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厭學情緒心理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9 08:33:00

導語:學生厭學情緒心理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厭學情緒心理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面對學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伴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而來的還有很多不利于學習的因素,而學生厭學的情況作為一種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文旨在對這一現象作出理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法。

[關鍵詞]厭學情緒教育家庭社會

根據調查統計,目前學生厭學比例不斷上升,厭學情緒絕非個別,在一些學校相當普遍。正確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認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變和杜絕這種現象,由厭學變為好學,應是當前教育界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還是中職生與高職生厭學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環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無人管教,周邊環境影響,不明是非,亂交朋友造成厭學現象。當今社會一些家庭不穩定,父母離異,單親家庭,重新組合的家庭增多,這些家庭對子女教育問題處理不當,失去父愛或母愛,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傳身教,也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2.由于物價上漲等原因,致使教育費用增加。加之有些學校收費項目過多,標準過高,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對學生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這樣使學生壓力過大,又難以達到,家庭經濟又特別困難,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一個客觀因素。

3.當今的學生中,幾乎是獨生子女一統天下。他們生活環境的優越是無與倫比的。首先是物質生活的優越,在物質生活優越的同時,他們享受到了祖輩父輩的百般呵護。他們從出生起,就儼然成為本家庭的小皇帝,從小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呼風喚雨的環境中。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學生,首先是身體素質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他們往往因學習的一點小小困難而喪失信心,產生頹廢情緒而導致厭學心理。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過分溺愛和隔代教育的負效應,又加劇了這種現象的蔓延。所以現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慮,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孩子卻越來越難教,原因就在這里。

二、社會環境因素

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負效應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中出現的局部問題,我國目前還存在著社會分配不公,腦力勞動嚴重貶值的現象,使有些學生認為讀書“沒有出息”,“劃不來”。故而產生厭學心理。其次,一些不良場所,如不健康網吧、營業性舞廳的誘惑和吸引。再次,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教育資源尚不豐富,目前還不能保證中學畢業生人人都能升學,大學畢業生人人都能找到工作。這樣,勢必有一部分初、高中甚至大學生畢業后不能繼續升學或沒有工作,致使一部分學生感到前途渺茫,喪失信心,不愿意學習,也是一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學校教育因素

其一,目前我國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偏深偏難,教材體例呆板,課程設置單一的問題。這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在教學中,仍以陳腐落后的講解為主,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絕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起來疲憊不堪,味同嚼蠟。這樣的學習生活能不使學生感到厭倦嗎?其三,目前我國有些地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教育之間嚴重脫節,使不少學生升入高級學校后嚴重不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從而加劇了厭學心理。四、解決厭學心理問題的對策

鑒于以上對厭學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厭學心理問題,應采取如下相應的對策。

1.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十分重要。為此,作為學校或班主任應定期召開家長會,班主任也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以不同的方式與家長溝通,使雙方的信息及時得到反饋,發現學生有厭學等情緒,教師應及時進行心理引導。作為家長,首先,要營造和睦的家庭環境,盡量避免減少學生心靈上的創傷,因為家庭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強烈的。其次,發現學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應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并積極主動地與校方聯系。學校、家長應相互配合,建立疏導型的教育方式。根據學生或子女的年齡特點、生理和心理發展情況、興趣、要求等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啟發式引導,絕不能采取強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學校對在行為上過于放蕩,思想工作又長期失控的個別學生按有關規定給予恰如其分的處分是必要的,也應給學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鍛煉以及心理調節培訓,想方設法增強學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負擔能力,以增強學習信心。

2.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情感的融洽,不僅能保證教學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心理學表明,情感是有遷移功能,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的鑰匙,教師若能與學生平等相處,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為平等,互尊互愛的新型師生關系,縮短心理上的距離,變課堂上接觸學生為平時多主動接觸學生,變守住講壇授課為深入到學生座位中間講課,縮短師生之間在空間上的距離,真誠地關心愛護和尊重學生,充分挖掘其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使他們感受到老師那顆慈母般的愛心,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得到學生的尊重,使同學們專心致志地聽課,以積極的態度,加倍的努力對待學習。“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情感教學,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換情,就必然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激情和熱情。情感教育的潤滑劑,也是化解厭學心理的良藥。對于那些缺少家庭溫暖的孩子,教師應付出無私的愛,并且要想辦法建設班集體這一溫暖的家庭,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學習生活中,這種情感場具有巨大的磁力,會緊緊吸引住學生。

3.充分挖掘教師潛能,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大力打造高效課堂,用充滿情趣的生動課堂引導學生回歸學業陣地。

(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實踐和機會。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4)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由厭學變為好學。

參考文獻:

[1]家庭教育的N個關鍵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丁祖蔭.幼兒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