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27 11:17:34

導語:幼兒科學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科學教學論文

一、洞察整合優勢,感知整合效值

1.在真實中再現,提升實在意識。科學知識相對幼兒的接受能力而言比較生硬,兒童常常難以理解與消化。這就要求教師在選用多媒體課件時,不僅要關注信息手段外在的生動形象性,更要強化考量信息手段對突破科學知識的重難點所起到的作用,讓信息手段將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覺察與關注到的事物現象形象、清晰、準確地定位在孩子面前,起到高度濃縮、放大核心的教學效益。例如在組織“小水滴旅行記”這一活動時,教師旨在讓孩子了解雨滴的形成過程。在針對這一活動的重點時,教師就為孩子制作了充滿童趣的課件,將雨滴在空中的形成過程通過鮮活的形象以及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解開兒童內心的種種疑惑,有效地引導孩子攻克的認知難點,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在認知中拓展,提升想象范疇。科學認知就是要讓兒童在思維過程中經歷矛盾,新認知體系的形成就是要讓孩子在經歷矛盾、克服矛盾的過程中進行大膽的思維假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契合孩子的認知需要。但在實踐中,兒童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往往難以大膽的假設與思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的認知與思考,從而引導孩子在自由的聯想中了解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在利用傳統故事《烏鴉喝水》進行了科學探究性學習“如何才能喝到水”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各種鮮活的認知狀態,為孩子再現了故事本身,從而將鮮活的問題呈現在孩子前面。正是信息手段的不斷利用,孩子才能釋放了自我思維力量,進行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想法。

3.在畫面中引導,提升觀察效益。由于所要教學的科學知識與孩子現實生活有時具有一定的距離,對于小小年紀的幼兒來講著實有一定的難度。而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的探索過程如果能夠簡潔化、直觀化,就能引導兒童刪繁就簡,把握孩子的熱值規律,給予孩子更多地實踐探索,從而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例如在教學“垃圾藏到哪里”時,知識點相對就比較繁瑣,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語言進行描述,易于造成幼兒思維的混亂。而如果將其制作成鮮活的場景畫面,兒童就能一眼識別,并形成鮮明的形象認知,讓孩子在耳目一新中,獲取知識的豐富性,實現內化效率的提升。

二、緊扣整合優勢,促發整合質態

1.開課有趣,喚醒探究動力。幼兒尚沒有建立自主的認知動力,他們對于科學認知完全在于對客觀世界的把握與認知。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首先良好的開端入手,在開始就讓孩子在高效的興趣動力下進入教學內容。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充分考量教學內容與兒童學習的認知特點中,教師就應該了解孩子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原則,為孩子制作出鮮明可感的動畫場景,促發孩子求知欲的提升,讓幼兒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例如在教學“認識竹筍”的過程中,教師考慮到安全因素,無法引領孩子真正地走進自然,真實地觀察孩子的認知能力。因此在導入新課的環節,教師就為孩子播放了關于春筍的視頻錄像,孩子被竹林的色彩和外形深深吸引,也就有效地促進了孩子的觀察能力。

2.圖像真切,聚合知識經驗。兒童不是機器,更不是承載知識的容器,讓兒童掌握各知識如果關注孩子掌握知識的過程。但在很多科學知識教學的重難點時,教師引導兒童以主動實踐的探究之態融入到教學之中,但是由于孩子認知能力和知識經驗的限制,他們在體悟科學的重點之處時總會遭遇思維受阻的情況。正是在兒童認知需要的時刻,教師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圖像資源,將教材內容與孩子的實際認知需求結合起來,實現教學重難點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植物是怎樣長大的”,教師一直引導孩子進行現場觀察,但遺憾的是由于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孩子的觀察一定是隨機的,他們所取得的成果也一定是零碎與松散的。而植物的生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此觀察孩子的所得也就有限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根據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節段,將植物生長的重要環節呈現給孩子,讓孩子在視頻錄像的幾個節點中,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與幾個孩子共同合作栽種了種子,并將其拍成了錄像視頻,讓孩子在觀察中進行體悟與思考。正是依據現實中的操作,將日常兒童零散的內容進行調整,為孩子建立了更為豐厚的科學知識,形成了更佳的知識經驗體系。

3.反饋及時,滿足認知需求。及時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對自身教學策略的檢測,更是對兒童掌握程度的一種了解。而在幼兒科學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手段就讓孩子帶來了更為有效的能動性,讓孩子在教師根據信息手段的強大功能下自主去發現、去調整。例如在教學關于“蝌蚪”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孩子圍繞著“蝌蚪愛吃什么”進行探究。答案得出不少,但孩子們究竟掌握了多少呢?教師則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制作了這樣一幅畫面:一排蝌蚪,一排各種各種的食物。孩子們根據自身的經驗進行蝌蚪與實物的搭配,將其中一只蝌蚪移動到對應的食物上去。如果是蝌蚪喜歡吃的事物,就會呆在原地;如果是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會自動退回。孩子對這類動感十足帶有游戲性質的反饋方式非常感興趣,并在積極實踐過程中有效參與。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就充分調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理,提升了孩子的認知欲望,同時也為孩子創造性思想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科學知識是深奧的,這與兒童形象化的思維特點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消解這樣的矛盾?緊密結合、充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因此,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就要充分考量科學知識與孩子認知能力,才能在兩者之間的鏈接點中選擇信息手段,提升認知能力,為孩子形成初步的科學體驗服務。

作者:黃佩營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雙魚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