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9 08:34:00
導語: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在對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師、家長及專職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們,普遍感到當代青少年存在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同時又表現出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狀態。因此,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和動搖。鑒此,揭開逆反心理的神秘面紗,了解其實質、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它的良策的問題便撂在我們面前,而且,學校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機制
所謂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逆反心理并不是無緣無故就會誕生的,它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演變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并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并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后,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后,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么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持、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主要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信息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信息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制有關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
行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在逆反心理中是顯而易見的,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并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原因
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主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3、1、1青少年時期由于大腦的發育成熟并趨于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并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3、1、2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征越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于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已。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向驅散了。
3、1、3青少年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還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理學認知發展中,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和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3、2客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除了主觀因素外,還有諸多客觀因素,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2、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是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的積蓄、沉淀,在青少年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家長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二是某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使用的方式往往有些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屬品或者是把孩子當成孩子,很大程度上沒有給與孩子尊重,導致孩子自尊心匱乏、孝心淪喪,最終“被迫”走上逆反的道路,甚至陷入違法犯罪的深潭。
3、2、2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完成施教任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總是把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這樣就會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他們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教師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客觀評價,過于注重分數,對學生的一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教師施教的內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輸和填鴨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2、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青少年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3、2、4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且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或因制作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卻被青少年負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并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此外,互聯網給青少年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不良的網絡文化很容易把個性日趨獨立,但又無法完全認識事物本來面目的是是非非的青少年誤入歧途,而不能自拔,現在網戀給青少年帶來的悲劇已經屢見不鮮。
4、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方法
通過前面對青少年逆反心理實質、活動和機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們認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4、1加強教育者指導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被教育者。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對矛盾性的存在,實質上這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面實現。正確解決這一關系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特別是熱愛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青少年。進而就會減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4、2加強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順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教育者能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和背離,那么,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4、3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并做到盡早扭轉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4、4加強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導向。面對社會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青少年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使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把它提出來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起到預防、消除逆反心理的作用。
4、5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和成功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贊美。他們認為: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
筆者認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裝載成功之船的海水,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可能性則是極有可能的,也就是說,對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處理得當,則會把青少年從罪惡的鴻溝中拉回來,反之,則會是青少年墜入犯罪的深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知心姐姐”盧勤建議: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贊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即使表面順從了,但是,逆反心理的禍根將扎得更深;那么,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
為此,我呼吁!學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應該由枯燥的應試教育轉化為妙趣橫生的互動教育!學校對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考核是不容小覷的!同時,加強對青少年的情商教育也是當務之急,加快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的步伐更是勢在必行!
重要參考文獻:
(1)趙雪波黃鳳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與自我調適之道,海潮出版社,2004.6
(2)岳珍:青少年心理醫生,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6
(3)劉翔平:學校心理學-學生心理教育評估與干預,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6
(4)朱宗順:現代學校教育導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
(5)盧家楣魏安慶李其維: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
(6)宿春禮:自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9
(7)盧勤:告訴孩子,你真棒!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5
(8)宋曉明:犯罪心理學,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4
(9)王向陽: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思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2005年6月
(10)謝偉:當前預防青少年犯罪的"著力點",青少年犯罪問題2003年第1期.
(11)王斌:家庭與青少年犯罪,遼寧警專學報2005年5月第3期.
(12)鄒光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對策,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
(13)曹文慧:構建和諧社會與青少年犯罪預防,武警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8月.
(14)邵磊:略談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原因及司法對策,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3月.
(15)梁志強:對開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思考,貴州教育2005年17期.
- 上一篇:統計局扶貧聯系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弱勢群體零售戶幫扶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