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及措施

時間:2022-04-03 09:10:00

導語:小議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及措施

論文摘要:網絡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自々產物,正以難以想象的速度進入到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之中,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試從人格這一角度,來闡述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本文著重分析了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積極影響、負面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論文關鍵詞:網絡;青少年;人格發展;影響;干預。

1.人格與青少年人格發展特點

人格(Personality)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在人格發展的歷程中,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青少年期的人格發展更是至關重要的。青少年正處在從幼稚頑童向成熟個體過渡的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定型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青少年在人格發展方面,主要表現出三個特點:第—是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產生了“獨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擺脫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獨立自主,喜歡自我表現和發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開始關注“自我”,關心自己與他人的內心世界,逐步從行動的動機、道德品質和人格特征方面來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第三是開始了解、接納和逐漸掌握更多的行為規范、價值標準、社會角色,并對自己的未來角色進行定位和認同。

2.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

就人格的形成過程而言,人格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在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完善的社會環境作支持。而從現實來看,影響青少年順利度過人格發展階段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其中,網絡影響已成為一種突出的因素。當今時代,網絡的發展已滲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處于當今社會的青少年面對撲面而來的網絡時代,更是趨網若鶩,成為網民大軍中的主力軍。因此,研究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狀態并給予客觀的評價,對營造青少年人格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十分重要。

2.1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積極影響

第一,有利于個性的發展。網絡的虛擬世界是一個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在這里,網絡充分尊重個人的意愿,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選擇,這就為個體個性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個人的自由與創新力也得到充分的發揮。對現代青少年來說,網絡有助于他們思維的活躍與拓展,促進其心理潛能的開發和獨具特色的個性的發展,使他們強烈追求個性的特點在網絡中得以充分體現,在網絡世界里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

第二,有利于人格的平等性。在網絡世界里,完全沒有年齡、性別、身份、地位、膚色等的限制,不論資排輩,不認權威,所有網民都處于平等的地位,沒有來自現實社會中無法回避的約束。網絡世界的這種民主平等的氣氛使得上網者不會產生任何心理負擔,可以隨心所欲地交流,無拘無束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使“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達到同一。尤其對青少年網民來說,這種民主平等的氣氛更能使他們形成人格平等的觀念,從而促進其人格的發展。

第三,有利于促進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網絡的出現增加了青少年接觸外界的機會,給現代人展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開放性的網絡使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在這里青少年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網絡信息,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思想觀念,多元的生活方式,不僅拓寬了青少年的視野,更能打破他們封閉、局限的觀念,有利于他們多元化思想觀念的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在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只有相對好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是一種符合時展的全新的觀念,這種觀念會使青少年學會尊重,學會不盲從以及如何根據自身有選擇性的去進行思想和行為,有利于自我意識的成熟。

2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負面影響

第一,網絡的無規范性引起的道德觀問題。在一定意義上,青少年生活的文化環境決定了他們可以利用的社會形式和行為的可能性。在網絡世界中,幾乎不存在社會規范,這正好為青少年提供了擺脫社會規范的束縛,松弛禁忌的機會。1999年,北京聯合大學對五所高校的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對現有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和沖擊,其中對于“在網絡交往中,應遵守誠實守信的社會公德”這一點,38.8%的人表示“現在做起來很困難”,還有5.3%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尚未成熟,很容易在喪失約束的狀況下放縱自己的行為,增加其犯錯、犯罪的可能性。在網上,一些所謂的“網絡少年黑客”,他們在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驅使下抱著證明自己能力的游戲目的,做著在網上散發病毒,詐騙錢財,偷竊政府網站的機密文件等各種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因此,網絡的無規范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道德感、責任感,影響他們健康心理的發展。

第二,網絡的虛擬隱匿性導致的角色混亂。根據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青少年期是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在該階段,如果青年人不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社會極為逼真的虛擬空間,加上現實社會所沒有的隱匿性,在其間你可以盡情的嘗試扮演各種角色,體現現實生活中無法企及的身份。青少年的心理尚不成熟,由于網絡虛擬互動與現實社會互動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存在差異,他們無法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靈活的轉換角色,甚至不能正確的選擇適應環境的生活角色。當許多青少年從網絡中走出時,時常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到底是誰?”。因此,網絡在整合世界的同時,也分裂了我們自身,這就很可能出現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第三,網絡信息的泛濫性帶來的“電子”。在網絡世界里,只要鼠標一點,就可以遨游“網海”,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計算機網絡在使信息的獲取變得極為便利的同時,又造成網絡信息垃圾的泛濫性。許多網絡信息垃圾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造成危害,如暴力、色情等電子。據EvanSchwartz1997年出版的Webonomics一書介紹,“性”(sex)是搜索網站Altavist中使用最頻繁的關鍵字。這些網絡垃圾阻礙了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影響其心理的健康成熟,誘發犯罪行為。

