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模式探索

時間:2022-01-27 09:10:45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模式探索

【內容摘要】青年教師已成為當前眾多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生力軍和主要力量。研究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狀況,是提升青年教師綜合能力及高教質量的課題要求。本文對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模式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就高等教育而言,傳統的“精英教育”已悄然走向“大眾教育”。“大眾化”導致高校在校學生和青年教師隊伍急劇增加,青年教師隊伍的迅速擴張導致如教學質量、科研水平、政治思想等一系列問題出現。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3.3%,大批“70后”、“80后”的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成為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生力軍和主要力量。實際上,四川有的高校以及新辦專業其青年教師遠遠高于這個比例,有的甚至高達90%以上[1]。研究、提升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是提高四川省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的現狀及問題

(一)科班出身少,缺乏規范性的教學活動培訓。當前許多高校青年教師都是非師范專業出身,沒有接受專門的教育心理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學理論等職業知識的學習與培訓,這在全國范圍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青年教師要實現角色的轉換,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這些基本理論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新進教師都要接受崗前培訓,但崗前培訓時間短、無法系統科學地進行相關職業教育,甚至有些崗前培訓流于形式,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二)普遍缺乏實踐經驗,重理論輕實踐。許多青年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本科生到博士生,他們可能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實踐經驗,未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缺乏實踐經驗導致青年教師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理解不夠,教學方法單一、講解不夠簡單明了,培養的學生也僅是理論豐富,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脫節。調查結果顯示,84%的青年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最多的實踐僅限于在校的實驗課程,所以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顯得力不從心。

(三)學科知識單一,缺乏融會貫通能力。我國學科劃分一直較細,職業性強,青年教師也正是在這種體制下培養出來的。而當今社會對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也在不斷增強。此外一些高校在招聘時要求本、碩、博專業一致,這更導致一些青年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有一定深度但廣度不夠,導致課堂上不能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實踐指導無法應對實際情況,這都不符合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

(四)創新素質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是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核心[2]。青年教師要有創新意識,積極投身教學和科研的創新實踐中。調查分析表明,青年教師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足,除青年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知識結構體系尚未構成、對本學科及關聯學科最新動態了解不夠、實踐經驗缺乏外,另外部的培養制度、激勵機制、項目申報要求等不完善和條件約束,導致青年教師創新和科研能力受限。調查顯示,除較少部分青年教師科研主動性不強外,大部分青年教師對創新和科研還是有興趣和希望的,但青年教師不熟悉做科研的要求、項目申報職稱要求、資金配套等問題是主要影響因素。(五)青年教師隊伍穩定性較弱。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由于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當前高校人才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青年教師出國留學不歸、下海經商、跳槽到待遇更好單位等,尤其是高校青年骨干教師的流失,使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減弱。

二、提升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的模式

(一)加強入職培訓,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愛崗敬業精神。教師首先要傳道,即思想教育,這是基礎教育。青年教師剛踏上教學崗位,沒有經過思想政治素質和愛崗敬業精神的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較好將思想教育與“三觀”相結合,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調查結果表明,四川省高校教師與全國高校教師一樣,思想政治狀況都比較穩定,也比較喜愛自己的崗位。但青年教師剛入職,經濟負擔較重,部分青年教師過分關注自己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卻急功近利,情緒浮躁,缺乏責任心和敬業精神。

(二)提供進修和培訓機會,加強青年教師基本教學活動能力。據調查,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中碩士學歷所占比重較大,尤其在高職院校和獨立學院中比例高達83%以上。提供進修機會,對青年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職稱評定都有極大幫助,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對青年教師的培訓要破除傳統的僅依賴崗前培訓,青年教師要成為一名合格、甚至優秀教師,需要3~5年時間的培養。青年教師入職后,要注重其職后教育,采取崗前培訓、頂崗培訓、國內外高校進修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師基本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豐富青年教師社會實踐能力,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青年教師適應教學活動的能力。

(三)教研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應用能力。調查顯示,部分二本院校、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比較重視,但對科研活動重視不夠,未能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教學與科研是高等院校的兩項最基本任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3]。教學活動是師生、自己與自己互動過程,通過教學活動,老師可以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結構、重點及聯系,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總結、反饋和自己的反思,教學相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科研可以促進教學的深入,提高教學水平,創新和拓寬理論研究,同時也有助于實踐,提高研究的應用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促進社會的發展。

(四)深化學校管理體制,滿足教師心理需求,穩定教師隊伍。調查結果表明,在公辦高等院校中,大約76%的青年教師比較認可學校的管理體制,但在民辦獨立院校中,大約42%的青年教師認可學校管理體制,個別獨立院校甚至更低。良好的管理體制有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教師隊伍的穩定。高校要積極改變在進修培訓、業績考核、職稱晉升、獎懲激勵等方面的論資排輩、先官后民現象,建立靈活且有原則、嚴格但人性化的管理體制,從職業發展、工作生活、心理需求等方面切實關心青年教師,提高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五)以老帶新、督評結合。由于青年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等方面的不足,為了使其能更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有必要安排教學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扎實、工作責任心強、師德良好的老教師進行指導,包括課前的備課技巧、課堂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課后的總結。同時建立督評機制,督評的目的應是引導、提升教師能力。督導組成員要深入課堂,加強與老師交流溝通、觀摩評價教師教學狀況,及時發現青年教師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其分析、解決,引導青年教師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婭,張林,張云齊,徐華峰.四川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現狀分析與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4:1~5

[2]李寶富,周昕.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綜合素質主要構成與分析[J].中國職工教育,2009,10:32~34

[3]劉德新.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快速培養模式[J].內江科技,2007,5:159~160

作者:張明 殷紅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