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對留守兒童德育的重要性
時間:2022-10-03 04:20:47
導語:網絡對留守兒童德育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不可否認,網絡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既定目標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不良影響的產生。網絡對留守兒童德育的影響,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主要表現在網絡環境下交流更具近心性,能夠觸及留守兒童內心深處,貼近留守兒童的真實想法。在網絡環境下,個體更容易在網絡世界中找到與自身問題接近的群體,來解決相同或相似的問題。而目前從現實事件的表現來看,網絡的負面作用更為突出。
(一)網上信息龐雜,留守兒童在網絡世界中迷失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上,網絡的信息都是豐富多彩的,信息更新速度也非???。這些信息的背后隱藏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內容,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留守兒童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非分辨能力差,其價值觀和認識的形成容易受到外在信息的沖擊,網絡上的負面信息不利于留守兒童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另外,留守兒童正處于好奇心很強的時期,網絡上的信息比現實中的信息更新穎,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更具吸引力,留守兒童也因此容易迷失在網絡世界中。
(二)網絡中身份的隱匿性,容易造成留守兒童道德失范互聯網的隱匿性表現在:通過網絡技術構建一種虛擬的環境,個體在其中進行信息交流時,其真實身份是不可見的,可以以自己選擇的身份出現,表現出匿名性和隱藏性。留守兒童正處于自控力較差的年齡階段,網絡世界中行為、言論等的隱匿性容易造成留守兒童道德觀念的弱化,使其社會責任感降低,最終導致其道德行為不規范而誤入歧途。
(三)沉迷于網絡聊天和網絡游戲,行為失控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留守兒童在現實中往往表現為性格內向、成績不突出、沒有特長。他們也因此得不到老師的關注。但通過網絡,他們可以在聊天中滔滔不絕、幽默機智,在網絡游戲中通過較高的積分和經驗值獲得游戲同伴的認可,甚至成為游戲團隊的首領。在網絡世界中,他們極富成就感,久而久之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進而厭煩現實。由于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和空間,他們沉迷于網絡,甚至形成了網癮。為創造上網的條件,他們可能出現行為失控,如為獲取錢財而偷盜,又如沉迷于網絡而荒廢了學業等。
二、網絡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網絡發展突飛猛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以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迅猛。目前,網絡的發展也由城市逐漸向農村普及。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農村網民規模為1.36億,比2010年增加了1113萬,占全部網民的26.5%。年齡方面,過去五年內10-29歲群體互聯網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已接近高位。截至2010年6月,網民中10-19歲的數量占總數的29.9%。在網絡的快速發展進程中,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從網絡整體發展的外在環境因素來看,留守兒童上網既是現實,也將是網民洪流中的趨勢。
(二)留守兒童的特點使其更容易迷戀網絡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外出打工,與他們聚少離多,其監護人為隔代親戚或其他親戚朋友,這一狀況必然導致教育過程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出現性格缺陷、心理障礙、學習效果不良等問題。具體原因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監護不力根據弗洛伊德對人格結構的定義,個體對于社會責任及規則的遵守屬于超我發展的結果,而超我的形成是幼兒發展中父母管教與社會化的結果,其中父母利他行為的示范會內化成子女自我理想的一部分,并成為自我要求的標準,而良心就是規范自己達到此標準且不可犯錯。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恰恰造成這一部分的缺失。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戚朋友監護,由于祖父母年事已高,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監管過程中往往力不從心;而親戚或朋友監管時又存在顧忌心理,若太過嚴厲,一方面擔心留守兒童不認同,另一方面擔心其父母有意見,因此存在監護不力。另外,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學校與家庭之間往往缺乏良好的溝通,導致監護人對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毫不知情,對學生疏于管教造成學生學業成績偏低,甚至產生厭學、逃學和輟學的不良現象。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而很多厭學、逃學的學生常去的場所就是網吧。在多數城鄉結合部,因政府監管不力,商家為謀取利益,忽視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的條例,致使網吧成為逃學留守兒童的收容場所,為留守兒童網癮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條件。2.缺乏撫慰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問題和障礙的時候,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疏導和安慰,他們的情感找不到歸屬,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他們的主要心理特征表現為自卑,常感到孤獨無依,性格上表現為柔弱內向,有的甚至自閉。這些因素很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借助網絡環境來尋找心靈的寄托和情感的歸屬,為網癮的形成奠定了主觀心理條件。
