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大學生心理障礙原因及健康教育途徑論文
時間:2022-01-22 04:18:00
導語:探求大學生心理障礙原因及健康教育途徑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針對21世紀大學生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時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只有培養出心理健康的一代大學生,才能達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心理障礙教育心理健康
大學生擁有廣博的知識,被人們稱為“天之驕子”。他們在思想、生理等方耐趨向成人化,自我意識、自我控制等能力得到增強,但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據調查,北京大學近年退、休學學生中33%左右是因心理原因造成的。為此,了解和分析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是非常必要的。
一、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WHO在1948年就為人類健康下了定義,即健康是指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上的完好狀態。然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除性格和精神疾病性因子本身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外,更主要的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形成的,它與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所受教育密切相關。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將每一個大學生培養成為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健康的、對社會有所作為的人。心理健康教育雖不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如果不予重視,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成敗。發生心理障礙的學生,輕者可影響其正常學業,或進一步影響今后的就業;重者可導致退學,甚至自殺和犯罪。
二、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心理障礙?根據心理學的觀點,心理障礙是指人體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因素和其他原因而產生的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況。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會原因
改革開放引起了社會的深刻變革,對大學生的心靈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正處于認識自我、思考人生、探求未來的年齡,心理發展處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涉世不深,憧憬未來,執著追求,又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困難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思想活躍,易認同新事物,但又易在復雜的事物面前良芬不分,是非不明。因而,在新舊觀念的沖突,商品經濟的輻射、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前,如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義與利的辨析、貢獻與索取的思考等問題面前,感到困惑、迷茫,看不清前進的目標,躊躇不前,少數學生出現“信仰危機”,意志消沉,個別學生甚至經受不了物質的誘惑,走上歧途。
(二)學校原因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并已取得顯著成效。但是,仍有許多問題急需解決。在這種形勢下,許多大學生出于過高的期望值,抱怨高教改革步子太慢,對學校專業和課程設置不滿,認為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對學校伙食、住宿、生活服務條件牢騷甚多,于是,無心聽課,得且過,悲觀失望。這種情緒抑積在心,久而久之,極易造成心理障礙。部分同學特別是家境貧困者,面對繳費上學帶來的沉重的經濟負擔優心忡忡,極易產生心理問題。
同時,在社會轉型期,經濟至上和貨幣至上的觀念也在沖擊著高校,學校和老師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許多教師自身也出現心理問題。教師的心理狀況,必然會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生活和成長的主要環境,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其家庭環境和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在現階段,由于大學生在經濟上尚不能獨立,仍然要靠家庭資助才能生活,因此家庭對大學生的教育仍起著重要作用。在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因素中,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家庭經濟狀況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一部分家庭已富裕起來了,來自城市和富裕地區農村的學生在吃、穿、用等方面大都較講究,BP機、幾百元以上一套的衣服己很普遍,女生的化妝也越來越高檔,有的學生甚至在畢業前就學會了開摩托車和汽車,這對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的學生來說是難以企盼的。對于貧困學生,其求學之路充滿了富裕學生不可能經歷而又無法理解的艱辛。他們一方面要承受父母期望與自身責任的重壓,另一方面又要為自己的生活奔忙,面對物質生活的極端不平衡而努力尋求自己生活的支撐點。他們要走的是一條漫長而坎坷的人生路。個別學生的自卑心理就是在此情況下產生的。
2.來自家庭無形壓力因素。有些家庭對其子女在校期間的表現提出過高的要求,如一定要子女加人中國共產黨、當學生干部、獲得“三好”榮譽和獎學金等,使得學生背上很大的精神包袱,這種壓力是誘發逆反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3.家庭成員影響因素。當今社會,缺陷型家庭日益增多,來自這類家庭的大學生過早地體會了由父母分句、離異或再婚所帶來的痛苦以及新組成的家庭內的各種矛盾,父母在其心目中失去了威信,導致了他們孤僻、冷酷、無情、悲傷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維持過久就可能轉化為心理障礙。
(四)自身原因
十年寒窗,面壁苦讀,最終考上大學,實屬不易。但在從中學到大學這一角色轉變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與處理各種關系,內心世界就極易出現兩極動蕩,從優越感到自卑感,從滿足感到失望感,從輕松感到壓力感,從自由感到惶惑感,形成心理上的落差,這是大學新生存在中的普遍現象。
(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程
這是對大學生進行集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生活環境的現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指導,促進其個性心理健康的發展。對大一的學生開設身心指導和學習指導等講座,讓他們盡早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對大二的學生開設戀愛心理輔導講座,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走出愛的誤區。對大三的學生開設耐挫折教育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敗觀,增強來自各個方面的心理耐挫折承受能力。對大四的學生開設就業心理輔導講座,為他們以后的就業和適應社會的需要,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課外活動中
這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利用班團會、社會實踐等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活動。如開展“今天我是值日生”、“今天我是主人”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開展“百名特色學生”評選活動,讓學生在集體中有成功感,培養其自強心、自信心和自律習慣。開展“模擬招聘”活動,讓學生提前走進社會,增強他們的公平競爭與參與意識,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社會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
將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將學科的科學性與思想性有機結合,體現教書育人的統一,從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優秀的品質、良好的學風。“兩課”注意滲透“三觀”、“三個主義”教育及誠實、積極向上、堅毅勇敢和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學風。如通過美術欣賞教學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感情,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體育課教學要在增強體質,使之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技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和優良的體育道德風尚。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
這是對個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學生常常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種壓力而導致各種心理疾病。針對這一現象成立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對就業、學業、生活、戀愛和受自卑心理困惑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指導,通過循循善誘,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實現自我排解困惑和解決心理障礙的目的。建立學生個人心理資料檔案,密切觀察其發展進程,適時予以指導。也可開設心理咨詢信箱或熱線電話,對那些不愿或不方便面談的學生進行指導,使其走出心理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證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是多元的,同時又是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其教育途徑也是多渠道的,只有及時地發現他們的心理變化并找出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目的。
- 上一篇:憲法的義務理論思考論文
- 下一篇:剖析學生美術欣賞能力提升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