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信息技術教學考慮

時間:2022-11-07 11:04:00

導語:改良信息技術教學考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良信息技術教學考慮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能力。本文就優化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幾點思考。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1.區分好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之間的關系。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可以說,沒有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獲得、存儲、處理、及傳輸過程中,計算機都是最主要的處理工具之一,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介紹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絡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不能脫離計算機教育,它們之間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但計算機教育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過程中,應打破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信息技術課程的位置。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后的第五位課程。

(2)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a.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b.信息能力。c.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d.信息道德。

(3)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縱觀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一般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重點是建設暢通的信息渠道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大規模地培訓教師,以及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為應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二階段則從技術應用的初始階段轉向整合階段,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的推動作用。

(4)加強信息道德的培養。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后果,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并能夠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轉換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在信息社會,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率。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即教師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別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學習者、競爭者。

三、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反復循環,逐步深化

教學要提高課堂效果,必須優化設計。我主張“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反復循環,逐步深化”。即在教學中要充分研究大綱、教材,了解自己的學生,針對自己學生的狀況,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所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在設計中要整個學期的課程一起設計,甚至是整個學年或者是整個小學、初中、高中階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綱,根據學生狀況制定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然后分成小的目標加以實施,將計劃落到實處;目標之間相互聯系,又有重復,這種重復不是單一的重復教學內容,而是通過新的主題強化學過的知識技能;定期總結提高認識,深化教與學的過程。例如,在高中學習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體作品,教學內容是:第一節顯示圖標;第二節運動圖標;第三節影視圖標;第四節聲音圖標……在教學中,根據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我進行了整體設計,即將各個孤立的知識點通過“月亮繞著地球轉”這一主題組織起來。

第一課時學生看到的教師作品是一幅靜態的“月亮繞著地球轉”圖,學生通過網絡學習軟件、教師點撥、學生討論等方式進行模仿、學習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學會顯示圖標;第二課時學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繞著地球不停地旋轉的動畫,從而引出運動圖標;第三課時學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繞著地球不停地旋轉,而且地球也在自轉,從而引出了影視圖標;第四課時學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繞著地球不停地旋轉,地球也在自轉,而且還聽到了月亮、地球旋轉的聲音,從而引出了聲音圖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下一節課都是對以前學習的重復、延伸,從而使知識得以鞏固、內化。在講完圖標后,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加深了對圖標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多媒體作品的制作,而且學到了如何獲取圖形、圖像、聲音、影視等多媒體信息,如何分析、處理這些信息等。

可以看到,通過“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反復循環,逐步深化”,課堂得到了優化,教學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論聯系實際,學做合一,在應用中提高

在教學中應當從實際出發,圍繞應用組織教學,堅決舍棄現在用不到,將來也用不到的內容。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學做合一,在應用中提高。

1.教學中“以用帶學”“以用促學”。

在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論,后實際;先抽象,后具體;先一般,后個別。致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轟爛炸,把他們本來高昂的興趣嚇跑了,使他們感到信息技術這門課深不可測,從而產生畏學、厭學。如果我們以用入手,在教學中采用從實際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零碎到系統,這是否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教“路徑”的概念時,一般教師按照先講解路徑的概念,再舉例講解路徑概念,最后學生練習體會路徑的含義;如果在講解它時,先以學生學過的文件的打開與保存入手,通過解決學生日常出現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這一問題入手,引出路徑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學效果會比第一種方法好得多。

2.用好現有硬件和軟件資源。

用好現有的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硬件資源,將學習信息、目標、內容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作品等放在網上,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教師的作品對學生起引導、激勵作用;學生可以把它作為學習、展示自己才華的場所。

用好現有的軟件資源,包括多媒體控制平臺如top2000、易思等和多媒體教學軟件如《開天劈地》、《電腦學校2000》等對于課堂調控、教學內容的形象直觀起到有益的幫助。

3.要學以致用。

學習的信息技術要加以應用,不但在本學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學信息技術知識的內化。

五、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采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如教師評分、同學之間不記名的互評、以及把作品放到網上讓學校的其他同學或更多的網上讀者來評價,要鼓勵學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