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探討
時間:2022-07-16 11:28:08
導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由于培養目標缺乏自主性、培養思維具有局限性、培養模式缺乏實踐性,致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面臨現實困境。探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職人”,具有綜合素養和前沿技術的職業技術人才,走自信育人的培養之路,是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社會需求
1996年,我國開始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道路“三改一補”,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校名進行規范(統一為職業技術學院)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方向定位和發展思路更加明確,培養目標日漸明確,內涵也逐漸豐富,在堅定辦好社會主義高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需求。2005年以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培養目標與時展的不契合使得高等職業院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與社會進行有效對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口碑下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現代化之路受到挑戰,如何走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困境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困境及原因
(1)培養目標缺乏自主性。由于培養目標缺乏自主性,致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陷入困境。“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傳統思想影響和現階段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體系不合理使得高等職業技術培養得不到社會應有的重視,甚至高等職業院校中的教育者、管理者也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自信心不足,導致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達不到知識型勞動力社會發展所需的高度,形成為“惡性循環”。即使政府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進行政策扶持,但制度與法律層面并未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未來規劃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缺乏具體的政策實踐。被忽視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很難有機會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才培養體系。在依附主流教育的過程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較少與社會發展前沿相聯系。(2)培養思維具有局限性。由于培養思維具有局限性,致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陷入困境。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具有良好的前景,在社會產業分類日益細化的背景下,擁有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年輕勞動力無疑應該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但事實恰恰相反,很多技術企業寧可聘用毫無職業技術經驗能力的大學生,也不愿意聘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進行過職業能力訓練的學生。一方面技術企業“人才荒”,另一方面,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除了就業信息更新不及時的原因,從主觀層面來分析,更多是因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無法跟隨時展的潮流所需,培養目標固化,部分高職院校甚至在用十幾年前的老機器進行教學,也缺少及時的教學反思和經驗更新。(3)培養模式缺乏實踐性。由于培養模式缺乏實踐性,致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陷入困境。高職院校強調以學校為中心的培養方式,漠視甚至無視社會資源的整合利用。在大部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活動中,與企業、行業、社會的聯系處于劣勢,與疏于校企合作的情境相比,準備應試考試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中占有了較大的比重。在本就不利的社會生態下,雙向高效互動機制的缺乏加劇了職業院校的孱弱。這種狀況使社會需求難以及時反映到人才培養中,學校人才培養也難以得到社會支持。原因在于學校開設的課程大多源自傳統教學課程,不能將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吸納到專業課程教學中來,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會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遇到阻力。
二、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路徑
(1)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職人”。那么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該向著怎樣的一個方向發展呢?首先要提出的就是使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具有國際化視野,即培養目標要務實,符合我國國情的需要,并及時感知國際化發展潮流。在“一帶一路”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例,“隨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全面鋪開,巴基斯坦各行各業,尤其是水利水電建設市場對職業技術、技能型勞動力出現了爆發性的需求。自2016年起,巴基斯坦每年新增勞動力市場參與者的培訓需求約為240萬個。但是,目前巴國內現有的培訓能力只有17%左右。這種需求與市場的供給能力之間存在很大落差的主要原因有:該國的職業技術院校數量不足,師資缺乏,課程過時,學費較高,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學員培訓結業后的就業狀況不理想等”。[1]由此可見,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降低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標準,對教育培養的質量反而要比以往更嚴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培養體系。(2)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前沿職業技術人才。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職業崗位不斷出現,傳統的職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在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普及下,如何培養學生前沿意識,形成具有“不可替代性”職業能力是解決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困境的關鍵所在,而現有的高等職業院校軟硬件資源的限制使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固步自封。要培養具有前沿意識的新型人才,不僅僅需要來自于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者和學生的雙重努力,更加需要的是來自社會尤其是有財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型企業對培養目標的大力配合。校企合作的高效性能有效促進勞動價值轉換,學生還未畢業就已經具備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并且在企業文化的滲透中形成為責任感以及時展意識。在學校中,學生可以了解到新型企業對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同樣的,企業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前進行員工實習,縮減后期培訓成本,達到雙贏的效果。因此,地方高校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主動適應市場,改變千篇一律、缺乏活力、應用性不足等問題。[3](3)走自信育人的培養之路。古語云:“人無信不立。”在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中,也要具有“信”。一方面指培養目標質量誠信,即職業道德教育。高職教育是職業性教育,不斷強化所學專業的職業誠信意識是必不可少的。職業技術人員的失信行為,不僅損害自身發展,而且損害所在企業和所在行業的發展。職業誠信離不開職業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學生在實踐中要身體力行,牢記職業誠信意識,虛心學習,不斷進步,深入貫徹職業道德發展觀。另一方面指培養目標的態度自信,即職業信仰教育。職業信仰是人們對于所從事職業意義與發展的信任與崇拜,是關于職業價值的終極關懷和最終追求。職業信仰指導著個人的職業選擇,同時也影響著個人的職業行為。在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鉆研”成為了社會最為珍貴的一種財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在學生時期進行職業信仰教育,是提升學生職業技術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讓職業技術人才確立鍥而不舍、積極創新、服務社會、熱愛工作的職業信仰,就凸顯出了更加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金成.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85-86.
[2]趙靜,常非凡.“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國際合作大有可為[J].中國經貿導刊,2018(28):14-16.
[3]劉星翰.新時代地方高校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5):37-38.
作者:王蔚蔚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高職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探究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黨建創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