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11:27:00

導語: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研究論文

當觀察的觸角伸展到周圍的每一個角落,當審視的利箭重新指向自己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平日被我們奉為“自然而然”事實上卻似是而非的現象。青少年逆反心理便是其中之一。那么,逆反心理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當代青少年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教育中應注意些什么?對于這些問題擬作一探討以就教于專家。

一、逆反心理的本質

“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廣泛流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提到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可以舉出不少例子。比如:對于先進人物的宣傳,人們的反應不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貶低宣傳及宣傳者;當見到商品廣告出現“價廉物美”字眼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種商品的質量肯定是次的”;還有人說:“我一見到他就反感,一聽到他講話就不舒服”……凡此種種,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現。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質是什么,目前爭議很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種關于逆反心理的說法中,《心理學大詞典》的解釋基本上把它的本質屬性揭示了出來,是比較規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換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進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系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抵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對象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從特性來看,逆反心理是社會依存性與相對獨立性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與其它社會心理一樣,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賴于它所反映的對象,即社會存在;另一方面對所反映的對象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逆反心理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它產生于客觀存在不符合主體需要之時,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則不會產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簡單被動的反應,而是經過加工改造的能動反映。

第三,從作用來看,逆反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現在有一種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認為它是好的,就是認為它是壞的,甚至認為它是一種變態心理。把逆反心理說成是一種變態心理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人腦對一部分客觀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至于評價逆反心理的好與壞,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抽象地談論它的積極與消極與否是不正確的,因而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其判斷標準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反映。

第四,從存在來看,逆反心理是相對穩定性與可變性的統一。某種逆反心理一經形成,將持續較長時間不易改變。每當對象一出現,就以相同態度待之,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種可變的社會態度,在導致逆反對象的條件根本變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會逐漸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現

青少年歷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于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夸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后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跡。對于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在一些青少年當中,打架斗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于樂于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里好人好事無人夸,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觀原因

當今的青少年,往往雖未進入社會,但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會,然而他們的年齡、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閱歷和社會實踐都與社會發展有著一定距離,表現出一種不適應,常常處于一種困惑的矛盾膠著狀態。

第一,年齡與生理條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與家長、老師對他們不合實際的角色期待發生激烈沖突所致。同時,也和青少年知識經驗不足以及思維的片面性有關。當人進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出現了第二特征,各種生理機能基本發育成熟。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而他們不久之前畢竟還是小孩,許多家長、教師的觀念還來不及或不愿轉變,仍把他們當成孩子看待,對于青少年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過程發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時期,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于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許多青少年,由于他們的學習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動機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受每個人內部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社會所要求的行動上來。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轉第三,好奇心的驅使。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誘發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學習者去探索有關的事物和認知信息。青少年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

現。一般說來,人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吸煙”、“不要早戀”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于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理論文章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驅使青少年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維品質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質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鉆牛角尖,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固執已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把教育者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損傷。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發展與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躍進式地大幅度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常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與阻礙,從而產生難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沖突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盡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物,比較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有能力把自己心理沖突的頻率減弱,保持正常平靜的心理狀態。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有時難于正確對待一切事物,調節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把心理沖突平息下來。結果,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不斷擴大,反控制情緒膨脹,“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

第一,傳統的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態決定了生產關系是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家長是財產、生產分配的絕對管理者,家庭成員必須絕對服從。國家是家族的擴大,人人處在等級森嚴的倫理綱常的羅網中,并以之為天經地義。在這種穩固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家庭、血緣、宗法、等級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和積淀了中國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結構。在這種心理積淀的作用下,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級或家長強調自身的權威、特權,而處于相對被動地位的年輕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響,其思想、行為與長輩容易發生抵觸、沖突;但東方宗法等級社會形成的消極的、依賴的、茍安的社會心理層面,大多數人不愿亦不能與其發生正面沖突,轉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會因素的影響。逆反心理的形成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當代的青少年生長在改革開放時期,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泥沙俱下,魚目混珠,一段時期以來,由于個人主義和金錢意識的泛濫,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們為了追名求利,置黨紀國法于不顧,以權謀私、貪污腐化、行賄受賄、執法犯法等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多數人把它化為批評和監督領導干部的動力,少數人則以偏概全,不能劃紀國法與不正之風的界限,不能區別絕大多數干部奉公守法與極少數敗類營私舞弊的本質差別,一概采取不信任態度,于是,助長了逆反心理定勢的形成,對宣傳乃至宣傳內容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這種心理氛圍對青少年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的影響。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生活動機和意向呈多維性。他們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選擇的非程式化、非單一結論的觀點,追求享受與奮斗并舉的生活,愿意享樂與奮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質、重利益、重現實的價值觀。對物質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現實的快樂原則,對個人對社會十分注重效益的兌現。再次,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歡人云亦云,不喜歡現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時間,強調自身的價值。面對這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原有的靜態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難適應,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惰性作用,容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于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抵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著眼于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社會土壤。只要我們把改革、開放堅持進行下去,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不斷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通過扎實有效地搞好縣級以上干部的三講教育,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動,使黨風和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逆反心理的許多消極因素就會失去存在的條件。

第二,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工隊伍的素質,消除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講理想,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獻身精神的人講獻身精神”,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第三,努力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要根據21世紀青少年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第四,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

與道德、法制觀念及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這些矛盾,善于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第五,要重視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論》中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科恩的論述,絕好地說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教育,別人不能代替。

總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青少年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教育實踐特別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如何處理青少年逆反心理問題也日益顯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范圍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關鍵在于教育者要正確對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