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幼兒園特殊教育探索
時間:2022-02-05 02:41:14
導語:疫情期間幼兒園特殊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活動背景
受疫情影響,孩子們迎來了加長版假期。在此期間,小班孩子對什么樣的事物最為感興趣,最想獲得哪方面的發展呢?身為教師,我可以通過給予孩子們哪些新知識、新體驗,來激發孩子們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能力呢?又可以選擇怎樣的指導策略幫助家長們解決宅家教學的困惑呢?《指南》中指出:“教育內容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幼兒學習的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學習”。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對他們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應從“學會生活”作為切入口,孩子的智力開發與手的能動性是不可分割的。對此,我與班級教師進行了視頻會議。考慮到有些孩子平日中動手操作機會較少,或是不敢大膽嘗試與動手相關的活動。但在引導中,能夠發現孩子們想要參與動手操作活動的意愿和好奇心還是很強烈的。如,繪畫、手工制作、玩玩具等。手,是孩子們探索和觸摸事物最直接的工具。在家中,能通過哪些活動達成孩子動手操作的意愿?什么樣的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孩子興趣,拓展孩子思維?手都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多種動手操作后的親身體驗,孩子們才能更好的獲得成長,習得新的本領。這不禁讓我想起張雪門行為課程思想。他在《幼稚園的研究》中談到:“課程是什么?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根據小班孩子年齡特點、發展需要以及現階段興趣點,最終制定了“小手總動員”班級特色主題課程。
二、課程建構
經過多次推敲,對課程思維導圖進行了先后調整,注重生成和預設活動的設計。
三、活動內容與過程實錄
系列一:“小手變變變”為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我引導孩子們在生活化課程中主動學習,用繪畫的方法展示自己對手指的想象與創新。在基本的造型輪廓上進行添畫與裝飾,提高自主想象及繪畫能力。活動一:“手指點一點”我先以謎語導入的形式激趣引發,隨后提問:“我們的手指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紋路,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了解到,每個人手指的大小,紋路和形狀都不一樣呀,太神奇了。幾張造型奇特的手指印畫也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如果把指紋用五彩繽紛的顏色繪畫一番,會變出什么樣的畫面呢?孩子們在議論后,找出顏料,請家長幫忙做好準備工作開始用小手點畫,創作出了許多有趣的作品。活動二:“手掌變一變”有了美麗的手指印畫,孩子們小手變變變的創意層出不窮,繪畫的興趣不斷提升。小手真神奇呀,除了用手指印畫,小手還可以怎樣變化呢?孩子們發現小小的手掌也能做畫,再次開始嘗試。張雪門的行為課程強調課程即經驗,生活即教育。而直接經驗的獲得則是重中之重。為激發孩子們探索手掌印畫的方式,我通過微課,以魔術師的口吻請孩子看一看我用手變出了什么?是怎樣變出來的?從而引導孩子先觀察討論,學一學,做一做。再啟發孩子觀察自己的小手,想象不同手型能添畫成什么,并利用筆和紙進行嘗試。在此過程中,我通過信息技術及動畫啟發孩子深度思維,從而進一步支持、鼓勵孩子大膽創作,孩子們的想象力得以激發。活動三:“創意做一做”隨著“小手變變變”活動內容的開展,孩子和家長們在微信中的分享熱情不斷高漲。孩子們的參與形式、展示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有視頻、照片還有語音講解,無形之間也發展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家長紛紛互動,實時轉播孩子創作過程,孩子們在觀看、欣賞其他小朋友作品中形成了幼幼間互相學習的狀態,激發了創作靈感。每個孩子的作品都不一樣,瞬時間班級微信群成了一間“小小美術館”。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真的源源不斷,家長們的陪伴也讓親子時光更加甜蜜溫馨。有的獨立創作、有的和家長齊心協力,不管哪種形式都樂在其中。在美術活動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和獨特的構思,可以讓孩子們的想象和興趣得到最大的滿足和發揮。最后,孩子們還進行了手影游戲,小手能做的事情可真多呀。
