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心理教育探析論文

時間:2022-09-21 02:19:00

導語:高校學生心理教育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心理教育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里教育心里問題弱勢群體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學生的素質高低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還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學生的素質高低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還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開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規定,德育的內容應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踐來說,在大學生中加強心理教育是由現代社會的客觀條件和大學生自身特點決定的。大學作為人生的重要階段,充滿機遇和挑戰。求學、就業、交友、戀愛等使大學生面臨多維的人生選擇,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紛繁復雜,而校園與社會的聯系直接、迅速、頻繁。大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但缺乏社會經驗,其思想處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時期,很容易受到社會思潮和社會變革的沖擊,這些都會使大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擾。

因此,消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大學生在社會變革中主動適應社會,對于培養大學生成為真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和環節。

二、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現狀

1、生理結構變化導致的心理障礙

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生理上日趨成熟,他們有了性沖動和要求,渴望追求異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經驗欠缺,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缺乏認識,產生緊張、恐懼、羞澀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時糾正和排解時,輕者會出現性心理障礙,重者會作出不正確的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資料表明,高校每年受處分學生中因性犯罪受處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也在逐年遞增。

2、情感豐富、強烈且不穩定產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正在迅速發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強的過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時自我調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經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與自負,自控與失控的矛盾之間,部分大學生依賴性強,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競爭激烈而殘酷引發的心理問題

一些大學生由于學習和就業的壓力,加之大學里強手如林,家長和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部分學生由此走向極端,導致精神失常或自殺行為的發生。

4、人際關系不和諧促使的心理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條件。由于社會的紛繁復雜價值大學生缺乏相關的社會經驗,一些大學生經常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獨、迷茫、憤怒,嚴重的還會出現社交恐懼癥。

5、弱勢群體的心理問題

所謂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體尚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學生。他們或者家庭貧困,衣食拮據,或者身體病殘,自理困難。這些困難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種障礙或疾病,成為精神上的弱勢群體。這些人大多性格內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體活動或公開場合出現,甚至不交朋友不談戀愛,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以上只是常見的一些原因引發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困擾著大學生。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

高校應根據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學科門類及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廣泛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加強高校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及時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可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借助書信、電話、網絡等形式向大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和服務,使不同的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健全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高校應配備從事心理教育的專業人員,不斷加強隊伍建設,使班主任和輔導員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心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培養成熟的戀愛觀和科學的性觀念,加強性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從而正確處理戀愛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3、采取多種方式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首先應放在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較快完成轉變上。同時,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人際交往中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

4、努力營造寬松、公正、向上的校園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強人際交往中的品德和修養,增進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5、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張弛有度,避免過分焦慮。尤其是對畢業生要配合就業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職業特點,客觀分析自身條件,做好就業心理準備。

6、關注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對這類大學生,高校應注重在物質生活上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把他們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積極、平衡的心態,使之健康成長。

綜上,心理教育作為高校德育的組成部分,在大學生認識自我、完善個性、開發潛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期高校加強心理教育,對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紀的建設者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兵寬,薛允洲.21世紀高校德育實踐與探索[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6

[2]韓源,侯德芳.新世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