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當今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原因及對策

時間:2022-04-12 03:33:00

導語:小議當今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原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當今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原因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社會轉型;原因

[論文摘要]在當今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農村貧困大學生由于社會、經濟資源的缺乏,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及受性格原因和人際交往技巧方面的影響。心理障礙問題日漸突出。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分析引發其心理障礙的原因。并采取相應對策。對于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有重大意義。

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制造的惡性事件可謂家喻戶曉,社會各界對此事都表現出極大的震撼。但是,悲痛之后,為何不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即將大學畢業,正要開始人生之路的大學生走上這條道路?據有關報道,馬家爵自幼家境貧寒,自小成績優異,是父母眼中的孝子,是家鄉第一代大學生。然而,這也造成了他孤僻,敏感,不善與人打交道的性格。這些問題一直伴隨他到大學,環境的巨大變化更使心智發展不健全的他難以適應,從而引發心理危機。其實,這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礙在當代的貧困大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一、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現狀描述

在我國,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出現于90年代中期。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為10%-15%,貧困生人數將近300萬,絕大多數來自農村。由此看來,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是高校貧困生的主體,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引導其綜合心理素質的發展,對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改善農村落后狀況,以及維護整個社會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般地講,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在校大學生中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以及逆反等方面,貧困生也具有同樣的特點。但相同之中也有明顯的差異,首先是兩者之間抑郁癥狀差異大,這是貧困生心理間題最為嚴重的方面。其次,貧困生心理異常人數比例偏高。具體表現為以下特點:(一)自卑和消極。自卑是貧困生心理間題較嚴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導致自輕、自賤、自我娜視,對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態度和情感體驗,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閉;生活困難對他們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對挫折,他們往往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消極地對待人生,消極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個人生帶有濃重的灰色調。(二)心身疾病突出;對自身狀況的客觀認識,使他們懂得只有發奮成才才能徹底改變自身的處境。因此,他們能夠為此而努力,但現實間題又時刻在困擾著他們,這些難以解決的間題使他們長時期處于心理緊張和焦慮的狀態;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無法保證,飲食質量和數量上都不能滿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緊張和焦慮,物質生活暇乏,兩方面的因素使他們的身心受損。貧困生心理間題往往表現為綜合性間題,當多種因索發生作用時,情況就更為復雜和嚴重。(三)人際交往困難。自卑與自尊的矛盾性是貧困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因家庭貧困而自卑,但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對涉及自己的事情較為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由于這種心理特點,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表現出明顯的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四)文化價值觀念沖突。心理學中有一種理論叫“文化自我中心論”,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很多習慣,如衛生、生活等都與城市文化規則格格不入;心理不適應,很多貧困大學生有不平衡心理,對家庭和社會有所抱怨,對其他同學有所排斥。其實,他們作為大學校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經濟貧困引發的各方面的貧困讓他們更難使自身和這個社會相融合,大量的新的社會刺激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威脅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心理問題障礙發生率逐年上升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從社會學角度淺析造成當今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在社會學中,社會轉型主要是指社會生活具體結構形式和發展形式的整體性變遷。其具體內容包括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主要是通過發展生產力和確立新的社會經濟秩序來完成的。我國的“社會轉型”期常被用來指社會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過渡的時期,是社會中的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尤其是特指對當代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時期。20多年的改革開放、市場轉型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社會階層,逐步形成新的社會分層體制。但從80年代中期至今,農民階層在這個社會大變遷中得到的實惠并不多,相反社會地位更低了。無疑,這個階層和處于社會地位較高的強勢階層相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等方面的資源相當暇乏,而這種暇乏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下一代子女的成長,以致于他們無法獲得平等的教育權,無法平等地取得就業機會,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無法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第一,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導致學生難以確立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競爭機制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大學擴招,并且提前進入社會,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往往發現自己許多方面比不上別人,于是就產生了不平衡、不幸福感。他們的心理活動較之以前更為復雜,加上大量的新的社會刺激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威脅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過度焦慮發生率逐年上升。據心理學家分析,大學生的心理機制始終處于變化和發展中,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同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而形成。他們正處在思想、身心定性的年齡階段,許多變化讓他們不知所措,而我們的社會本身目前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巨浪中,在內部與外部環境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引發心理困惑的凸現是必然的。這些間題主要是經濟來源無法保障。學業競爭激烈、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壓力太大等因家。尤其是就業問題,大學生畢業實行雙向選擇使得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這里面不僅包含個人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原因。農民處于社會的底層,對他們來說大學是一種潛在的社會地位。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在擇業遇到的困難實質是他們所代表的社會階層在當前社會處于不利地位。并且隨著他們文化層次越高,對自己期望就越高,因此不平衡感越強烈,讓他們變得焦慮重重,急功近利,就越容易走極端。這個時候,他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調整心態,而是采取各種自虐或攻擊的做法,這些都能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

