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息技術復習課中知識結構網絡圖的構造
時間:2022-05-05 04:21:00
導語:談信息技術復習課中知識結構網絡圖的構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知識網絡結構圖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已被逐漸引入信息技術復習課的課堂教學。知識網絡結構圖是在對已學知識點加以梳理、整合的基礎上,將相互獨立的知識點關聯起來,建立具有某種邏輯關系的結構體系。知識結構圖既能整合本節課應掌握的關鍵內容和重點內容,又能貫穿整本乃至整套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點。本文從教學實踐者的角度出發,以真實的教學案例為載體,從什么是知識結構網絡圖、如何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圖兩個方面,探索知識結構網絡圖如何運用于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字】知識網絡結構圖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一門年輕的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都還處于摸索階段。新課程改革對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地位逐步提高。然而不足一學年的課時與高標準的教學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信息技術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分布零散,涉及面非常廣,有些選修模塊中的知識點在必修模塊中已經有所涉及,甚至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在多年的高二信息技術復習課中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注重動手操作,不善于將所學的知識點整理歸類,建立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許多學生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在復習某一單元時能熟練掌握該單元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并能完成該單元涉及到的一些典型題目,但在復習該單元時很快將前面所復習的知識遺忘,在復習后面知識時又忘記了本單元的許多重要知識點,不能將前后復習的知識融會貫通,處理問題時也就不能游刃有余了。這是因為學生大腦中的知識是零碎的、分散的,沒有建立起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結構圖。針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這一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圖,培養其整合知識的能力,下面談談筆者在實踐中一些體會。
一、知識網絡結構圖的內涵
知識網絡結構圖是在整理知識點,羅列出知識點縱向發展的先后順序,以及知識點橫向之間的支撐關聯的基礎上,把相互分立的知識點組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結構體系。要想建立完好的知識結構網絡圖就得對每一個知識點作深入分析整理,并尋找其內在聯系,這一過程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幫助他們有效掌握知識。
二、建立知識結構網絡圖的方法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圖,培養其整合知識的能力,下面談談筆者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圖時所采用的方法。
(一)師生共建
分析信息技術教材不難發現,有關因特網使用的知識點既在必修模塊第二章信息獲取中出現,又在選修模塊第一張網絡能為我們做什么中出現,涉及的知識點零散而繁多。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復習課上高效地掌握這些知識點呢?筆者采用漁民“撒網捕魚”的原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結構圖。
1、師拋出問題——“撒網捕魚”
在課堂的導入環節,設計一個情景問題:2010年,我們學校將迎來建校七十周年校慶,作為學校的小主人,今天我們利用因特網向校友們發一封邀請函,向他們介紹近年來母校的發展情況,歡迎他們屆時光臨母校,相聚于校園,共憶美好年華,同商發展大計。試圖通過這個情景問題將使用瀏覽器瀏覽并下載信息和使用OutlookExpress收發電子郵件這兩塊內容有機串聯起來,撒下一張網,確定一個捕捉范圍,讓學生去捕捉其中的知識點。
2、生分析問題——“等待魚兒上鉤”
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將任務細化成三個步驟:第一,查找信息;第二,下載信息;第三,編輯并發送邀請函。圍繞這三個步驟,分析會涉及哪些知識點。比如由上網查找信息,首先應該想到當前的局域網是通過什么方式接入因特網的?如果是通過服務器接入的,那么如何設置服務器呢?成功接入因特網后,怎樣打開一個網站?若某一個網站經常要訪問,為了避免重復輸入,想將該網站的首頁設置成主頁,怎么辦?若有好幾個網站都是經常要訪問的,而主頁只能設置一個,怎么辦?若瀏覽器的收藏夾中的內容太多,看起來眼花繚亂,不方便找到指定網站怎么辦……通過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可以將有關上網查找信息的許多知識點串聯起來,根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知識結構圖,幫助學生捕捉到這些知識點。
3、師生共同解決問題——“拉網收魚”
經過上一環節的分析,學生對完成任務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思路,然后動手實踐,完成任務的效率提高,在解決問題時自然掌握了相應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畫出該部分內容的知識結構圖,教師及時點評。就這樣用一條線索將零散的知識點連成一個整體的脈絡,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高,便會“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魚肉鮮美,入口即化且營養豐富!
(二)學生總結,教師點評
復習表格信息加工單元時,要求學生掌握Excel基礎知識、對數據信息進行計算、排序、篩選、分類匯總以及圖表的使用。這部分知識點較多且操作性很強,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操作過程和方法,才能真正吃透、理解相關知識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給些時間讓學生回顧舊知,完成一些操作題,在此基礎上總結所涉及到的知識點,畫出知識結構圖,教師就此點評總結。比如在復習分類匯總時,先讓學生對素材成績表動手操作。在這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能成功完成分類匯總,但也會有部分學生遇到困難,或者匯總結果發生錯誤(沒有排序,直接分類匯總),這時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對易錯點、關鍵點加以強調,這樣課堂難點就被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在完成操作題之后,由學生親自在總結知識點的基礎上,畫出知識結構圖,鞏固知識點。
(三)以“學生講壇”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是當前信息技術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之一。能力作為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征,它的形式不能等同于知識的傳授,要有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而形成知識網絡的過程也就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過程。所謂學生講壇,就是將課堂近十分鐘時間有效分割出來,讓學生走上講臺概括知識結構,闡述知識點、操作要點等。在學生講壇上,主講學生將知識結構圖投影在屏幕上加以分析講解,下面的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知識結構圖提出修改意見,當然有時也會為某一知識點的歸屬問題而爭論,在群策群力下,一張知識結構圖相對趨于完美。例如在復習DNS這塊內容時,學生打破教材章節限制,將域名、IP地址和DNS有機組合在一起。由域名想到域名是什么?由誰在管理?基本結構怎樣的?如何命名?由IP地址想到什么是IP地址?誰在管理?IP地址由什么構成?如何分類?弄清了這些概念后,再分析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引出DNS,形成脈絡清晰、易于理解的知識結構圖。
在信息技術復習課上,知識結構分析基本保證每課一次,先是章節小單元分析,落實到每一個知識點,后是信息獲取、信息加工與表達、信息資源管理等主題分析,最后建立完整的高中信息技術知識體系。學生從不會分析到會分析,最后能從不同角度對知識加以整理,這樣知識就容易被記憶和再現。在信息技術復習課上,通過搭建知識結構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復習中的盲動性,使學生在較短的復習時間內,比較全面,系統地鞏固和掌握知識、技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
【2】張義兵,李藝.《“信息素養”新界說,教育研究》
【3】裴拾陽.《信息教研周刊》,2009(9)
- 上一篇:小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趨勢
- 下一篇:談有關一堂多媒體課的設想準備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