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研究
時間:2022-01-27 09:08:06
導語: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農科高校中青年師資隊伍的現狀,做好青年教師培養規劃,完善青年教師培養舉措,建立青年教師專業倫理建設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科高校;專業倫理;機制創新
青年教師是整個高校教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青年教師專業倫理建設是高校生存、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工會組織應當把青年教師專業倫理建設作為工會自身工作的重要內容,全面服務高校改革發展大局,及時研究解決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專業倫理建設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建設高素質青年教師隊伍,高校工會負有重要的職能責任。
1職業道德向教師專業倫理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職業是人們由于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而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并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認知水平的提升以及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人們所從事的活動呈現出職業化和專業化兩種發展趨勢。專業倫理(ProfessionalEthics)是指職業群體為更好地履行職業責任,滿足社會需要,維護職業聲譽而制定的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在我國,教師職業道德一般用moral(道德)來表示,而美國卻以ethics(倫理)作為概念表達。道德主要是個人在行為中表現出對社會規范的遵循和內化,而倫理則主要是涉及社會整體或群體的行為,體現在人們在協調社會關系時所應當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因此,倫理更多的要求從制度的層面出發,提出社會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要求,確保社會關系的和諧,使個體的道德行為有法可依。教師是一項專門的職業,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教師職業要從職業化向專業化發展,就要實現由職業道德向教師專業倫理的轉變。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后,高校師資隊伍數量缺口較大,師生比例偏高;高校大量新進青年教師中部分老師的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和將知識服務社會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手段的能力等亟待提高;部分老師思想境界不高,職業道德和職業感情淡薄,對事業缺乏足夠的熱情,缺乏責任感,合作精神較差,學風浮躁,急功近利,學術抄襲的現象時有發生;“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然嚴重存在。有效的用人機制、激勵機制尚未形成。大規模擴招后如何改善師資結構,提高教育質量成為當務之急。國外高等學校教師培養已經向教師職業專業化方向發展,提出要培養教學專家型教師,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專業倫理規范制度的具體編制工作,1896年美國喬治亞洲教師協會就已經頒布了教師專業倫理規范,1929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通過了《教學專業倫理規范》,1968年正式頒布了《教育專業倫理規范》,1996年頒布了《優秀教師行為守則》,美國的高等學校、教師協會以及學術團體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規范、聲明、守則與美國的教育法相輔相成,使美國的專業倫理建設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
2新時期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基本要素
2.1建立健全師德規范和監督處理機制
師德建設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方向,師德規范應明確教師的行為,必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度體系,細化和明確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具體內容,具有現實可操作性;隨著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深入開展,應從法律層面制定違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懲治措施,以法律的力量規范師德行為。
2.2堅持以服務為中心的師德導向
高校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決定了師德建設的成效和教育的質量,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必須樹立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教育理念,除了依靠教師本身職業修養,還需加強師德監督和激勵機制的建設,促使高校教師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本職工作,把教師職業作為成就人生價值的崇高事業。
2.3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教師專業素質是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基礎,高校應當通過校內培養、校外進修、出國訪問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專業素質。高校教師應勇于改革和創新,積極主動投身到教育實踐改革和創新當中,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量和提高教學能力,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
3工會組織在高校專業倫理建設中的功能發揮
3.1以人為本,重視教師自身成長和發展的內在需求
在高校職業道德建設向教師專業倫理建設轉變當中,要樹立“以教師為主體”的觀念,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關懷教師的生存與發展,解決教師的實際困難,不斷滿足教師在精神、物質上的合理需求,讓教師合理要求得到滿足,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沒有后顧之憂,激發教師的潛能和創造性,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去。
3.2創新工會工作內容,不斷提高教師的自律意識
高校工會組織要不斷豐富活動形式,以活動為載體不斷進行滲透式教育,如組織教師參加教學觀摩、教學競賽、師德演講等活動,讓教師在參與的過程當中自我加壓、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大力宏揚典型、積極正面引導,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互動的結合,讓名師先進典型不斷感染、引導教師,讓對師德的追求內化為行動,不斷提升教師素養,實現人生價值。
3.3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教師專業倫理建設長效機制
健全制度是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根本保證和長遠舉措,高校工會組織要定期評選師德標兵,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并表彰獎勵,在職稱評審、出國進修、學術研究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系統評價指標體,定期對對師德建設的整體效果和質量進行全面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檢查監督機。在嚴格規教學管理和師德規范的同時,對不良師德要納入信用記錄,視情節程度給予批評教育或相應處罰。維護青年教師的合法權益是高校工會的基本職責。開展群眾性的教育活動,寓教于樂是工會的優勢,堅持服務學校中心工作的思想理念,注意發揮工會組織的各項職能,協調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開展有利于青年教師成長的各項工作,為推進青年教師專業倫理隊伍建設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晨.師德教育的新思路———促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變[J].亞太教育,2015(10)
2郅庭瑾,曹麗.美國教師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5)
3廖志誠,薛窻.由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倫理轉變[J].中國教工,2014(10)
作者:張冰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技術的運用和發展
- 下一篇:煤礦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