系列二:“我的小小手”活動一:小手幫幫您
(一)美食小幫手。前些天,班級群中一段有關小手的視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孩子們不禁感嘆:“小手真是太神奇了,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它。”隨之深入探究小手的愿望也得以萌發,“小小家庭日”活動應運而生。這天,蛋卷制作了一大盤蘋果沙拉。照片一發出,便迎來了孩子們的稱贊。“我做的蘋果沙拉是不是很好看?都是我自己切的呢。”蛋卷稚嫩的話語里透著滿滿的自豪感。“真好看,我也想做水果沙拉!”朵朵隨即說道。水果沙拉一時間成為孩子們的熱議話題,我進行興趣引發,提示孩子思考——除了蘋果以外,還可以用哪些水果做沙拉?你最愛吃哪幾種水果?做沙拉時都會用到什么呢?孩子們說出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彤彤說:“我吃過奶油水果沙拉。”樂樂說:“水果和酸奶放在一起也很好吃。”湘湘說:“媽媽給我買的每日堅果,是不是也可以放在水果沙拉里?”一番討論過后,朵朵第一個開始嘗試。她做出了草莓酸奶沙拉,倒酸奶時的她高高舉起酸奶盒,瞇起眼睛認真地盯向盒子里,不想遺漏一滴美味,樣子可愛極了。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我再次激趣——蔬菜可不可以做沙拉?你吃過蔬菜沙拉嗎?孩子們陸續在家長的輔助下用黃瓜、青菜、西紅柿等制作出了自己喜愛的蔬菜沙拉。這些水果蔬菜還可以做什么?正當孩子們陷入沉思中時,蛋卷這個美食小達人再次大顯身手——“看,我還會用水果做披薩,加上火腿太好吃啦。還有好喝的發泄橘子汁。”在切水果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對水果名稱加深了印象,還發現水果切開后剖面和表皮的不同。“楊桃切開以后像國旗上的小星星。”“蘋果寶寶切開后,中間的核像兩只黑黑的大眼睛。”“草莓切開后露出了白白的肚皮,太有意思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暢談著自己的新發現。有的孩子想起了在幼兒園娃娃家做飯時玩的果蔬切切樂玩具,以及用果蔬做拓印畫的經歷;還發現了水果創意拼盤,原來這些食物不僅很好吃,在手的拼擺下也可以很好看呢!孩子們又自主嘗試了剝豆子、洗菜和面點制作,有序做事的能力也得以提升。在飯后清洗碗盤,做事有始有終增強了責任感。正如張雪門的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一樣,活動貼近了孩子的實際生活,符合了孩子們的興趣需要。(二)家務小幫手。有了前期動手制作做水果沙拉等美食的經歷,孩子們的動手意愿越來越濃。我再度啟發孩子們思考——你見過家長在家經常做哪些家務?你知道做這些家務的步驟嗎?同時利用兒歌故事的引導,提高孩子們為家人服務的能力。孩子們通過身份互換,親身體驗收獲著成功的樂趣;在澆花、照顧植物中增長了科學認知,探究了植物的秘密。
活動二:小手真能干
(一)整理小能手。隨著孩子興趣的不斷增加,班級教師再次進行視頻會議。思考到張雪門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思想中提到要求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組織教學。于是研討提升孩子學習及養成自我服務意識的好方法。想到嘗試利用整理類游戲,幫助孩子在玩中體驗自我服務的快樂。我通過提問啟發孩子思考——小手除了幫助家長做事情,可不可以幫自己做事情呢?小手可以幫助自己做那些事?你做的事情都成功了嗎?孩子們自主探索,分別進行了圖書好朋友、衣服寶寶疊整齊、玩具找家、我會整理等自發性的活動。樂樂的爸爸介紹道,每年都會去圖書館借閱圖書,現在家里的書已經非常的多,摞起來都能夠超過樂樂的身高。孩子們在數一數、看一看、讀一讀中,認知和語言表達能力均得以發展。整理圖書的同時,將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和統計。圖書寶寶除了能陪我們講故事,看圖畫,還能和我們怎樣做游戲呢?教師的視頻分享“繪本多米諾”也啟發了孩子們的思維,隨后孩子們與家長一起進行了多樣的圖書拼擺游戲,從中也激發了孩子們對書籍個性化的認知。坐在奇妙的圖書造型中,孩子們更加愛上了閱讀。孩子們還對家里的玩具進行了整理,并有意識的按顏色、大小、形狀分類。從中也看到了孩子們對玩具個性化的喜愛。例如檸檬特別喜歡芭比娃娃,有很多公主玩偶;嵩嵩最喜歡搜集恐龍;佳樂喜歡汽車,能說出好多不同的車型。在整理過程中,孩子們既鞏固了物品歸位的習慣,又為即將升入中班后學會分類打下基礎。