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改革斷想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05:59:00

導語:語文教學改革斷想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改革斷想管理論文

有關語文教學改革的題目,不是做透,就是被做濫,老調子也無緒再彈。現在做大文章,都很講究功架,大家都重視功架,讀者則不勝其煩。在下不揣谫陋,愿意吃螃蟹,以斷想數片,作引玉之磚。

究竟什么是“人文素質”?現在許多同行也說不清。倘若說不清就去認真讀書,也好;可惜,有的人總是想當然,硬說中學教學中的“文科”等同于人文教學。尤其是對語文學科,誤解甚多,以為語文是人文科學的核心——本來這樣的恭維語文學科是讓人高興的事,可是語文被從“文化”割裂出來,被當作一個獨立的學科,則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事。

語文教學中如果不倡導一種自由精神,不能肯定這種自由精神在受教育者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進而不重視獨立人格的建立,那么無論語文教學改革忙多少年,變幻多少詞匯,喊出多少經驗,也只不過停留在廢科舉之后,辛亥革命之前那樣一個階段,根本還沒達到五四的水平。

有些教師除了翻翻教材教參之外終年不讀其他書,他們能把語文這樣最有靈性的科目上得學生厭惡,也真讓人佩服他們。他們竟然能那樣糟蹋語文學科的美!有不少語文教師,他們靠“死揪”(這個詞在江蘇流行。意為“不需要理性地拼命硬干”)能把高考分數弄上去幾分,付出的代價是——讓學生一輩子討厭語文。不熱愛語文的人是教不好語文的,也是學不好語文的。

語文教材要推陳出新,舊有的教材伴隨著一批中年教師走到了老年,也伴隨著一批青年教師步入了中年,更讓人傷感的,是伴隨著一批學生成了語文教師!前年秋冬全國性討伐語文教學時,有人曾用“誤盡蒼生”這樣的話控訴,很有幾分“聲聲淚,字字血”的模樣。如果語文考試最后的結果是把青少年學祖國語文的熱情全部打下去,讓學生一想到祖國語文的學習就頭疼,讓社會一說到語文高考試卷就當笑話講,這樣的“指揮棒”顯然是不是指方向的,是打人的。

一位教師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那他的教學必然是照本宣科。現在不缺“本”——除了教參,還有“教案匯編”及“名師上課實錄”之類,現成的大菜全有出版社備齊侍候。這種現成菜多了,有的教師反而不會下筷子了。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同行連評別人的課也用教參和名師教案去框去套:凡是書上要求的,必須要一一體現,否則就是不合格課。如此剝奪個人的思考,教師就不再有個人風格,他的課也就沒有了個性。怕不怕?有人卻不怕,他們總是認為湮滅教學的個性不要緊,教師走上講臺,就不應當再有自己,其實,沒有教學個性,還侈談什么教學改革?這也許正是一些教師對某種“改革”缺乏熱情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位教師在課堂上善于提出積極的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不能讓他多講一些?有的地方規定教師上課只準講多少分鐘,企圖用法規形式來實現科學管理,這種矯枉過正,與蠻干相比其實是半斤八兩。如果教師善于舉一反三,善于啟迪學生深思,那么上課適當地丟掉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應當是無妨的。如果課堂上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的話,教師不妨擱置原計劃來因勢利導,因為這種討論的熱情如今相當難得,簡直可遇不可求,教師不能失去這樣的機會,嚴格遵守自己的設計固然不是缺點,但是在課堂上時時地能有靈感的沖動教師才是更聰明的教師。

一說到語文教學,不免說到“聽說讀寫”。不錯,訓練“聽說讀寫”是有作用的;那么,現實的“聽說讀寫”究竟效果如何呢?讓學生“聽”千篇一律的聲音,“說”千篇一律的話,“讀”千篇一律的文章,“寫”千篇一律的作文……更可怕的是讓千篇一律的假話充斥學習生活!也許,語文教學吃力不討好、使人厭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這里。說到“聽說讀寫”,人們不免感嘆現在的學生讀書少,不但少,閱讀的質量也很低。現今電視普及率極高,可是如果不帶任何偏見的話就會發現,現在電視節目的文學品味已經淪落到極庸俗極低級的層次,這,也是一種社會導向,它勢必給學生的審美情趣帶來負面影響。曾有激憤的作者在報上撰文聲稱要“槍斃電視”,我認為還應當槍斃大部分報紙,然后槍斃一大批誤人子弟的書籍。——對“開卷有益”絕對要一分為二。

“一瓢水”與“一桶水”的關系,前輩們講得很多。現今有人錯把這“一桶水”當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神泉”,以為青年時代的“一桶水”一直可以用到退休而不餿,這是一錯。第二錯,以為只要讀書就必有“一桶水”,以為反正是大河里舀出來就行;不知道自己的“一桶水”應當有自己的特色,學而不思,把自己當成“倉庫型”的教書匠,教出來的也只能是匠。而今問題異化,已經不是“一瓢水”與“一桶水”的關系問題,在單純的應試教育的腐蝕下,有人剩下的只是從題海中舀得的成分如一的“一瓢水”了。所謂“一瓢水”與“一桶水”的關系,聽多了,也倦了。“一瓢水”可以給一輩子流淌(不但中學,大學教授也有靠一份發黃的講稿混上一輩子的),沒有教參就不敢上課,輪到評職稱才想到寫教學論文,想到寫論文才知道應當看一看別人的論文,看了別人的論文才知道自己有多少“水”……我們現在的體制,在教學上可以出能工巧匠,但是很難出大師。能工巧匠有很嫻熟的技巧,他們很能揣測摩學生的需要,他們能在一個階段很出色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但是他們無法像一盞燈一樣照耀一個人的一生。因而想到,經常地保有“一桶水”,可能并不難,也許難就難在這桶水是否有與眾不同的價值,簡而言之:這桶水是不是你自己的。

一個教師課上得究竟如何,最權威的評價來自他的學生,只要他的學生適應他、能接受他的課就行;而現在的評價模式逼得一些教師失去了自我,心思全在“畫眉深淺入時無”——為了迎合評委的主觀,不得不媚俗,放棄自己的既定教學構思。我現在特別怕聽那種假冒偽劣的課,我們教育戰線也該來個“3·15”,打打這種假。其實開表演課是最不合算的,聽課的人走后,面對幾十個學生,你怎么辦?我很想聽一節真實的課,聽一節很平常的課,我想知道我的同行們平時究竟是怎樣上課的。我覺得同行要是夠朋友,平時怎么上,來就怎么上,就像我們平時留客,說“有什么就吃什么”、“菜不好,飯吃飽”一樣,有解衣衣人,推食食人的君子之風。當然也要反對“死豬不怕開水燙”式的懶漢脾氣。有的人當多年語文教師,上課如庸僧談禪,破嗓子唱花旦,管他有沒有人聽,讓人聽了睡去,還認為自己是天籟;把人全哄走了,則認為沒人識貨,寂寞開無主,這樣的上課,對人也是一種折磨。

語文界一直在喊教學改革,熱鬧了一二十年,沒有平靜過,弄到現在,更是怨聲載道。現在抨擊語文教學,用語激烈,墻倒眾人推,落井下石,大家說起話來個個像專家,都在圖一個痛快,而無視語文教學的成績和實際困難。危言聳聽,可就是沒有什么人拼命地去做。也如社會一般,大家苦等救世主的出現,對因害怕坐老、害怕誤人子弟起而叛逆者,則群起而攻之。這是教學改革過程中最大的悲哀,然而,它又是語文教學之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