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5:34: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審美教育論文
一、教師在課堂上要設置情境,創造出美的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能夠喚起學生情感。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設置合理的情境,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更好的理解。比如,美讀是學生對教材進行感知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在作品中獲取美感的一個基本途徑。它能夠將文字轉化成為有聲語言,將用來儲存信息的各個符號載體轉換成為作者的真情實感,使學生直接感受作品的思想。比如,對《琵琶行》進行美讀,大弦下面的四句必須急讀,情調比較輕快,間關兩句要放慢速度,一定要流暢,冰泉下面四句是為了高潮進行的蓄勢,一定要讀小聲,銀瓶下面四句主要是對樂曲高潮與終止進行描寫,一定要緊張熱烈,直到裂帛而止。在美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入到角色中,使得讀者在想象的過程中聆聽琵琶的樂音。美讀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得到審美感受。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審美感知進行培養
第一,可以利用音樂創設出美的氛圍。音樂可以調動學生對于審美客體良好的審美情感,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使學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客體與主體之間在感情上引起共鳴,使欣賞者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到藝術形象之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審美體驗。比如,教師在對《荷塘月色》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選擇《春江花月夜》這一古箏名曲,在上課之后播放,樂曲旋律優美,之后將其當作背景音樂,將課文之中比較優美的句段選擇出來,由教師和學生不斷進行誦讀和體會,在音樂和課文一起融合的審美氛圍之中,對課文能夠深入理解與認識。第二,可以利用影像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播放錄像,能夠讓學生對作品中的意蘊美有直觀的感受。比如,《壺口瀑布》這一課,教師可以播放錄像,使學生對壺口瀑布的氣勢以及壯美有一定的認識,之后帶領學生走進作品之中,借助影像的作用,使學生對作品有良好的領悟。
三、對課文內涵進行深入挖掘
在新修訂好的語文課本中蘊含著大量審美信息,審美價值很高。但是這些名篇佳作中的語言并不是對生活進行直述,它們對如畫的景物進行描繪,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表現出深邃的思想對人進行感染,進行教育。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能夠對語言文字有良好的理解,從而認識美并對美進行鑒賞。在課文中,蘊含了很多自然美以及人性美和藝術美。比如,要對課文中的自然美進行挖掘。自然美是各種美的基礎,它能夠對文化知識加以豐富,同時還能陶冶情操,對人格進行美化。在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很多自然美。比如,《壺口瀑布》以及《荷塘月色》等,都是客觀自然美和主觀情感美之間的統一,所以,能夠產生美感,領悟美的精神。這些作品展現出來的自然美其實都是作者自己審美意識的一個反映,能夠在學生面前呈現出比較典型的美景,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啟發以及引導與點撥,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進行感知,在大腦中形成形神兼備畫面,最終對作者情感進行感悟。四、拓展閱讀,對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進行培養語文閱讀教學并不只是對于課文的閱讀,同時還是對于各種文學文本進行的閱讀。被選入到課本中的作品數量是一定的,還有很多比較好的作品沒有在課本中進行呈現。因此,教師不能讓學生審美眼光只局限在課本閱讀之中,一定要從課內向課外進行延伸,從而使學生眼界得到拓展,對學生閱讀審美進行豐富,積累審美經驗。第一,教師一定要利用各種途徑對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的具體狀況進行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引導。第二,教師一定要常常推薦一些比較好的文學作品,從而使學生不斷閱讀,對自身審美素質進行積累。另外,教師還要經常進行課外活動,使學生的審美眼光不只是局限在書本中,要將其引到社會生活之中。作品之中的美的形象都是來自生活。學生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的時候不斷發現美,還要在社會生活中養成這樣的習慣,不斷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使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美。
古詩審美教育論文
一、讀懂詩句,感知美
語言是古詩中表現美的載體,學生要想領略古詩中的美,首先要讀懂詩句。在詩歌學習中,讀出問題是詩歌鑒賞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一眼就能看懂詩歌,沒有任何發現,沒有任何問題,鑒賞就沒有意義。心中有了問題,學生就會主動去思考,有了思考才會有所收獲。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善于發現疑難之處,而且要多疑多思,能在無疑處見疑,于似知似解處見疑。疑的范圍可以是詩詞中的一字一詞,也可以針對詩歌感情、詩歌的寫作技巧等。這樣,學生就能從整體上初步了解詩歌的意境,初步感受詩句所表現的美,為進一步鑒賞奠定基礎。
二、進入意境,領悟美
對于古詩教學來說,只有進入詩的意境,才能把握詩中美的實質,進行美的鑒賞。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誘發學生審美的動因,使審美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
1.賞析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古詩中往往有一些感情色彩濃、形象鮮明、有深刻意義的詞語,要抓住這些被稱為“詩眼”的詞語,反復推敲,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如在教學《泊船瓜洲》時,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換詞對比,就能從一個側面感受到這首詩的意境。
中職美術審美教育論文
一、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
1.審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在中職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世界,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讓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從而去創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好的事物只有被發現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后天的審美教育中通過不斷學習不斷積累而養成的良好習慣。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讓學生通過美術課堂去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修養。
2.審美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
