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同課異構”在科學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1-06 03:56:18
導語:“單人同課異構”在科學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同課異構”作為一線教學研究的主流模式之一,越來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學教師的認可,成為促進學科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科學課程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領域廣泛的特點,因此,研究“同課異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應用對提升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小學二年級科學課程《可愛的圣誕樹——紙片插接玩具的設計與制作》為例,探討如何運用“單人同課異構”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科、教師及學生的共同發展。
一、“同課異構”教學內涵及研究方式
(一)“同課異構”內涵。對于“同課異構”概念的界定,國內多位學者分別從詞義、文本、教材等不同維度給出定義并進行了分析,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王敏勤教授認為:“所謂‘同課異構’是指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來上課,比較其對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的不同,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1]顧紹聚認為,同課異構的范圍不僅局限于異人同構,還包括同人異構,即一名授課教師對同一節內容大膽嘗試不同的授課形式、不同的課堂設計。[2]筆者認為,“同課異構”是指同一教師或者不同教師基于同一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根據班級學生學情和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教學經驗及其對教材的挖掘,對同一教學內容構思、設計出不同教學方案并進行授課,呈現出不同教學過程、不同教學效果的個性化課堂,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同課異構”的基礎在于“同課”,精髓在于“異構”,一節課的優劣是由教師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對學生特點把握程度決定的。“同課異構”中的“同”是指相同教學內容的課程;“異”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不同教師運用不同教學策略產生多樣的教學效果;“構”是教學的主旨和靈魂,是一切教研活動的重心。“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相同的教學內容,由同一教師對不同班級進行不同教學設計,即“單人同課異構”;二是針對相同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即“多人同課異構”[3]。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單人同課異構”。(二)“單人同課異構”實踐基礎。小學科學教材的可建構性是實現小學科學“單人同課異構”的基礎。建構主義知識觀為教材的可建構性提供了理論支持。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由學習者自主建構而得的,課本的知識和經驗只是知識的一種形態,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需要以學習者自身的經驗背景為基礎。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建構信息,改造和更換原有經驗,進而形成新知識的過程”。從建構主義視角來看,一方面,教師對科學教材的解讀是基于自身經驗對教材進行選擇、改造,從而形成獨到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學設計將影響學生的知識建構。因此,同一位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的不同設計,實現對教材的創造性應用,由此行使教師自主加工、整合、利用、開發教材的權利。在《插接玩具》一課中,教學內容的可建構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插接玩具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插接玩具插口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槽式插接、拼圖式插接、孔式插接等,教師可以選取不同的形式進行異構教學;其次,插接玩具多種多樣,學生常見的有平面拼圖、拼裝積木、紙質手工玩具等,教師可以從具體某一玩具入手,選取不同插接玩具進行異構教學。(三)“單人同課異構”研究意義。《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為小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旨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及創新意識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單人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比較研究方法,體現了課堂教學流程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能夠促使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觀察、比較、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
二、小學科學單人同課異構教學案例分析
《可愛的圣誕樹——紙片插接玩具的設計與制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生活與科技》二年級上冊第三章內容,屬于課程標準中的“技術與工程”領域。插接玩具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玩具,通過對插接玩具的研究、設計和制作,學生可了解插接的基本方法、體會插接的巧妙設計,進而思考插接設計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關于這一章內容,教師對兩個班級采取了不同的授課方式,即一節側重原理驗證、一節側重開放性探究。(一)單人同課異構之“同”。兩次課都是科學學習內容,授課對象為二年級學生。在教學內容方面,本章節是基于早培二年級學生特點開設的科學課,時間為40分鐘。根據《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教材要求,本章節采用項目教學法,以“圣誕樹”制作為教學載體,創設情境,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學情分析來看,學生已具備以下基礎:通過常規課程內容的學習,已經建立起對科學課程的興趣;學習了剪刀等常見工具的使用,能夠將自己的設計構思以繪畫形式表現出來,為設計制作圣誕樹玩具奠定了基礎;對紙片插接玩具較為熟悉,為設計制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學生只是大概了解了紙片插接玩具的基本原理,對于如何確定插口的方向、位置及長度還不太清楚,需要通過實踐來體驗。同時,學生在動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需要教師給予引導。在科學知識學習方面,學生需要掌握紙片插接的基本方法,嘗試利用身邊簡單材料和工具動手制作一個紙片插接式圣誕樹玩具。