第四,網絡成癮引起的網絡性人格障礙。網絡空間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而且不斷的在涌現,對于思維活躍、興趣廣泛、追求新奇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而青少年心理又不成熟,意志較弱,長時間沉湎于其中可誘發“網絡成癮綜合癥”(IAD)或“網絡性人格障礙”。從而導致各種行為異常,人際關系冷漠,缺乏責任感,學習工作效率低下,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制力。患上“網絡性人格障礙”的青少年典型表現是社會化不足,現實人際關系淡化,易形成反社會人格;癥狀嚴重者,甚至成為分裂型病態人格和衰弱型病態人格。

3.對網絡時代青少年人格負性發展的教育干預

網絡作為一柄雙刃劍,在它為青少年的人格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發展的同時,其對青少年人格發展帶來的負性影響也是巨大的。針對這種復雜的情況我們必須保持一份清醒、一份理性,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用好互聯網這柄雙刃劍,充分發揮其優勢,降低網絡對當代青少年的不良沖擊,給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創造更好的網絡環境。

第一,要加強網絡管理與立法。政府、學校和家庭要強化對網絡傳播中出現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控制與監督,減少這些信息對青少年心理的負面影響。另外,必須加大網絡立法工作。當代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表現為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表現欲望強烈使得他們往往不知不覺中陷入網絡犯罪的深淵。而另一方面,網絡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青少年相應地缺乏法律保護意識,容易成為網絡犯罪的侵害對象,這些是導致青少年人格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網絡管理與立法是新形勢下促進青少年人格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第二,要大力提倡以人格和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青少年最迫切需要的是自制力、思考力辨別力、選擇力,唯有這些素質的提高才能幫助青少年從良莠并存的網絡信息中去偽存真、棄劣擇優。因此,應加強培養青少年早期的人格,增強他們的抵制力。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早期價值觀灌輸,行為習慣養成和思維方式引導,通過教化使他們確立基礎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學會思考、學會做人,以健康之人格抵御來自網絡信息的不良影響,是一個治本之道。”

第三,要塑造青少年的網絡道德人格。網絡時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僅僅要求青少年接受幾條道德規范,道德教育的目的應定位于培養青少年的道德主體性,塑造青少年的網絡道德人格。這種道德主體性能在各種不同道德準則發生沖突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能有效地自律,有效地在網上生活中自我管理;有在面對道德困境時提出新行為準則的能力和勇氣;能學會自我調節;能正確對待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社會的區別,塑造健康的網絡道德人格。

第四,要幫助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確立自己的社會角色,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首先要使他們明確網絡交流并不等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是使個體能適應環境,適應社會,擔當一定社會角色,形成豐富健全的個性的基本途徑。網絡交流不見其人,僅以文字和程序傳達信息,或許讓人覺得新奇、興奮和刺激,但這僅是人際交流的局部而非全部。其次,我們要教育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上人際交往,在充分利用網絡擴大自己的社交面的同時,積極參與現實生活中各種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通過各種具體的活動來削減青少年對網絡虛擬交往的過分依賴、沉迷,投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來。使他們人格健康發展。

第五,要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注意自我教育。由于網絡內容具有豐富性、復雜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點,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當前我們要特別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以幫助他們自我教育意識的形成:首先要自護,注意身心健康,學會保護自己,過正常而有規律的生活,調整精神狀態,上網要有節有度,不可因沉迷于網絡而荒廢學業;其次要自制,就是學會自我克制,抵制各種誘惑,要把網絡作為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手段,而不是作為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最后要自省,就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查,反思自己的網絡行為,愛護自己的人格,提醒和告誡自己在使用網絡時不要犯錯誤。

總之,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已日漸凸出,對于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們應繼續響應,而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應予以正確分析,認真歸因,找出對策,進行有效調適和教育工作,使廣大青少年以健康的心態和完美的人格笑對網絡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