中職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分辨好壞、黑白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接受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念,堅決摒棄丑惡的事物,宣揚美好的事物,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對事物的分辨能力。
二、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方法
古箏審美教育論文
一、認識古箏外觀的器形美
在古箏制作工藝中,首先注重的是面板的制作。面板的制作,要求紋理細膩,弧線優美。面板的材質,一般選取10年樹齡的桐木,以陽面中段為最佳。所謂陽面,是指將一株桐木置于水中,浮上水面的一面為陽面;所謂中斷,是將一株桐木斬頭鋸尾,余為中段。其次是箏碼。碼者,馬也。箏碼分列在面板上,有如馬隊騎行在廣袤的沙漠。箏碼的材質也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選用珍貴的紅木、楠木、雞翅木、紫檀木等制作箏碼。箏碼制作中,要求木材的紋理垂直向下,上嵌牛骨,并切出對應琴弦的1/3深度的擱弦槽。第三是琴弦。琴弦在面板上拉直后,由箏碼將其分隔成兩段,形成高低起伏、曲折有致的箏面,有如湖面的漣漪。箏弦的材質,也在不斷變化。早期的琴弦以馬尾、鹿筋為原料,到了近期以尼龍鋼絲弦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韻味。第四是外觀工藝。古箏上常見的工藝,主要有雕刻、挖嵌、貝雕、刻字、點螺等。這些工藝,主要是點綴了古箏這件樂器的外觀,給人以高尚雅致、賞心悅目的觀賞感受。
二、感受古箏音樂的音色美
音色即音品,聲音的屬性之一。古箏的音色,可分為樂器音色和演奏音色。前者為古箏這件樂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后者為古箏學習者在演奏樂器過程中所獲得的音色。樂器音色,由古箏的材質和制作工藝決定。演奏音色,則來源于演奏技巧。古箏的演奏音色包含基本音色和變化音色兩種。基本音色是古箏學習者彈奏古箏的聲音“底色”,是古箏學習者基本功的最初體現,也是古箏學習者駕馭樂器音色和熟練掌握演奏技法的一種能力。古箏學習者在演奏中要獲得這種好的基本音色,關鍵是要學會手指彈弦的基本方法,即“大動作松,小動作活,力沉指尖”。古箏彈奏中彈弦角度和彈弦方法是決定基本音色好壞的兩個基本問題。變化音色是指在古箏演奏中所使用的符合音樂內容、音樂情感和音樂風格的各種音色,又叫應用音色。而在實際的演奏學習中,基本音色和變化音色又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古箏演奏中,手腕的運動變化、指尖的剛柔程度、觸弦的位置深淺、撥弦的速度快慢、彈奏的力度大小,都決定了音色的好壞。同時,也只有對音樂形象和思想內容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演奏中有飽滿鮮活的情緒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才能表達出音色的美。
三、理解古箏表達的形象美
在許多古箏名曲中,撫琴彈奏,時而高山流水,時而低音回旋。表現的自然景象氣象萬千,塑造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態。要讓古箏演奏學習者理解眾多的各具個性的音樂形象,首先必須對箏曲的故事有基本的了解,同時還要調動學習者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理解古箏表達的形象美,聯想和想象是樞紐。如在古曲《將軍令》的演奏中,學習者首先要有對古代冷兵器時代戰場的基本感知和聯想,才能在演奏中通過一串密集的重復音,加上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多種指法結合的變化,表達出沙場征戰、奮勇殺敵的情節和古代將軍的形象。
幼兒藝術審美教育論文
一激發幼兒豐富的審美情感
有人說:“我猶豫而又輕松,我的悲傷是晴朗的。”這說明審美情感具有復雜性和情調性。由此可見,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忽視情感的獨特作用。同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明確要求“珍惜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因此教師在選擇作品時,還應盡量選擇一些適合以游戲形式開展的音樂,以調動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講話和示范——語言、體態、臉部表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同時還可以用表情、動作以及音樂或游戲中的規則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在打擊樂活動“咿呀咿呀呦”的教學目標中,要幼兒掌握|XX||XX|和|XXX|的節奏。為了能讓幼兒比較容易區分與接受這兩種節奏,教師可以把這兩個節奏形象地設計成農場的情景。在引導幼兒學習這兩種節奏時,運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訓練幼兒的節奏技能和反應能力。設計王老先生的農場里有一些小動物(小朋友輕輕“走”過去,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XX|做“走”的動作),農場里的小動物給小朋友打招呼,(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X|做拍手的動作),咦,這邊還有其他小動物和我們打招呼呢,你也給他們拍拍手吧……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在情景游戲的表演中通過“走”和“拍手”的動作,在這個一體化運動中孩子們將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來區分|XX||XX|和|XXX|這兩種節奏,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審美創造性
兒童的藝術是童年生命的律動,是兒童內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達,審美教育是以無拘無束、輕松自由的方式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的內部精神自然地轉化為外部表現的活動,所以游戲是兒童藝術創造活動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設計、音樂舞蹈、音樂游戲等反映出他們對周圍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樂是表現藝術和表情藝術的統一,必須重視培養幼兒的音樂表現力,在音樂的演練過程中教師既要啟發幼兒根據對音樂的感受來表演動作,同時又要引導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達音樂感受,實現內在的認識構思活動和外在表現活動的統一,這對于發展幼兒在音樂舞蹈方面的創造性有重要的意義。如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曲子《春天》,然后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接著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做動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輕快飛舞的樣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樣子,音樂使幼兒情緒反應更加靈敏了。音樂的節奏和速度也可以通過動作反映出來,即用身體動作創造性地把音樂再現出來。音樂游戲中,幼兒在教師啟發下能完整地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并根據樂曲的內容,自己設計動作個性情緒進行表演,從而發展創造力。
三結論
總之,幼兒審美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審美感知越充分,審美情感越豐富,審美理解就越深刻。幼兒只有對音樂有很好地感受和正確地理解并掌握了相應的音樂知識技能后,創造欲望的動機才會自然生成。
歷史審美教育論文
