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思路

時間:2022-04-25 09:34:59

導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思路

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認識

要想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首先要對高校綜合素質教育有一個基本認識。所謂綜合素質教育,就是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提高大學生德育、智育、體育等綜合能力為前提,按照一定的評測標準來評定學生在校期間的各方面表現的科學教育理念。人文素質教育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主要是通過對理工科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大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1]從狹義上理解為: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更注重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的發展,通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與言傳身教,來提升大學生的內在修養,形成具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與涵養。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如何修人品、長學識,尊師重道,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均衡發展。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從高校來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人文知識,旨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國學、史實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高度;人文修養,旨在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粹,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以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需要打好基礎;人文精神,旨在重塑學生精神文化品格,激發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務實”的作風,培養既有思想又有行動能力的綜合人才。

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中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

當今社會發展趨勢越來越呈多元化發展,面對信息發展的社會對當今的大學生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何在高校中合理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成為我們更多關注的課題,而人文素質教育能更好的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應對社會、民族、人生的精神力量和素養,使其在今后的社會生活和工作中,能以優良的品質,過硬的素質為社會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人文素質教育是塑造大學生精神品格的教育,是對“成人”的教育。如何成長為“完整的人”,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來說也是一個挑戰。當代高校教育的發展依賴于“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這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茖W是求真,人文是求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人文教育更注重學生品格的修養和精神層面的塑造,對于學生今后認知世界、感知世界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2.有利于改變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近年來通過對各所高校教育的實施過程和結果對比來看,各高校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明顯的重視層度不夠,現狀不容樂觀。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較強的功利性、狹窄的專業設置、繁重的課程負擔和薄弱的文化底蘊。體現在學生身上過多的是人文素質缺乏,行為、品質、道德、責任感方面都嚴重不足。對于這些現狀,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當今大學生各方面的缺失也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道德理念的薄弱,只有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人際關系,才能更好地對人類文明遺產和歷史精神文化傳承下去。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傳統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它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體系還是一個價值體系,更是一個實踐體系。只有把學到的知識貫穿到思想、行為、習慣之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才能更好的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

3.有利于塑造大學生高尚品格

品格也可稱之為人的性格,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是在長期的生活、人與人接觸和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氣質、愛好、習慣、信仰和情操等,是人思想意識、心理素養、精神境界的集體表現。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2]人文素質教育在運用中過多的體現了現代教育所倡導的理念:“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這種價值取向能更好的發揮大學生的的自身價值及社會價值。學生只有經過科學、系統的人文教育,才能有效的把內在的精神品格和內在素養化成自覺自為的本質力量,從而外在的表現為人處世、一言一行中。接受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自身人格的升華,通過人文素質教育的熏陶,使學生在知識的積累及外在環境的雙重作用下,能快速的認清自身的不足,去其不利于己的方面,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使自身發生質的變化,從而實現對自身的改造。最終實現大學生理想的品格修養,達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們所要達到的理想狀態。

4.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

創新是當下比較常用的詞語,在高校文化教育中,不論科技文化,還是社會實踐活動都需要創新。從深層次來說它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一種特有的高級表現形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人類的創新是其不竭動力。在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為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便捷的實踐平臺,為大學生在創新過程中能將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導向作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并不再是單純的“異想天開”,而是通過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轉化為可為社會需要的科學技術。可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只靠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專業以外的更多學科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完善了內在品質,為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打好夯實的基礎。[4]目前,我國普遍高校的教育發展都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施教者與受教育者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實現現代人文素質教育與時俱進提出了新要求,傳統教育管理的弊端日益顯得尤為突出。這種狀況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斷調整高等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創造型”、“復合型”人才。

三、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策略

1.夯實人文學科建設是基礎

高校在架構教育體系時往往對于人文學科教育建設不夠重視,加強高校的人文教育工作勢在必行,首先,要對課程結構設置進行改革,不在是單純的教授知識,而是將人文理念融入到整個課程體系中,并在今后的教育實施過程中逐漸確立在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其次,要對公共必修課設置進行改革,多增設一些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利用高校教學的特點,開設文理交融滲透的新型課程和學科。最后,要重視課堂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不斷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在課堂上多增設有關文、史、哲、藝等方面的教學輔助內容,豐富教師與學生間知識儲備量,使他們真正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發揮師生良好的溝通機制,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學習者,更多的是通過教師的言傳聲教來進行學習的,在教師自身上一定要滲透人文理念,更好地把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教育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使大學生從人文理論中重新審視自我,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勇擔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2.提高一線教師素養是關鍵

高校一線教師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的形象,尤其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修養在學生人文素質形成過程中更有著獨特的作用,即所謂“身教勝于言教”。在校園生活中大學生和教師的接觸是很密切的,教師優良的人格品質能夠給學生起到榜樣帶頭作用,教師自身就是最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而師資隊伍的素質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示范作用和榜樣力量是最直接和無窮的,教師的人文道德修養和品行師風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目前各所高校的師資建設情況總體是良好的,為了更好的立足于本地區,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各高校也一直在引進一些高素質人才,同時也對在校教師進行不定期的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學、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匱乏,自身藝術素養不高,人文主義精神缺失等。因此,“培養文理兼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加強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5]是高校人文教育改革中一項重要舉措,我們有著義不容辭、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社會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高素質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源泉,作為教育者我們要不斷修身、修人品,來更好的教育新生代。

3.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是動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人認知世界、獲得真理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人文教育中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是高校教育中一項獨具特色、綜合性強的教育內容與活動,是培養全能型、綜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活動是檢驗人文素質教育成功與否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實踐平臺,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社會,通過自身社會實踐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有所用、學有所長。要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就應對社會實踐有質和量的推動,通過高校教師的積極引導和鼓勵,讓大學生在課余時間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將所學的業務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相結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將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于實踐,還可以使學生更多的了解社會供求信息,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缺點,認識到自身與社會發展的差距,從而確定目標,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力。

4.改善校園人文環境是保障

高校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中,光提高“軟設施”是不夠的,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也應同步上來,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而校園文化建設正好是人文環境建設最好的表現形式,在人才培養中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小覷的。它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具有同化的作用,越來越引起各所高校所重視,并將之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業余學術和文化活動,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構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校園是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占用了學生們大部分的時間,校園文化活動在人文環境建設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主題多樣的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同時也增長了自身文化素質修養,增強了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對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為師生們創建了一個和諧、向上、文明的校園人文環境,為人文素質教育長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綜上所述,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已經成為各高校的一種共識,這既是社會多元化發展對新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對于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在高校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題。因此,今后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工作,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過程中,應該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研究作為重要切入點。

作者:徐艷工作單位:赤峰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