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箏教學審美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09 09:57:37

導語:高校古箏教學審美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古箏教學審美教育研究

摘要:審美教育是古箏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并采取合理的審美教育方式,如標準演示、講述審美文化、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等。同時,教師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古箏演奏技藝教學和審美教育結合起來,確保學生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感受到古箏作品的情景和美感,以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新課程改革中的素質教育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古箏教學;審美教育;應用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人民群眾的物質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家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古箏作為我國獨特的樂器,其傳統審美價值較高,不僅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還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就使得審美教育逐漸發展成高校古箏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诖耍恼玛U述了古箏教學審美分析的價值,介紹了古箏藝術的美學特點,并研究了高校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應用。

一、古箏教學審美分析的價值

審美指的是人類對美的感受和創造,是人民群眾對美的追求和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部門越來越注重審美教育。音樂藝術在精神層面的感知藝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夠美化人的品質、陶冶人的情操,還能夠實現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共同發展。音樂是教育的媒介,發揮著重要的現實價值,而古箏作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其表現出的審美價值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古箏自身的藝術美。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我國音樂形式具有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特點,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教師應該注重古箏藝術中的審美教育,將古箏審美分析和藝術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出兩者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審美教育理念,將審美教育和古箏藝術教育結合起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演奏技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力和表現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二、古箏藝術的美學特點

(一)地域特色鮮明。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我國的古箏藝術被廣泛流傳到秦地,隨后擴展到河南、山東、江浙、福建等地區,由于各個區域的政治、語言、文化和風俗存在很大的差異,各個地區的古箏藝術呈現出地域性特點,逐漸形成多流派的形式。例如,山東地區的古箏藝術具有風俗古樸、典雅別致等特點,往往會和山東琴書曲牌演唱進行融合;河南地區的古箏藝術具有高抗粗獷、明朗活潑等特點,常與河南地區的戲曲、民間說唱等進行融合;潮州地區的古箏藝術普遍采用箏多獨奏的形式,具有音色柔美、晴朗跳躍等特點。(二)作品題材豐富。我國古箏藝術歷史悠久,盛行于宮廷和民間,從陜西秦地風行到大江南北,期間具有多種題材的古箏作品。例如,取材于自然風光、以景喻情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演繹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的《昭君怨》《嫦娥奔月》等;展現人文風貌、文化習俗的《鬧元宵》《慶豐年》等;展現想象瑰麗、意境幽渺的《山魅》《幻想曲》等。題材的多樣化為古箏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依據,通過創新古箏藝術的音樂風格,表現出了各種古箏藝術的民族特色、自然風貌、故事場景。(三)情感表達含蓄。音樂能夠反映出人類的精神世界,古箏藝術不僅是我國的古老樂器,還表現了人民的文化特征。我國人民的情感表達比較含蓄,往往會應用暗示、旁敲側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古箏音樂充分地表現了我國人民的性格特點。例如,古箏作品《高山流水》對友情的高貴和忠誠進行了表達,這個作品的取材是“伯牙絕弦”的歷史故事,其在表達的過程中,將人的心靈游蕩在高山流水的過程中,將高山流水作為隱喻對俞伯牙和鐘子期的交情進行了有效表達,充分表現了兩者心心相惜的感情。隨后進入音樂的高潮,應用含蓄的方式對需要抒發的感情進行了充分表達。(四)呈流行化傾向。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古箏藝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融入流行音樂的部分,在繼承的過程中,創新方需要在保持古箏音樂的同時在歷史的發展中源遠流長。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逐漸從傳統的民族音樂中尋求一種寧靜。傳統古箏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的融合,呈現出流行化的特點,能夠實現傳統古箏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的共同發展。除此之外,古箏中融入現代流行元素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藝術需求,還能夠傳承并發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如,流行歌曲《菊花臺》《青花瓷》中融入了古箏元素,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激發了人民群眾學習古箏的興趣。

三、高校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應用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觀,教師在開展古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將審美教育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并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日常生活、學習練習起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藝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無法形象地進行模仿和參觀,因此,教師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演奏示范教學,充分展現出古箏藝術的特點,古箏節奏的張馳度、音色和力度等,幫助學生掌握按、勾、滑、托等演奏技巧。因此,古箏藝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并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演奏風格,提高學生古箏藝術演奏的美感。(二)融合高校古箏教學中的音樂文化。在古箏教學過程中,為了充分表現出學生演奏過程中的樂曲美感,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教師應該向學生講解與演奏樂曲相關的音樂文化和音樂背景,如音樂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歷史文化以及創作人員背景等,幫助學生了解音樂文化背景,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在彈奏過程中,更好地展現出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在音樂作品演奏過程中的審美能力。在學生充分了解音樂作品的相關知識后,才能夠演繹出樂曲的風格,充分展現出音樂作品的美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三)加強藝術實踐。在實際的古箏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實踐演奏活動,導致學生在實際的古箏演奏過程中,比較呆板,缺乏一定的情感和美感。而學生的演奏技藝和審美能力是古箏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因此,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加強聯系,注重藝術實踐。例如,教師應該創設古箏藝術作品相關的情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演奏環境,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演奏機會,這樣才能體會到作品的情景,欣賞音樂作品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古箏作品的審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加強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箏作品的內容,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通過音色、韻律及意境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從而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藝術作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并對審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古箏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演奏技藝和審美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古箏演奏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欣賞古箏樂曲旋律的過程中,體會到古箏樂曲帶來的美感。在練習演奏技巧的過程中,增強對箏樂美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古箏教學不只是技巧傳授的過程,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體驗美、感悟美的過程,將審美教育與古箏教學相結合,既能寓教于樂,又能寓教于思、寓教于情,使學生對音樂之美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反過來說,也只有將審美教育切實地融入到古箏教學中,才能更有助于學生對古箏作品的理解,加強學生對古箏演奏技巧的掌握,二者相互促進,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當大部分普通民眾還在為物質忙碌奔波時,是上流士大夫、知識分子、當權者掌握著審美話語權,如今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其實是為學生培養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打開了一條自由的通道。學生需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審美教育,盡可能多地從這樣一種精神教育中汲取營養,樹立自己對美、對生命本身的判斷力。

參考文獻:

[1]容邵.高校古箏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藝術評鑒,2017,(23):110-111+99.

[2]崔璨.新時期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性探究[J].藝術科技,2017,30(01):209.

[3]盧向忱.高校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應用[J].藝術研究,2017,(01):122-124.

[4]魏軍.“MOOC”在高校古箏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5,(02).

[5]宋佳音.略論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13,(08).

[6]鄒昊.淺析我國古箏教學中音樂作品的賞析[J].黃河之聲,2013,(20).

作者:李晶 單位: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