(二)清潔小能手。根據《指南》:“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配合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為幼兒提供有利于其生活自理的條件,進而為每一個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在此基礎上,還開展了清潔小能手活動,從中鍛煉了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頒獎時刻由于疫情,未能給孩子們發放紙質獎狀。因此,我增設了電子獎狀這個小驚喜環節,為此次主題課程畫上圓滿的句號。在獎狀書寫上我也進行了新思考,以往獎狀的獲獎對象只是孩子。這一次,我同時將家長作為獲獎對象,更加體現家園共育的緊密性和親子陪伴的重要性。
三、活動的特點和價值所在
本次班級特色主題課程通過小手展開,形成了系列式的活動。達到了從孩子身心出發的教育目的,讓課程內容生活化。采取了話題引導、逐層提問、積極互動、視頻分享等方法,吸引孩子們主動參與、大膽嘗試。從中,我也梳理了幾點感悟。1.課程中的感悟。(1)寓教于樂——溫故知新,習得做事方法。(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善于個別指導。(3)循序漸進——分層引導,激發幼兒潛能。(4)品嘗成功——及時稱贊,逐步建立自信。2.幼兒方面深思考。(1)幼兒真正喜歡參與的是趣味性強的、新奇未知的、選擇性多的、能夠獲得更多成功感受的活動。(2)幼兒真正需要的是經驗的獲得、技能的積累、成人的認可、歸屬感、被關注以及自主能力的體現等。在這一主題課程中,我引領孩子先認識小手、發現小手游戲,最后探究小手的多種妙用,這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環環相扣。在此過程中,孩子樂于主動參與,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了濃郁的興趣,原有經驗也得以提升。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從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等途徑認識了小手,知道小手能干許多事情,在懂得保護小手的同時提高了自理能力。3.課程中的探究。小班孩子正值關鍵發展期。在漫長的宅家時光里,家長和教師同為教育者,選擇適合孩子的居家活動頗為重要。生活化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實施的效果分析、有效回應的策略都有助于孩子們獲得成長。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靈活調整課程環節、注重多領域的整合。4.家長角色定位。(1)參與者:成長優勢巧融入;家委會們巧輔助;群策群力巧安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如果家長能夠共同參與配合課程設計和建構,將會事半功倍。班中湘湘小朋友的媽媽就在教育機構工作,時常聊起關于班級互動的事情,并有很多共同點。蛋卷的媽媽也獨有一套育兒方式,在班級活動中創意多樣,總是給大家驚喜。同時身為家委會成員的她們,也在班級課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助推了各項活動的開展,帶給了孩子們更多的課程新體驗。(2)實踐者:家庭教育氛圍濃;切身感受體會多;輔助教學促成效。張雪門先生認為:“課程固然要注意到社會生活的意義,但絕不可憑借著成人主觀的意見。因為成人的需要不是兒童的需要,成人的經驗不是兒童的經驗。”由此可見,家長作為成人,在孩子面前與教師有著相似的重要作用,此次課程的開展,也幫助家長打開了家庭教育新開端。(3)延伸者:育兒水平巧提升;相互學習巧借鑒;教育理念巧更新。目前,大量的網絡教育資源為育兒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也向家長推薦了一些賬號平臺,便于家長在家更好的引導孩子們游戲,豐富孩子們生學習的多方式、多途徑。
“一個人(幼兒)要過完整的生活,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實行,有步驟,有檢討。”這是張雪門先生提出的。我想這一點對于身為教師的我來講,同樣是提示也是警醒,將時刻鞭策著我著力于行為課程建構。班級特色課程還在不斷探索中,希望我能不斷發現生活化的活動來源,注重活動的整合,讓孩子獲得更多快樂發展,盡享樂趣生活!
作者:馬玲 單位:北京市豐臺區育英幼兒園
- 上一篇:殘障大學生傳統文化接受現狀分析
- 下一篇:淺析母親節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