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工心理問題詮釋
時間:2022-04-29 11:37:00
導語:小議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工心理問題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民工群體日益擴大,逐漸成為城市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在此基礎上探討解決農民工心理問題的相應對策,以促進農民工心理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0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紛紛到城鎮企業務工。據統計,當前我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已超過2億,且呈現出日益擴大的趨勢。他們為城市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已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自身素質、工作條件、現行管理體制、社會環境等因素,許多農民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引發了一系列的消極失范行為,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生存質量,也制約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分析這一特殊群體常見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當前條件下解決農民工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農民工常見心理問題的分析
1.1迷茫失落感和自卑心理由于戶籍的限制,農民工在就業機會、社會保障、福利等方面無法享有和城市職工同等的待遇。農民工雖然干著工人的活,卻仍然是農民的身份,身份與職業的分離使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身份認同困惑,也使他們對自己在城市中究竟怎樣做感到茫然,這將很大程度影響其人生規劃,產生迷茫失落感。城市居民在社會生活方面能夠享受到諸多特權,在社會競爭方面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無論在現實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因身份差別而導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農民工產生自卑心理。
1.2不安全感和悲觀情緒人們需要穩定的生活環境,穩定的生活條件能給人們帶來秩序和安全感。農民工在城市里是游離在城市社區、正規組織和制度以外的弱勢群體,使農民工在城市里缺乏歸宿感和安全感。這一切使農民工把自己定位于在權利、社會地位方面處于劣勢的邊緣人,使他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產生消沉、自責、悲觀等不良情緒。
1.3被剝奪感和不滿情緒農民工從事的多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勞動條件差、有危險性的工作,拿的卻是很低的報酬,使他們的生活只能維持很低的水平[1]。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帶給農民工強烈的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在自身利益長期被忽略以致損害的情況下,引發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產生對立怨恨情緒,容易采取一些過激的方式自我保護,嚴重者則會通過采取自傷、自殺或報復社會的極端行為來釋放內心的不滿,不僅影響城市的安定和發展,也阻礙了他們在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1.4孤獨感和壓抑心理沒有足夠社會支持的人會感到孤獨,這是由于他們感到孤立無援,沒有更多的社會聯系,或者人際交往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自我暴露機會[2]。農民工在陌生的城市中孤身闖蕩,生活圈子狹小,基本上被排除在城市主流社會關系網絡之外,不能從心理上融入城市社會生活,容易使農民工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中。與此同時,在現有體制下,他們缺乏自己的正規組織來發表意見和維護正當利益,因此,經濟收入微薄,政治上未形成有力的組織聯盟捍衛自己的權益,精神上需求匱乏,必然會引起農民工的壓抑心理,這種消極心理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在一些事件的觸發之下,容易導致他們的不理智行為。
2促進農民工心理健康的對策
農民工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現行管理體制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原因,也有其自身素質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農民工的心理問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社會各界、用工企業及農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2.1改革完善現有政策體系,實施有利于改變農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使農民工在福利、就業、教育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無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農民工都處于城市社會邊緣地帶,產生迷茫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因此,必須改變以戶籍制度為主的城鄉二元分割狀態,同時涵蓋社保、教育、醫療等配套政策的改革,消除城鄉對立的壁壘。首先,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工在城鎮的落戶政策,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模式,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農民工就業、醫療、養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權益。其次,規范勞動用工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各種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用工制度,為他們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完善勞動爭議、勞動仲裁、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此外,加強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建立農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使他們在遇到重大困難時能夠及早得到社會救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2.2加強和完善農民工培訓,全面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對幫助農民工緩解消極心理是必不可少的,但還需要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知識和能力的培訓增強其職業競爭力,逐步改善農民工的弱勢地位,其中包括職業技術培訓、法律政策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建設農民工培訓基地,提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多樣化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針對性上崗技術培訓,在加強職業能力教育的同時,定期舉辦素質講座,加強法律政策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他們了解法律基本知識,提升法律意識。此外,應注重對農民工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社會變革。
2.3努力營造對農民工有促進作用的良性環境心理活動的演變離不開環境的作用,良好的環境能使人在心理上獲得認同,情感上找到歸宿,心理健康才可能實現。大眾傳媒應率先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引導市民以正確態度對待農民工,倡導市民與城市農民工的交往和互動。同時,媒體應關注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難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營造一種關心農民工的良好氛圍,減弱他們的孤獨感和邊緣人心理。此外,用工企業應改善管理,創設具有安全性、寬容性和鼓勵自主創造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增強農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有效緩解他們的不安全感和自卑心理。
2.4設立農民工心理咨詢部門,為農民工提供心理疏導援助社區和用工企業可設立農民工免費心理咨詢部門,建立農民工群體的心理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農民工人群及早引導、化解,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問題嚴重化導致不良后果,尤其是農民工“融城”過程中的心理調適和引導。
3結論
農民工作為城市中一個龐大而又重要的社會群體,為城市的繁榮發展貢獻了力量,但同時又有許多心理問題不同程度地困擾他們。政策和體制導致的身份和職業的差異使農民工產生不安全感和失落感,就業和分配的不公平使農民工產生被剝奪感和不滿情緒,生存的壓力、生活圈子的狹小容易使農民工產生孤獨、壓抑心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他們產生悲觀情緒。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的心理問題,需要政府完善現有政策體系,實施有利于改善農民工生存狀況的政策措施;社會各界的援助和支持;用工企業改善管理,創設良好的制度和心理環境;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實現自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劉亞敏.農民工群體的心理困境與疏導策略[J].農業經濟,2009,(7):8.
[2]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39.
[3]周小剛,賈偉強等.農民工進城后的反貧困經濟學思考[J].農村經濟,2008(5):125.
- 上一篇:農信社職工五四講演材料
- 下一篇:五四精神永存心中演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