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創造力培養

時間:2022-03-22 04:17:00

導語:幼兒創造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創造力培養

一、有意:即有意識,就是指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黃金時期。幼兒具有創造力的萌芽,他們的創造力具有不自覺性、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強等特點,利用他們的可塑性對他們進行早期教育,使其創造力趨向自覺、穩定,讓其處于萌芽狀態的創造力得到發展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而如何做到有意的培養呢?我認為:

1.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樣重大的發明創造時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探究問題罷了?!笨梢姡Wo孩子好奇、好問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首先,允許孩子“異想天開”,鼓勵孩子的“求異”精神。

其次,轉變舊觀念,淡化成人權威,正確評價好孩子。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把雞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雞;做化學實驗乃至起火;因頑皮被學校開除,但他母親能容忍他的“頑皮”、“出軌”行為,使他的創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無意之中,有時甚至會有出軌的“頑劣”之舉,但只要我們把握機會,有意識地培養,定能有所收獲??偠灾變旱膭撛煨运季S特別需要一種民主、寬松的氛圍,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創造,樂于創造。

2.創設情景,營造氛圍,激勵幼兒主動操作和積極探索。

所謂創設情景,即把合適的教育內容和任務設計為可模擬的或真實的情景,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幼兒觀察、理解、體驗,掌握學習的對象。例如,讓孩子探索物體的沉浮現象,就必需提供可讓幼兒操作、觀察,進而理解的實物情景,包括裝有水的大盆子、積木、玻璃球、海綿等。當孩子看到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覺地來到水盆邊,并用手反復按幾次積木,發現積木一次次浮起來。他又從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發現玻璃球沉在水里。當他們拿起海綿用力按入水中,海綿浮起來了,幾次反復后,他又開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綿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復動作,時沉時浮,孩子們顯得特別開心。他們正在反復地專心致志地進行操作活動,這時老師問他:“你發現什么了?”他說:“海綿能吸水,變重了就沉下去”。雖然,孩子的這一操作活動并不復雜,所發現的這一道理,極為平常,但由于整個過程是孩子們自發地進行,孩子因此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并在動手操作中強化思維活動,創造力得到了發揮。

3.發展語言,促進思維。

眾所周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幼兒期。早期的語言訓練,不僅促進語言本身的發展,還可促使智力超前發展。對于幼兒來說,語言能力主要是聽和說的能力,在與幼兒進行對話時,要因勢利導,抓住時機,就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展開對話,這樣幼兒就會興致勃勃地啟動思維,即興表述生動的語言。如教師講述故事時,可選擇一些懸念較強的作品,引導幼兒探究問題。在故事講述過程中,還可利用啟發提問的方式,刺激幼兒思考與語言表達,讓幼兒發揮想象和創造。

二、有度:即把握尺度,指在思維活動中把握幼兒創造力的規律。

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必須以其身心發展的規律為依據,忽視幼兒創造力的萌芽,必將導致對他們潛能的巨大浪費,而若拔苗助長,則欲速不達。所以,我們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應遵循幼兒創造力發展的規律,在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活動中讓幼兒盡可能充分地得以發展。因此,教師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應及時地給予啟發、引導,但也必須做到因人而異,適度引導。由于幼兒受知識的局限性、興趣的短暫性、注意的不穩定性等因素的制約,往往對某一科學現象的探索不能準確地理解和運用,因此,十分需要教師的支持鼓勵和靈活、適當的指導。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吹泡泡的游戲,剛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來。一幼兒問身邊的小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飛一會兒就慢慢地落到地下碎了。”另一個幼兒說:“泡泡快落的時候你就用嘴吹它?!薄澳菫槭裁床淮蹬菖?,泡泡就要落下來呢?”這里,幼兒已經觀察到有關重力及空氣浮力的物理現象。因為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教師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物理知識方面的延伸,只能給幼兒簡單的解釋,卻不能用物理術語強迫幼兒想象,干脆留給幼兒懸念——待上中學時就知道它的奧妙。

三、有機:即有機滲透,是指把創造性思維滲透到藝術活動中。

有一次美工活動中,當教師出示范圖后,幼兒按范圖畫了一個小朋友,又在旁邊加了一團黑色。教師問:“這是什么?”幼兒回答說:“那是小朋友的影子?!薄澳銥槭裁匆@樣畫?”聽完老師的提問,那位小朋友二話沒說就要把那影子擦掉,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就他的創造性給予肯定。再有一次,戶外活動時,一幼兒發現地面上有許多輪胎花紋,問另一幼兒:“看這車印都是花,真漂亮,車輪上刻那么多花干嘛呢?”另一幼兒說:“好看唄?”教師聽后問他們:“你們的鞋底有沒有花紋?”幼兒齊聲說:“有???”教師又說:“如果鞋底下一點花紋也沒有,你們知道會怎么樣呢?”教師啟發幼兒思考、爭論、演示,使孩子們知道鞋底有花紋穿上不容易摔跤。同樣的,汽車輪胎上要是沒有花紋,行不行?為什么?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輪胎上的花紋引起幼兒的好奇,因教師積極地引導而使其成為一次有益的科學活動。

眾多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一致認為,幼兒在情緒興奮、愉快時其創造力就處于最佳狀態。所以教師和家長要保護幼兒的好奇心,給孩子們營造寬松、愉快的教育氛圍,給予孩子們以創造的自由。教育力求做到:有意的創設,有度的引導,有機的滲透,就能點燃幼兒智慧的火把。這樣,我們的孩子就能自如地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