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心理健康培養合格人才綜述

時間:2022-01-21 10:41:00

導語:注重心理健康培養合格人才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注重心理健康培養合格人才綜述

論文關健詞:大學生心理障礙對策

論文摘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不僅是人類健康的要求,而且可使大學生具有索高的忍想境界,這個問題,小可關系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發展,大可關系到民族的素質、祖國的建設,影響到社會主義精神丈明的建設。

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當代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高達20.23%。某地的16所大學調查結果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其中某所學院的統計表明,該校因精神病、神經病和其它心理障礙而休學的人數在總休學人數中的比率高達40.3%,這就給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他們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

一、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礙

就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來看,存在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懈怠心理、孤獨心理及變態心理等。

自傲心理。目前我們的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能夠跨人大學校園的畢竟是少部分,而這些學生中的一部分因其在中學階段成績優異而倍受家長、教師及社會的關心、愛護,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唯我獨尊、事事以“我”為中心的自傲心理,其主要表現是目空一切,驕傲自大,集體合作意識差。

自卑心理。與自傲心理相反的則是自卑心理。這種心理在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和家庭困難的學生中較為突出。其表現是性格孤獨,缺乏自信,參與性差。

懈怠心理。其特征是事事不思進取,無上進心,辦事不積極、不認真。

孤獨心理。一些大學生在進人大學前,受到家長、學校的嚴格管理與監督,自主性很小,更有甚者,長期生活在父母身邊,自理能力極差,事事不能擺脫家長的“拐杖”,一遇到挫折,便六神無主,內心異常焦慮;也有的學生不能轉變舊有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而感到學習吃力,壓力加大;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造成人際關系緊張,陷人孤獨境地。其特征是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周圍人進行交流。

變態心理。自傲、自卑及孤獨心理發展到極端,就會演變成心理的變態。這種心理在極個別學生中存在。其主要特征是自尊心畸形發展,唯我獨尊;有的異想天開十分荒誕;有的嫉妒心極強,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非常痛苦,有事沒事找茬;有的常常毫無根據地猜測和懷疑別人,錯誤地認為周圍的人都是不可信的,因而敵視、仇視一切。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心理障礙問題涉及到社會、生理、心理諸因素,它是這些因素作用于個體的結果。就社會因素而言,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特別是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機制的導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的洶涌而至、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系日趨復雜。這些無不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產生巨大影響,構成心理平衡的失調。在學校環境里,如學習生活比較緊張、業余生活單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沖突,教學方針貫徹的片面性等亦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就個體因素而言,學生的心理特點、身體狀態等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特別是大學生處于17一22歲之間,有其獨特的心理變化特點:認同的危機、性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沖突、情緒不穩定、缺乏耐沖擊性。在這人生中苦惱、煩擾最多,體驗最為深刻的時期,內心既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是心理問題最易發生的時期。當然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是相互聯系的,可以說,社會因素對于個體發展問題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要轉變為現實性,最后還是要通過主體自身而起作用。

