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素質教育

時間:2022-03-15 09:48:00

導語: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素質教育

一、抓情感體驗,促道德內化,提高道德素質

情感體驗是學生對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義的各種事物的內心評價感受。情感體驗過程與道德認識過程有效“合成”構成道德內化。這種體驗經常與學生的道德觀念相聯系。當學生運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經掌握的道德認識去評價自己或他人行為舉止時,就會產生一種自

覺的、概括的、穩定的情感體驗。經過多次證明這種體驗、認識是正確的,才能將其內化為觀念或形成態度,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提高道德素質。那么,通過哪些教學手段來達到內化的目的呢?

1.換位體驗。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愛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講《同情幫助殘疾人》一課時,可在講述一個左腳癱瘓的殘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戲弄的現象后,讓學生換位體驗那個殘疾人的心情,即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如果你處在這樣的情境中將會怎么想?同學們將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殘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經夠痛苦了,別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戲弄,就使他更難過了。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自覺地去同情和幫助殘疾人。又如,講《拾金不昧》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丟失東西和別人將失物交給自己時的心情。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歡快,兩種情感體驗,內化了自己的認識,認識到拾金不昧會給失主、給社會帶來好處,所以要從小養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這樣的換位體驗,無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起著積極作用。

2.對比體驗。對比體驗是將代表正確的道德觀念的形象與代表錯誤的道德觀念的形象隨機地進行對比,讓學生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去評價,獲得評價體驗,形成一種道德素質。例如,《愛護花草樹木》的教學,在學生懂得應該愛護花草樹木的道理后,可設計這樣一組對應的幻燈片內容。第一幅:一個小朋友給花壇澆水;一個小朋友在花壇摘花。第二幅:兩個小朋友把快要折斷的樹木加固起來;兩個小朋友折樹枝做“打仗”游戲。第三幅:幾個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幾個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過這些對比判斷,更加深了對愛護花草樹木的認識。又如,一位教師在講《騰飛吧祖國》一課時,通過查資料、搞調查,繪制了三張圖表:一是祖國解放前后工農業總產值和人均收入對比表;二是改革開放前后農、副、企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對比表;三是我國和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對比表。通過列表比較,突出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學生覺得真實可信,生動有趣,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樣的對比體驗,無疑會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3.實踐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例如,學完《媽媽的小幫手》一課后,讓學生親自動手疊被、疊衣服、洗碗、摘菜等,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得體驗。這樣的體驗更深刻,維持的時間更長。

二、創設和諧氛圍,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健康發展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創設和諧氛圍,可以激發、喚醒學生的情感,促進他們身心素質健康發展。那么,采取哪些手段來創設和諧氛圍呢?

1.環境設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識是感性的。這種感性知識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更需要憑借具體事物或其表象進行思維。環境設計得好,能從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出發,就會收到出奇制勝之效。如《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課,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論證世界萬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一道理,教者繪出了大慶會戰前一片大荒原的荒涼景象,又讓學生看今天大慶高樓林立的繁榮景象。使學生體會到現在的大慶一年一個樣,幾年大變樣,為自己身為大慶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長大為大慶和祖國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此設計教學情境,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氛圍,學生會觸景生情,激發起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了思想素質。

2.角色扮演。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集體力量大》一課,有關螞蟻王國得探子報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集體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辦好事情,取得勝利。這樣,就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愛了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

3.以情施教。以情施教首先要求教師始終保持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重視自身情感的投入。必要的情況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激情。例如,一位教師在講《再向火山行》一課時,首先這樣講:“小英雄賴寧的故事已走進千家萬戶,他那樁樁件件感人淚下的動人事跡,無不激發著我們勤奮學習的情感。”然后開始講故事,把學生帶入故事情節中,這不但渲染了氣氛,也使學生開始就帶著一種激情投入學習。結尾時教師又進一步將情感引向深入。他這樣總結:“一個賴寧倒下去,千百個賴寧站起來,讓我們以賴寧為榜樣,從小立下革命志,為祖國的騰飛而刻苦學習,努力拼搏!”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標。開始就以精湛的語言讓學生動情,中間以生動的講述讓學生明理,最后又以豐富的充滿激情的結束語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總之,精心創設各種和諧、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面向社會,增強現代意識,提高思想素質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已進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以必須樹立自強、競爭意識。這種觀念的樹立能使人永遠無止境地攀登,能使人較好地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也應注意渲染、強化競爭意識。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深挖教材,并對教材內容適當引導、補充。例如,《百折不撓》一課的教學,在深刻明理時運用參考資料《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強化觀點,而我認為教學這一環節時,對我國優秀擊劍運動員欒菊杰的成功,不能僅僅從意志角度引導學生,更重要的應引導學生認識到欒菊杰有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因為當時欒菊杰已經是全國冠軍,是一種強烈的自強競爭意識使她產生了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才使她在受傷不輕的情況下,冒著某種危險,頑強拼搏。我們的思想品德課要著眼于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敢于競爭、不怕受挫、勇于探索的新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