]王金娜.論教育的游戲精神[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9]王文生.高揚游戲精神[J].體育課程雜志,2006(5):1.

[10]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111-114.

[11]衛嶸.高職院校有效課堂管理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9):36-38.

[12]陳來儀.大學生缺失游戲精神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9(9):45-50.

[13]陶曉燕.教師游戲精神的缺失原因與培育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3(3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