一、激發審美情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滿足個體所需的一種積極的內在動力。只有誘導出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們才能夠對所需的知識有樂趣。而審美教育更要在興趣的前提條件下來實施,所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是我們歷史教師首先實施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更能喚醒創造性的思維。”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審美教育去感動學生,用那些具體而鮮明的美敲打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激發他們美的效應,促進知識學習和情操陶冶。比如,我們在教學中,自霍去病的那種“匈奴未滅,何以家還”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雄心;“天下興亡、匹無有責”的報國赤誠之心,到“甘愿為變法而喋血”的壯美情懷;特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建立起來的偉大新中國,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偉大的歷史仁人無不表現出來那種高尚而壯美的道德情操,這些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最好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從教材中尋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編者是根據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體現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的功能”而選材的。因此,教材的每個章節知識點都潛移默化地體現著審美教育的內涵。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把握審美教育教學,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中審美教育的資源,挖掘出那些蘊含在教材中的豐富審美教育的元素。歷史記錄著人類生活過程,給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比如“先河的詩經楚辭,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戲曲,明清的小說,還有那些著名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蘊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搖籃,就是美的寶庫。我們教學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來,交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深深地感受著美的益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教材教學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為我們的審美教學服務。也可以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組織歷史專題講座、參觀訪問、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片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歷史教學活動更加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審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學環境
營造優美的教學環境氛圍會增添學生的審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貫穿到教學中來。沒有審美的能力,或許那些野蠻貧窮而落后的原始的遺址廢墟,在學生的眼里則成了毫無光彩,暗淡無光的東西。這就正像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的“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我們要挖掘那些教學中能讓學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講中國古代史時,將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遺址彩圖展示給學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滿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樸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紅的銅器折射著韌氣;那紅磚金瓦的建筑神圣壯觀。學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優美的意境。我們還可以從網上尋找有關的圖片打印出來給學生鑒賞。因為網絡也是一座無窮的寶藏,它既能成為歷史教師的好幫手了,更能讓學生直觀體會到歷史中的美。
語文審美教育論文
一、用審美的眼光觀照語文教學
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張開審美的慧眼,語文教學的每一因素,無不放射著美的光華。
(一)教材是美的載體
用美的眼光觀照語文新教材,它簡直就是一本美的畫冊。
首先,從選文的思想內容看:
1.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美:古長城、大青山、滕王閣及泰山日出的雄壯美;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美,內蒙古草原的遼闊美……可謂美不勝收。
中職語文審美教育論文
審美教育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重視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一、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
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加強審美方面的修養,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保證自身能夠在課堂上準確把握語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文章的意蘊。教師應每天堅持閱讀,不斷積累文學知識,加強自身的語感。同時應注意提高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中做到語言規范、表達形象生動、節奏控制得當。講課時在準確的基礎上,盡量做到妙語連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設美的環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語文的美。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聲情并茂的為學生閱讀文章,為學生創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審美情境。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賞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讓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內涵。并且學生在賞析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能夠更有效的體會教師通過語言創設出的美育情境。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通過文字中的形象引導學生感知美。語文教學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會的,學生在學習中直接會受到來自文學作品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影響。文學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學生在學習時通過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根據文章的特點,引導學生能夠準確的對文章中的想象進行捕捉和分析,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為學生描述作品,然后讓學生感知美,并逐漸積累對美的對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應審美價值的評價,讓學生能夠體悟更多的東西。