中學階段教育的不良習慣的影響。中學對高考升學率的片面追求,使升學的競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顯然對學生學習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確實給中學生帶來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學校分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班又分重點班和普通班。教師常常不顧學生的身心健康,長時間向學生灌輸、拼命地加班加點;學生則長期地處于高度緊張和焦慮狀態,犬腦過度疲勞,處于超負荷運轉,從而導致了心理機能降低,如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思維刻板,想象力貧乏等。這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所以大學新生中也就有不少患有神經衰弱和失眠癥等,處于一種百米沖刺后的狀態。可見,高中階段教育方針、教育目的貫徹的片面性是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學學習、生活環境所帶來的不適應。高中畢業考人大學后,學習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很多變化,新生人學時就會碰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若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影響到學生身心健康。人學之前,大部分學生都居住家里或寄讀校內,從小學到高中,都有一些熟悉的同學、朋友和老師,周末又可和家人在一起,相同的語言,共同的習慣,互相了解的個性,故有一種同化感和安全感。到了大學之后,周圍同學來自全國各地,素昧平生,從原來依賴性的家庭生活變為獨立性的集體生活。生活要獨立自理,精神倍感孤獨。同時,在學習方式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中學階段習慣于教師詳細講解和具體輔導,自學經驗少,學習依賴性強;進人大學后則有很大不同,教師的督促、輔導少了,考試和側驗也少了,到了期末就易手忙腳亂、抓不住重點,許多平時不用功的學生更是倍加緊張。一些學生原來在高中時是“尖子生”,現成績平平,甚至不及格,精神壓力很大,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性學習”向“主動性學習”轉變很容易給學生帶來心理方面的問題。此外,還有些學生所學專業與個人志愿不符。不愿當教師的卻偏被錄取到了師范院校,專業思想不鞏固,沒有學習動力和興趣,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常處于矛盾、焦慮和煩悶之中。結果造成心理失調,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生活中的挫折。青年人富于理想是他們的一大優點。但把一切事物都理想化,過分追求完美也會給心理上增添許多困惑。他們追求理想的社會生活,不了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復雜矛盾,缺少艱苦生活的磨煉,容易造成對現實的不滿。人學前對大學生活的浪漫想象與實際學習生活的反差,會引起心理上的失落。在這段青年期當中,每個青年都向往美好的愛情,在頭腦中編織著美的圖景。有因沒有“朋友”而難耐孤獨的,有的和異性同學談話感到心慌意亂,有單相思的,有想中斷戀愛關系的,也有因評優通不過而痛不欲生的,加之這時期學生個性不成熟,常難以應對這各種各樣的挫折,承受其精神上的打擊,易產生心理障礙。

就業的壓力。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就業已成為在校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就像有的學生在問卷中寫到的:就業就像一片烏云,始終籠罩在我的頭上。的確,寒窗苦讀,有誰不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呢?但事實上,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還不高,學生擇業的壓力很大,由此使沒有工作經驗和社會鍛煉的大學生形成思想上的壓力。

上網帶來的影響。網絡是高科技的產物,大學生上網可以開闊視野,查尋資料,增長知識,但是,上網也對大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網絡中有許多對免疫力不強的學生產生姆壞影響的東西,經常上網可以使這些學生產生不關心現實,性格孤獨,心理空虛。

三、對策

由于大學生中的一些人存在著以上種種心理’障礙,就使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產生壓抑、焦慮、自卑、孤獨、空虛、恐怖等不良體驗,甚至厭世和輕生,直至危害他人及社會。我們高校工作者應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給予必要引導,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避免各種不良心理問題的發生。

齊抓共管,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完善我國目前的思想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班主任、政治輔導員要做,而且系領導,任課老師,學校員工都要做,要協同作戰,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而且要注意改變形式主義、空洞的政治說教、不考慮大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需要的浮于表層的做法,要深人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掌握學生的心理需要,以“愛”為出發點,和學生談心,和學生交友,以父母之心,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誼對待他們,生活上關心體貼,學習上熱情幫助,使他們感受到學校、集體的親情與溫暖。

以社會實踐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為載體,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同志說過:“如果只是讓學生關起門來讀書,不參加勞動,不接觸社會實踐,不了解工人農民是怎樣創造社會財富的,不培養勞動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的確,讓大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引導他們加人到各種活動中,有利于淡化大學生頭腦中既有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色彩,重新調整自我,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合理位置,而不至于夜郎自大、高傲自負,同時在實踐活動中也可以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不斷進取的韌性。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奮斗目標。使學生能正確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幫助學生確立適應自己的恰當的奮斗目標,使之能通過艱苦努力,最終實現這一奮斗目標。

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作為高校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相信學生,這將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積極營造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幫助他們建立師生間、同學間和諧的人際關系,教育他們只有首先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傳給他們交際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他們克服人際認知的偏差,教育他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這樣,才能從孤獨、自卑中解脫出來。

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并適當開展心理咨詢括動。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是從主體、從根本上人手解決問題的關鍵,如開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的規律及有關常識,既能減少因自身生理、心理發展而帶來的不安和憂慮,也可為大學生的社會化奠定心理基礎。對那些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適當開展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以幫助其排除心理障礙,真正走出心理誤區。

教育學生講究用腦衛生。生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大腦的潛力還有很大部分沒有開發出來,勤于用腦不僅可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引起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而且還能挖掘潛力,更好地學習、生活和工作。大腦的使用要注意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適當地安排學習、工作、生活和休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了健壯的體魄,就增強了耐沖擊力,更易應付各種逆境,以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