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研究

時間:2022-07-13 09:07:31

導語:人才培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培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研究

摘要:《機械基礎》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精確定位設計思路,明確研究的內容及方法,將教學改革進行到實處。

關鍵詞:人才培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

一、研究的意義

經濟高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素質與數量。高素質創新人才形成了國家國力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潛力。“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方針與“工業貴州”的強省目標開創了工業行業進步的新紀元。機械工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工程人才的培養是工程教育的核心。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是指工程力學基礎、機械制圖、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工程材料及熱處理等,兼有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測繪實習、金工實訓等)。這些課程既自成體系又互有交融,具有較強的基礎性、理論性、操作性,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后續課程的學習,對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機械知識、先進制造理念和創新能力具有指導性意義。但多年的傳統教學使學生缺乏對所學知識點的應用,對產品的設計思路、結構確定、材料選用不明確,無法達成學習目標,教學整改迫在眉睫。哈佛大學教育主任戴維•波兒比姆說:“一所偉大的大學必須永遠處于改革狀態。”我們必須對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培養具有綜合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制造型人才。

二、研究的思路

本校設有工業機械人、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及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四個專業,涉及加工生產組織與管理工作,制造裝配、安裝、調試、技術管理與銷售與售后服務等崗位。這些工作崗位要求學生具備基礎的計算能力及構件的受力分析能力、對常用工程材料及熱處理工藝的認知;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工作流程確認、溝通協作、語言表達、責任心與職業道德、安全與自我保護等社會能力。依據機械類專業對職業能力和知識的要求,課程設計突出專業背景,立足于實際能力培養,對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就業為導向,遵循“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培養技能為教學重點”的原則,以能力目標為主線確定本課程的內容。

三、研究的內容

1.明確機械基礎課程的改革思路,建立課程體系(如下圖所示)2.編寫《機械基礎》校本教材,主導教學實施。依據教育部高職高專“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導向,培養實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本校辦學條件及生源素質,將傳統的《工程力學基礎》《工程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原理與機械零件》三門課程進行優化組合,兼顧機械行業近幾年新理論、新設備的發展,優選教材內容,設計整體架構,精挑教學案例與插圖,形成具有嚴密邏輯并井然有序的校本教材,力爭滿足教學需求并實現培養目標。3.制作多媒體CAI課件輔佐教學。根據校本教材精選內容以及PPT的編寫原則,規整PPT風格,添加補充動畫、視頻,并進行有效的文字編輯,以制作完善的課件內容。4.編寫習題庫及試卷庫,拓展教學素材。一方面是以開闊知識視野、深化知識程度為目的,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綜合;另一方面是實現題庫的目的:建庫、劃定出題范圍、檢索出題、編卷與評卷,以適應學校考試改革的方針。5.創建《機械基礎》微課課堂,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補充和拓展教學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為保證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及達成結果,擬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事實研究法:總結機電工程系機械專業多年的教學成果及弊病,為人才培養與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事實依據。2.比較研究法:比較單科教學與整合教學的特點及對人才培養的作用;比較貴州與全國其他同行業院校的機械專業類教學,找出自我特色及差距,及時修訂完善教學改革方案。3.專家訪談法:拜請省內兄弟學院機械學科專家,借鑒他們的教學經驗與方法;拜請企業能手,聽取機械行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探索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的最佳路徑。4.經驗推廣法:把研究的成果總結出來,向學院及全省其他職業院校推廣,以期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研究的特色

1.精準培養模式,確保基礎夯實。將培養模式定位于“厚基礎、寬專業口徑”原則。本系所有機械類專業均完成《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與培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綜合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無論專業去向何方,學科基礎知識相對穩定,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要求不會改變。2.自編校本教材,體現改革思路。根據教學課改理念,將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及創新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教材編寫突出本校特點,有助于使用本校現有教學設施;體現“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助于學生個性發展。3.貫徹“面向工程”的思想,強調實踐教學。“面向工程”的思想貫穿教學全程,從課堂教學到金工實習,從技能訓練到課外創新活動,體現“認知-實踐-創新”的學習規律。4.以改革為契機,推進教學軟硬件的建設與完善。《機械基礎》作為我校機械類通識平臺的首批試點改革課程,將推進微課、PPT課件、電子教案、習題庫、試題庫、考核標準及實驗實訓中心建設,構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機械基礎教學平臺。

作者:歐敏 單位: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吳昌林.機械基礎課程改革和高素質人才培養[D].華中科技大學,2012

[2]歐敏.職業教育與“工業貴州”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方案[J].課程教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