如在講解《雨中登泰山》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泰山風景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讓學生通過閱讀結合自己的想象,來體會文章中描述的場景,并通過分析“目視而腳不隨”、“懸崖棱蹭”等詞句,體會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難的精神,同時也啟迪了學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過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進而感知文章的內涵美,使得學生逐漸將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讓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內涵,并樹立學生追求美的意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美好的情感體驗。如在講解《蒹葭》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給學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過多媒體播放出歌詞,教師可以讓會唱的學生主動唱幾句,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教師可以趁機將歌詞和文章中的詩句結合起來,讓學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學習中,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感受到詩經的藝術特點和韻律美,并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自己體會,并鼓勵學生用優美的語言將蒹葭的內容翻譯出來,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朦朧美。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大學體育文化審美教育論文
1大學體育文化與審美教育
1.1大學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來說,中國體育文化由文化方式、文化載體、文化精神和文化制度四個要素構成。從文化結構主義層次來理解,盧元鎮在《中國體育社會學》一文中認為:“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高校體育文化是以高校這個特定環境為依托,以體育為紐帶的體育及相關的文化活動。具體包括體育活動、體育場館等物質文化;體育競賽規則、體育法規等制度文化;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價值觀等精神文化。時代性和民族性是高校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特征。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民族特點。”
1.2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旨在培養與造就一代具有審美感受能力、審美鑒別能力、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新人。審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美學的主要內容。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審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謂審美教育,就是以美學理論教育為中心的審美理想、情趣和素養的教育實踐。審美教育實踐,包括美學理論教育、藝術鑒賞教育、審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學理論為指導的情感、體驗、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審美教育的結果。在美學史上,美學家特別關注情感教育。在他們看來,審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感情教育。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在他看來,人們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類能在音樂、照片、圖畫、文學里找回他們遺失了的情感。在蔡元培先生之后,著名美學家朱光潛也竭力主張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認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養性,等等。人們一旦進入了這個審美領域,情感就會得到凈化,精神就會得到升華,情操就會得到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教育可以說是審美教育的本質所在。審美教育是審美與教育的辯證統一。在審美教育活動過程中,人們既可以獲取美的享受,獲取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審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歸宿。而審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過完成審美教育任務而達到的。審美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審美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2大學體育文化教育亟需重視審美教育
思想品德課教學審美教育論文
一位教育家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筆者認為,在思品課教學中也應該進行審美教育,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這樣做的:
一、讓學生在思品課教材中領略自然美。
思品課教材圖文并茂,課文中的很多插圖向學生展示了祖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那遼闊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蔥郁的森林、碧綠的湖水、奔騰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大自然的美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在《我愛祖國》一課,教師可向學生出示很多祖國山河壯麗的圖畫:有雄偉的萬里長城,位于我國境內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瑪峰、滾滾東去的長江、黃河,秀峰屹立的長江三峽……看到這么多生動的畫面,學生為祖國山河美麗、神州風光無限好而感到自豪,這時教師相機提問:我們的祖國美嗎?美在什么地方?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歸納出:我們要愛自己祖國。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讓學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會美。
思品課教材不少課文中敘述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社會生活的畫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們感受、領略到了社會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親情,如《我上學了》、《老師您好》、《我愛爸爸媽媽》等課;②勞動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等課;③行為規范美。如《按時上學》、《學習禮貌用語》、《對人要用禮貌》、《保護環境衛生》等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