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原理模式下體育舞蹈教學論文

時間:2022-12-27 09:54:40

導語:積木原理模式下體育舞蹈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木原理模式下體育舞蹈教學論文

一、實驗設計與實施

隨機選取邢臺學院2012級,體育系體育舞蹈課程2個班的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1、2班,其中1班為對照組,2班為實驗組,2班人數均女生,各30人,無人中途退出。

1.身體素質指標

為了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對學生的身體素質4項指標,進行測試,選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生評分標準測量的身體素質指標:仰臥起坐、立定跳、800m、肺活量;測量工具為田徑秒表、皮尺和電子肺活量計。

2.體育舞蹈期末專項技能考核

專項技能考核包括規定套路和自編操兩個方面,由4名未參與本實驗的資深教師做裁判,滿分100分,分別從儀態(10分)、表現力(10分)、編排(20分)、完成(35分)、規定動作(10分)節奏(15分)6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分后取其均值作為該學生成績。

3.實驗過程

本文采用單因素實驗設計,對照班采用傳統三階段式教學模式:傳授過程中教師為主導,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客體被動接受,教師以傳授為主,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傳授體育舞蹈的基本理論、基本步伐及基本步伐的組合動作(8學時),教師為主教授成套體育舞蹈動作組合的教學,觀看視頻(22學時),創編體育舞蹈成套動作(2)。實驗班采用“積木原理教學模式:教師傳授且為教學客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構建學習框架,學生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創建動作庫即“積木塊”引導學生學習體育舞蹈中不可拆解的基本動作、構成法則(8學時),教師講解基本動作特點及創編原則。通過觀看規定套路、比賽視頻,加深“積木塊”的理解,規范動作且增加動作難度(22學時),創編體育舞蹈成套動作(2學時)。試驗時間均為32學時,每學時為45分鐘,教學場地為同一間舞蹈房。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均由(體育舞蹈教師)本人與劉力老師擔任。

4.研究假設

Ho:“積木”原理教學模式在體育舞蹈課的教學中優于傳統三階段式教學模式。

二、學生基本情況

實驗進行前為了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樣本的同質性,在實驗前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素質狀況指標(立定跳、肺活量、仰臥起坐、八百米)與學生體育舞蹈專項技能(教師教授學生4x8拍的體育舞蹈基本步法,讓學生自由組合基本步法;4名未參與本實驗的資深教師依據全國體育舞蹈比賽評分規則,考察學生儀態、表現力、完成、規定動作、節奏、編排,進行綜合評分后取其均值作為該學生成績)進行統計調查。

三、結果與分析

T檢驗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素質狀況是否相同進行檢驗,由表中數據可知,T檢驗的相伴概率p大于等于0.05,是大概率事件,差異不顯著;因此接受T檢驗的原假設,即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在經過32學時的教學實驗后身體素質的各項指標均沒有顯著差異。由表中數據可知,規定動作、完成及節奏T檢驗的相伴概率p大于等于0.05,是大概率事件,差異不顯著,即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身體形態沒有顯著差異。儀態、表現力和編排T檢驗的相伴概率p小于0.05,是小概率事件,即認為兩個班學生的儀態、表現力、編排有顯著差異。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體育舞蹈學生總分數是否相同進行檢驗,由表中數據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育舞蹈學生成績經T檢驗相伴概率p小于等于0.05,是小概率事件,差異顯著,即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育舞蹈學生成績有顯著差異。

四、結論

1.“積木”原理應用于教學中,是對傳統三階段教學方法的完善。

它增強學生自主性、互動性,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機會,拓展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2.“積木”原理體育舞蹈教學模式較傳統三階段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編能力。

“積木”原理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是學生在牢固掌握健美操體育舞蹈基本動作的基礎上,自主學習,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主動發揮創編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體育舞蹈有更深的理解,“積木”塊的自由組合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由于動作使學生自己創編的,更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3.“積木”原理體育舞蹈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表現力

“積木”原理的教學模式不僅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儀態,更增強了學生的表現力。學生通過自編動作可以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呈現出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提高的情況下學生表現的欲望也得到提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益,并對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具有指導意義。

作者:劉利南子春單位:邢臺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