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方面,學生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觀察、組裝、分析、討論紙片插接玩具,了解紙片插接的原理和技術要點。在科學態度目標方面,學生要形成和保持對日常生活中科學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動手制作等科學活動,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在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方面,學生要了解紙片插接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該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探究紙片插接原理,進而掌握基本插接方法。教學難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讓學生掌握插件的插口方向、位置及長度的確定;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插接方法完成制作。(二)“單人同課異構”之“異”。本次“同課異構”實踐屬于“單人同課異構”,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對教材的理解、學情分析、教學重難點把握等都是相同的。同時,基于“同課”的前提,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也是相同的。其“異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教學策略之“異”教學策略是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主要表現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取何種策略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本文課例中,教師針對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第一次授課時采用啟發驗證式教學策略,即讓學生進行原理探究后再進行實踐驗證。專家對本次教學進行了評價并對教學設計提出修改意見。基于此,教師對本次教學設計進行了調整。因此,在第二次授課中,教師采取開放型實踐探究式教學策略,即不預先固化學生的思維,而是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2.教學活動之“異”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不同,其教學活動組織形式也不同。因此,筆者在該課的兩次教學中基于不同策略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也不盡相同。先后兩次課設計的教學活動主要區別在于第二、三個環節,即第一次教學是先原理探究后實踐驗證,學生經過組裝套件操作后已掌握插接基本方法和技巧,之后再仿照制作帶有裝飾物的圣誕樹玩具就比較容易;第二次教學基于任務展開,要求學生利用彩色卡紙和剪刀制作圣誕樹玩具,開放性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完成任務。3.創作形式之“異”由于教學活動設計不同,兩次教學所要求的作品展示形式也有所不同:第一次實踐設計的要求是制作帶有裝飾物的紙質插接式圣誕樹玩具,內容較為豐富且難度較高。考慮到學生在設計制作前已通過自行組裝套件掌握了插接方法及技巧,教師對作品設計制作要求較高。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能較輕松地完成作品制作,但創作發揮的余地不大。第二次課上,學生實踐設計目標是自由設計一個普通的紙質插接式圣誕樹玩具,自主探究插接的制作方法,這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對作品設計制作要求難度低于第一次課。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插口的方向、插口的形狀等,只能制作簡單的圣誕樹模型且成功率不高。(三)“單人同課異構”教學特點分析。同一位教師對《可愛的圣誕樹》一課進行的同課異構,其各有特點(見表1)。
三、“單人同課異構”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啟示
小學科學課程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形式多樣,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師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主動反思創新、調整教學策略,有利于積累教學經驗、提高專業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發展。可以說,單人同課異構是促進科學學科、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在備課中提高教師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定位是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學習和建構的資源,教材更具有開放性,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發課程資源,這也給“單人同課異構”提供了可能。開展“單人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使教師不得不去充分挖掘教材,打開教學思路,進行創新設計,從而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二)在比較中促進高效課堂建設。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單人同課異構”為聽課者進行觀摩、討論、交流和借鑒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授課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多元的策略體現課程理念,突破教學重難點。通過對兩堂課的觀察比較,觀課者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態度和實踐操作上推測出課堂教學效果。這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反思、改進教學,努力尋求最佳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三)在反思中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單人同課異構”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反思,為常規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提供了有力支撐。“單人同課異構”教學活動可以使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和感悟,易于激發教師充滿智慧的反思,為教師搭建溝通教學與研究的橋梁,使教學與研究、教師專業發展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王敏勤.“同課異構”教學反思例談[J].中國教育學刊,2008(6):62-65.
[2]顧紹聚.“同課異構”讓師徒結對走向共生[J].山西教育,2007(10):20-21.
[3]鄒銀萍.以生為本的小學美術“同課異構”研究——以小學二年級《百變團花》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作者:惲竹恬 張冬梅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 上一篇:科學魔術在小學科學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高校圖書館網絡安全問題及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