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5-02 09:22:09
導語: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醫學被宗教神學束縛,自然哲學與神靈相結合的醫學模式成為醫學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早期模型[2]。近代以來,自然科學不斷發展,對人體結構的深入了解使得醫學逐漸轉成專業性的自然學科,但以技術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滅了人們對醫學人文素養的追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20世紀后,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理論知識高速發展和不斷完善,醫學表現出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基礎自然學科與社會、經濟、倫理、心理、法律、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形式。醫學模式也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3]。醫學人文素質成為醫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國內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
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伴隨全球經濟化資本主義浪潮的影響和醫療現狀的嚴峻,加之新型醫學倫理問題的不斷涌現,醫療資源緊缺、醫療費用高漲、醫務人員思維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醫患關系疏遠、醫療糾紛增加[4-5]。國內一些醫學院校提出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三者并重的教學模式,開展了醫學人文素質方面的研究,開設了醫學人文系、醫學人文研究中心、醫學倫理學課程和實踐活動,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臨床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過程中。
三、目前我國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醫學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蝕,重專業輕人文。隨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生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逐漸擴大,實利原則嚴重侵蝕我國教育制度。學校偏重學科教育,忽略了對學生人格的熏陶與職業道德的培養,導致醫學人文教育嚴重不足。據統計,其中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8%左右。2.醫學人文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談,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與政治教育混為一談,相關課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識形態教育占了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總課程的86%,醫學人文教育缺乏其應有的空間。醫學教育缺乏對醫學生的道德、人格的培養以及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此外,醫學人文課程教學的內容偏重于概念與理論原理,學科的內在聯系不緊密,與社會脫節較為嚴重,缺乏實踐教學。教學方式傳統化、應試化。3.文、理、工分科以及醫學專業化,及教學資源不足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影響。人文素質依賴于終身的培養。但現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涇渭分明的培養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醫學專業的老師對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師缺乏醫科背景,導致課程趣味性或專業性不強。相關課程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評價及再評價體系。同時,作為人文和醫學的交叉學科,師資隊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
四、以中山大學為例,談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對策
結合目前國內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及對醫學人才培養的需求,中山大學創新工作方法和活動形式,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不斷提升我校醫科教育質量。1.成立醫學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學人文教育方面的資源優勢,加強跨學科合作與交流。2015年10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與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共建中山醫學院醫學人文教研室,將醫學人文正式列入教學大綱,成為一項課程,定期組織教研會議,討論制定課程計劃等,使醫學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講座、報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2.大力開展“心系社會,醫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聯合學校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以醫學標本館展廳為中心,以愛心網站為對外窗口,依托醫學模擬中心互動平臺,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努力提升中山大學醫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修養,使培養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做到“心系社會,服務大眾”。組織青年醫學生進行義診服務、健康咨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優質的服務、前沿的知識帶入廣東各社區街道、中學高校,使醫學生能夠早期接觸醫學與社會,培養醫者的博愛之心與摯誠情懷。聯合地方醫院,組織醫生下鄉義診,開展身體檢查、中醫診療服務和科普宣傳活動,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知識缺乏的狀況。將紙面上的醫學人文教育轉至現實生活中,將課堂上的醫學專業知識移步到課外,參與度高,受益范圍廣,醫學人文教育成效顯著。3.開展“醫心遺意,愛滿人間”科普活動。2012年4月,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成立廣州市首家遺體捐獻志愿者服務基地,創建了“醫心遺意”遺體捐獻志愿者協會,通過宣傳遺體捐獻志愿活動,向社會普及相關信息。在校園組織“感恩大體老師、踐行醫者使命”的橫幅簽名活動,在學校人體解剖課室張貼感恩標語、建立愛心紀念園區,為每一個大體老師打造一個專門的紀念盒,并設置圖文展、留言墻,開展清明祭掃紀念活動,舉辦以遺體捐獻為主題的科普之夜,充分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動中。中山大學師生共同編撰出版《生命華章》一書,切合醫學人文主題,總結了遺體捐贈志愿者活動,提升了公民的醫學科普素養,對學生起到良好的醫學人文教育作用。4.積極開展醫學人文教育相關實踐活動。通過安排醫學新生在開學典禮上宣讀醫學生誓言,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堅持“三基三嚴”教育傳統,結合“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實踐”的三早模式,積極開展寒暑期預見習活動,充分將醫學人文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五、總結與展望
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應完善課堂建設,在成立醫學人文教研室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推進第一課堂工作,引進優秀的醫學人文教育師資,拓寬教學思路,充實教學大綱,打造醫學人文教育精品課程。與此同時,各高校仍應著眼于第二課堂建設,以公益志愿活動、預見習等形式為載體,結合目前醫學教育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現狀開展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及臨終關懷活動、針對如今醫患糾紛頻發的現象,開設醫患溝通技巧的培訓;針對群眾對醫療保健服務日益提高的需求,提供康復醫學治療與心理疏導服務等。醫學人文教育是一門貫穿職業生涯的課程,高校應將醫學人文素養納入畢業及規范化培訓考核之中,并引導學生在今后實際工作中堅持人文關懷,勇于自我反思,成為德才兼備的理想醫生。各高校應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醫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統一,醫科學生與普通民眾共同參與的方針,在探索醫學人文教育發展的道路之上鑒往知來,培養出一批批集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科研能力與臨床素質于一身的優秀青年醫學人才。
作者:徐睿 朱琳 單位: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J].江蘇高教,2013,(01):71-72.
[2]劉震雄,孫盈盈,黃裕新,聞勤生,王旭霞.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西北醫學教育,2005,(05):479-481.
[3]蔡志剛,林麗.醫學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04):50-51+5.
[4]鐘秀,蔣士美.從社會實踐的角度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04):711-713.
[5]孫英梅,姚鳳海,馬麗娟.醫學學科的人文向度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復旦教育論壇,2004,(04):93-96.
- 上一篇:人文教育在高職體育教學的融入
- 下一篇:醫學院校人文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