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29 11:29:15

導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發展形態的梳理,探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發展特點,進而對不同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比較和審視,得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是單一、孤立存在的形態,各高職院校要根據各自特點,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多形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發展形態

1.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產學研結合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實行“錄用就業”,它通常有兩種培養方式:一是校外企業頂崗實習,一是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實訓[1]。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由校企雙方依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用工需要,通過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明確校企雙方職責,學校保證按照企業需求培養所需人才,企業保證錄用合格畢業生到企業工作。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合作互利的關系。

1.2“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可追溯到20世紀的英國,在我國已經持續了100多年。它以職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2]。它是職業教育的一種理論和實踐探索,它更加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相互促進和滲透,更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職教育的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3“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實質上是政府、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給予企業、職業院校和學生以適當的政策扶持或資助,從而減輕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穩定;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并從中獲得合理的受益,促進高職教育的持續發展;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技能培訓,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學生為高職院校交付部分學費,從企業實習崗位中獲取勞動收益,并在崗位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實現個人價值。

2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發展特點

2.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化,大體包含以下三點:一是人才培養宗旨的社會化。二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社會化。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不僅側重于專業技能人才社會適應度和職業競爭力的提升,同時還受制于社會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養方式的社會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學校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還要為學生傳授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對口的企業提供適應的崗位和技能培訓。學生在企業和學校兩種迥然不同的環境里通過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結合,逐漸完成社會角色的轉變。

2.2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多主體化:首先,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職業技能型人才,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職業技能水平為目標,為社會輸送符合社會需要、企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它注重學生專業水平、職業技能的塑造和提高。其次,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高職院校受教育主體的專業職業化、技術化,使得高職院校教育主體的企業化、社會化,也使得教育形式趨于專業化、多樣化。此外,學生、職業院校、企業與政府四位一體。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依據社會需求和企業需要培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專業化人才,因此,現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在學生與職業院校、職業院校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之間尋求較佳的結合方式,促進人才的培養。2.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鞏固。無論是“工學結合”還是“校企合作”亦或“現代學徒制”,都注重將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相結合。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在校外企業提高職業技能,有機地將學生所學專業理論與職業技能相結合,并反過來促進理論和實踐的同步提高和完善。為學生及時調整角色轉變、適應校期間的角色適應以及職業能力的增長和提高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適宜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3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之審視

3.1“訂單式”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依據特定企業需求,定向培養學生,定點就業,實行校企聯合招生,是真正的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但這種培養是小范圍的、有條件的,學生在校期間是單一的學生身份。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則是學校依據社會需要、企業需求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融合,有的放矢,突出培養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學生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環境里不斷轉換自身的角色,并在轉換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專業理論儲備,逐漸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水平。

3.2“現代學徒制”與“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而“現代學徒制”則是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基礎,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為支撐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學者認為,“現代學徒制”是破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難題的良藥,它能夠解決企業內頂崗實習難以保證質量、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對接困難、學生學習積極性有限等問題[3]。就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情況來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現代學徒制”是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中的建設性嘗試,也是職業院校主動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不是單一、孤立的存在形態,各種發展形態之間是相通的。因此,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依據自身地域、區域、專業的需求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多形態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俞力 單位:昆山登云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歡,郭沙,彭振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及構建,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J],2004(11).

[2]趙一心,“工學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才智[J].2014(7).

[3]孫佳鵬,石偉平.現代學徒制:破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難題的良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J].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