第二,社會經濟資源的暇乏導致學生“個人資本”暇乏。個人資本包括個人資源和個人能力。個人資源指個人所擁有的網絡關系以及廣闊的社會結構來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個人能力則包括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才干、技能和資歷等。但對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來說,唯一可以證明他們能力的便是“學歷資本”,而人際交往、組織、策劃管理能力的提高并不明顯,他們所處的這個農民階層無法提供給他們充足的經濟和社會資源,使得農村貧困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和其他階層的大學生相比,明顯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因為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在經濟、社會資源上的缺乏使得他們在升學機會的獲取上就開始存在不平等,他們占用大部分的時間、精力花在學習上,卻忽視了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而能力素質的缺乏反而影響到他們在大學階段在這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如果說在校內的差異還不是很明顯的話,那么在就業過程中所表現的不平等則明顯出來。從現實情況看,市場經濟對于人力資本的回報有明顯的體現。因此個人擇業更多的取決于他們的綜合能力素質。許多用人單位逐漸改變了以往單純依靠成績的辦法,提出要復合型人才,把焦點更多的放在個人的綜合素質上面,除了學業成績還有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和管理、組織能力等方面。但農村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勢,除了先天沒有培育之外,還有大學期間的缺乏鍛煉,難免產生自卑消極的心理。

第三,相關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導致學生無法獲得相對平等的教育權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經濟的發展正處在調適期,經濟正逐步回升,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百般“挑剔”,對大學生在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素質鍛煉方面的要求相應提高,加之社會上不良風氣在就業領域的滲透,大學生們愈感四年大學生活并不輕松。對于農村貧困大學生來說,還面臨著另一層面的壓力:由于當前戶籍制度改革還不完善,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體制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還未完全消除,兩種利益群體格局即“城市人”和“農村人”依然存在,兩者在就業、低價物質供應制度、社會福利制度、補貼等方面都有差別。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差別也受到這種不平等制度的影響,使得農村學生要付出比城市學生更大的努力。

同時,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實行了國家計劃和調節性計劃“并軌”,大學生必須面對交費上大學這種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現實。1993年以來,國家教委先后出臺了(關于高等學校生活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對部分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實行資助和學雜費減免,從而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以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基金、困難補助和學雜費減免(簡稱獎、貸、助、補,減)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高校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然而,我國是個貧困人口較多的國家,貧困地區約占全國國土的60%以上,在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辦高等教育,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據有關部門統計,1990年至1997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學費年均增長在20%以上,但同期國內居民人均收入漲幅不足6%02000年,全國高校大學學費平均達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我國農村人均收入為2210元。這“制造”了現在近百萬的貧困大學生人群以及其中30%的特困生。這種改革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引起他們尤其是貧困生心理上的反應和波動。據有些高校調查表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很成問題,而且往往為老師所忽略,一般都以為幫助解決經濟間題就萬事大吉了。對于這些農村貧困大學生來講,自我理想與社會經濟現實的矛盾,由于經濟上不堪重負、囊中羞澀而貶低自己、學生間的相互攀比是造成他們情緒不穩定、心理落差嚴重、心里失衡的主要因素。

第四,相關教育真空導致學生心理素質得不到充分發展。貧困生的人格特質也導致他們抑郁心理的產生。貧困生在人格特質上有如下特點:外表樸實內心自卑;易激怒易沖動;對家庭和社會有所抱怨;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理想自我與現實沖突嚴重;不善與人交往;攻擊性傾向;缺乏應對挫折方法。盡管社會的急劇變化確實沖擊著大學生的精神家園,但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根源,有人說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教育是頗有道理。大學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還有人格教育。馬加爵的悲劇最本質特征就在于“人格扭曲”。我們應該認識到:人格的完善與知識的完善至少是同等價值的,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更重要,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人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的教育。反思這一問題,不難發現我國的教育目標存在嚴重錯位。其一,重才輕德。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直至大學的專才教育,都只重視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思維開啟、品質引導、人格塑造、理想激發等重要方面,學生難以形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獨立判斷力、以及相對深思熟慮的價值體系,缺乏一定的道德選擇能力,思維的依賴性和變動性強。其二、我國在教育體系中沒有將心理、人文放在應有地位,缺乏相應的資源和手段。目前來看,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仍是看重學生成績是否優秀,能否,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還比較薄弱。有些高校由于缺乏專職人員或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心理輔導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從1982年北師大成立心理測量和咨詢服務中心開始,心理健康教育到現在也不過二十年,雖然發展迅速,但同國外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從從業人員看,美國平均每1500名學生配一名心理健康教師,每年畢業的心理輔導學碩士、博士達1500人以上。相比之下,我國現有心理工作者的總數卻不超過4萬人,況且其中也不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在如此懸殊的質與量的差距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難以在短期內提高也就不難理解了。

小結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二十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然而,無論是從學業成績、社會工作還是人際交往來說,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由于起點的不同和整體素質的差異,他們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教育過程中都存在諸多不平等。而由此導致學生中出現的大量的心理障礙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積極關注農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是當今一個亞待解決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