(三)網絡所具有的吸引留守兒童的主要特征1.信息的豐富表現力在數字化時代,網絡中信息表現的數字化使信息表現形式實現了多樣化,信息不僅以文字形式進行表達和傳輸,還實現了圖片、圖形、動畫、視頻、聲音等多媒體表現方式,以形象、多感官刺激的形式來實現信息的傳輸,信息豐富的表現力無疑能夠激起使用者的使用熱情。另外,網絡中的信息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資源應有盡有,能夠實現信息獲取、商務交易、交流溝通、網絡娛樂等服務功能。對于青少年來說,最常使用以至于沉迷其中的主要是交流溝通和網絡娛樂。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24億,網民使用比例為63.2%,其中大型客戶端游戲的主要用戶是年輕人。網絡游戲以其虛擬的場景、完美的色彩、豐富的情節以及極富幻想性的角色扮演,成為很多網癮用戶的第二生活世界。而對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人來說,一旦在網絡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成就感,其心靈世界往往容易被網絡所捕獲。2.人際交往的平等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和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有共同之處,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傳統環境下的人際交往是一種親身參與的交往,人們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存在音色、腔調、音量及身體語言等非口語化信息;在網絡信息溝通中,這些信息是不存在的。此外,傳統環境下,親身參與的交流過程會受到主體的社會屬性和外在的生理屬性的影響,這些在網絡環境下也是不存在的。但研究發現,網絡上的溝通方式,使上網者之間的行為互動或者溝通的頻率增加了,參與者的發言地位更加平等。恰恰因為缺少了親身參與溝通交流時出現的其他因素,網絡交際似乎更能鼓勵溝通參與者勇于與人交往,并且積極、勇敢、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
(四)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上網提供了物質基礎從前文的現實案例來看,留守兒童受網絡影響的群體主要集中在中學階段。原因可能在于家長往往給中學階段的學生留有一定的零花錢。由于父母在外,不能守護在留守兒童身邊,父母會心存愧疚,往往采用加強物質條件來彌補,這一點為留守兒童上網提供了物質保證和經濟支持。
(五)網吧監管不力網吧的監管不力,為留守兒童上網提供了環境條件。網吧的監管不力主要表現在黑網吧的存在和具有營業資格的網吧未嚴格遵守網吧管理規定。城鄉結合部是黑網吧的主要存在位置。黑網吧是指不遵守國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沒有報經國家相關部門同意而偷偷設立的網吧,他們沒有營業執照,不交稅。這種網吧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臟、亂,常常接待未成年孩子,允許瀏覽黃色網頁,常常出事故。而一些具有營業資格的網吧為獲取利益,加上網管人員往往在管理規定執行過程中不夠嚴格,如對于上網人員不作身份審核、不限制瀏覽內容等,從而導致網吧中人員復雜,不良信息泛濫,對留守兒童的成長極為不利。
三、網絡環境下促進留守兒童德育問題解決的對策
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是受到社會、家庭、學校及個體心理調適等方面共同作用而促成的一個綜合體。網絡在社會各行各業中已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技術平臺,若能辯證地認識網絡的作用,理性地對待和使用網絡,利用網絡的優勢,克服網絡的負面作用,便能積極促進留守兒童德育問題的解決。
(一)建立留守兒童問題網站費加森指出,在信息時代醫療照顧的六個層面中,“自助網絡”是其中之一。自我幫助網絡是在日常生活經驗的自我幫助與互相幫助網絡中更大的一環。如果家庭與朋友都無法幫助的話,面對面的幫助團體可能缺少實際作用,這時便需要自助網絡。網絡上的幫助與互助具有利社會行為,網絡社區便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網絡在教育中的重要應用方面就是通過資源的建設和共享,提供基于資源的學習,讓學習者在網絡中尋找共同體成員來一起解決面臨的問題。對于留守兒童問題,政府部門或教育機構可以組織專人搭建留守兒童問題站點,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虛擬社區,開辦困惑解答欄目或論壇,提供心理咨詢、個案分析、成長心情等,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個人問題。并且網絡社區因其成員的同構性,可以建立起互相傾訴與扶持的支持團體,從而形成一個互助的網絡。也就是說,留守兒童還可通過網絡社區,建立起自己的支持團隊。
(二)加強政府監管力度,杜絕未成年人進入網吧文化部關于網吧管理的新規規定,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對于這些規定,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消除黑網吧,給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上網環境。
(三)凈化網絡環境,塑造優良的網絡德育環境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除學習資源外,也充斥著色情、暴力信息、欺詐等有損道德規范的內容。網絡監管部門應該嚴格控制所的信息,及時過濾不良的信息內容,并完善法律中關于網絡的各種行為規范。另外,游戲作為網絡界盈利豐厚的領域之一,是留守兒童產生網癮的根源之一。因此,游戲設計者應該增加游戲的監控環節。首先,在注冊信息中要求身份的驗證年齡必須滿18歲,增加防沉迷系統———連續3小時應該自動退出。其次,游戲出版發行部門應做好輔助把關工作,嚴加管理。
(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滲透德育問題留守兒童接觸網絡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場所就是學校。信息時代,未來生存的必備素質之一就是信息素養。信息素養由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個部分組成。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除幫助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外,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尤其是強化信息道德。
(五)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指導留守兒童正確使用網絡網絡并不是洪水猛獸,正確地使用網絡不僅能夠預防留守兒童成長中的問題,而且能夠通過網絡彌補留守兒童成長中的情感缺失,緩解留守兒童心理上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的發展。留守兒童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因此教師的作用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網絡世界,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如結合課堂教學,多引導學生使用與課程內容有關的網絡資源,使用網絡工具參與溝通交流,使用計算機軟件開發創作作品,讓學生逐漸明白計算機網絡不僅僅只有虛擬游戲、娛樂聊天的功能。
作者:劉敏娜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系
- 上一篇: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必要性
- 下一篇:體育對鄉村留守兒童品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