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說話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1 08:12:00
導語:學生說話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說話能力對于語文能力結構體系的構建和語文教學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培養說話能力主要抓好三個環節。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具體地說,就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整體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總和。語文能力這個整體是由聽、說、讀、寫諸要素有機結構而成,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必須聽、說、讀、寫一起抓。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某些原因,我國語文教學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雖有注意,但做得還十分不夠,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重新探討,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一
我們先簡單看一下傳統教學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注意不夠的緣由所在:
首先,在人類發展史上,人們過去因受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限制,“聲不能傳異地、留于異時”。所以人們利用聲音、發揮聲音效能的領域非常狹窄。人類一開始要想辦法用簡單的線條、符號等來克服聲音的這些缺陷,諸如“結繩記事”之類,所有這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書面語言(文字)的發展。這是人類語言發展史上的共同特征,這也是口頭語言本身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的最大局限。
其次,由于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意識積淀的影響,也使人們對說話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相當大一部分的人還是把能說會道與花言巧語等同起來,甚至有人把“禍從口出,少說為佳,不說為妙”視為至理名言、生活哲學。直到今天我們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謂“生活真諦”,這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意識積淀給說話能力的培養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與此同時,建國后(特別是在“”期間)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有些人以“大老粗”為榮,不注意言辭的表達;而近來一些所謂“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語不成篇、錯漏百出,所有這些,對說話能力的培養更是帶來了嚴重的消極效果。
再次,對高考升學率的片面追求,也影響了學校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毋需諱言,現在的中學教學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圍著“高考”這根指揮棒來轉的,因高考時沒有專門對學生的說話能力進行考核,故而直接導致不少學校對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忽視。
基于歷史的積淀及現實的原因,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便十分嚴重忽視了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生讀完了高中還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即使有時“硬著頭皮上陣”,也是結結巴巴、期期艾艾,或者含糊不清、層次混亂。這種情況不單出現在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就連那些“優等生”有不少也是如此,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二
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在相當長的時間被人忽視,其原因除以上所述外,與有些人認為人自小就會說話,沒有必要進行培養有關;甚至有些人認為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會妨礙讀寫能力的發展。實際情形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看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先從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看,語文能力這個整體是由聽、說、讀、寫諸要素有機地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能力。要理解口頭語言便要“聽”,要理解書面語言便要“讀”;要運用口頭語言便要“說”,要運用書面語言便要“寫”。因此,要運用口頭語言,說話能力的培養便不可缺少,它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部分與部分的關系看,按系統論原理,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都很重要。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說也是寫,是用嘴寫;讀也是聽,是用眼睛聽;寫也是說,是用筆來說。”從“共時”的觀點看,聽、說、讀、寫是相通的。它們各有功能,又相互促進。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整體的綜合訓練,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單項的訓練。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說話能力的培養是忽視不得的。
從“歷時”的觀點看,在語文能力這個整體中,“聽、說”在先,“讀、寫”在后。“讀”和“寫”的培養屬于語文科的學習,它們始于學校;“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屬于語文學習的范疇,它始于社會。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接受“聽、說”能力的訓練。故而,我們這里所說的“說話”培養,不是指說零碎的話說俏皮的話或者簡單的問答。它是指在現想現說的情況下說兩三分鐘以上,并且準確、周密、有條理、有頭有尾的整段話、整篇話,它們有具體的要求:第一,要把話說得準確、得體,讓人聽了清楚、無誤;第二,要用最少的時間,表達最多的意思;第三,要重點明確,有頭有尾,意思完整,條理分明;第四,要生動優美,符合規范,能夠吸引人、感染人。只有這樣的說話才能收到語言交際的良好效果。這樣的說話能力,也必須經過系統的訓練才能形成。由此我們可說,學生說話的能力在語文結構體系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任何的輕視或忽視都是要不得的,而且是不應該的。
三
學生說話能力在語文能力結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語文教學中,說話教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發揮語言學科的工具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察:
第一是交際工具的作用。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它包括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雖然運用口語交際會受時空的限制,但說話仍然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是因為以說話的方式進行交際既經濟、方便而又有實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別設備(每個人都有一張嘴、兩只耳朵),不需要什么特別原料(只要有空氣,就能傳播聲音)。不管多么復雜的意思,人們都可以用適當的話把它說出來。因此,有資料顯示,在人類使用的各種交際工具中,說話交際仍是最為重要的。
第二是思維工具的作用。眾所周知,說話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將內部語言(思維)借助于語詞,按一定的語法結構快速地轉換為外部語言(話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為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總是邊想邊說、邊說邊想,內部思維與口語表達迅速傳遞,不斷交錯進行著。“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在語文教學中,說話教學和思維訓練是同步進行的。說話要邊想邊說,這就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敏捷,智力的迅速發展。一個思維混亂的人,不可能會說出很條理的話。葉圣陶先生在《說話訓練》一文中也提出說話訓練是開啟學生思想之門、引導學生發表之欲的“總樞紐”。教師如果抓住了這個“總樞紐”,就會有效地帶動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葉老的這個見解應當說是十分深刻的。
第三是定向交流工具的使用。口語具有“定向表述”的特點,說話人是在一定場合對特定的對象進行講述。為使表達收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講話合乎對象的社會地位、身分、知識修養程度以及所處的心理狀態等。這也即是說,在說話時要考慮在不同的場合下,對不同的人該說什么樣的話才適合。哪些話該說,說到什么程度;哪些話不該說,如何隨機應變,如何換個措辭、換個方式去說才恰當,以至如何注意說話的聲音技巧等。此外,說話還可以借助“人體語言”(如說話時的手勢、姿態動作等)和“副語言”(如講話時的表情等)進行表述。這是口頭語言表達的一個最大特色。因此,說話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進一步發揮語言的工具作用。
從另一方面看,重視說話訓練也是社會發展向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人們常說,當今的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在人們廣泛的交往及緊張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進行交流,用聲音來傳播和保留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多,聲音傳播的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因此,重視說話訓練更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四
既然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呢?按系統論的整體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們應該按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制訂科學的訓練體系、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實驗教材,對說話的培養有一個較科學的訓練序列:初一:復述;初二:概述;初三:論辨;高一:辯論、演講;高二:專題發言、辯論;高三:專題發言、論文答辯。這些訓練序列,是有參考價值的。在具體措施上,我們則應抓住以下三個環節,對學生的說話能力進行整體的培訓:
第一,創設語境,鼓勵學生“敢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不大敢說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意識的影響,“師道尊嚴”、“大人說話小孩聽”,反映在課堂上便是“我講你聽”的教師“一言堂”。另外,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的生理變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現,導致了學生自我封閉心理的產生,因而,學生不敢也不愿多說話。
據此,為鼓勵學生敢說,我們必須創造良好的“語境”,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言。首先,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注意調動和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擺架子,要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和“副語言”,鼓勵學生,允許學生平等地與自己討論。其次,要引導學生打破自我封閉的心理狀態,自覺“對外開放”,訓練學生適應“語境”的變化,大膽發言。有些學生在小“語場”敢說,大“語場”不敢說;熟悉“語場”敢說,生疏的“語場”不敢說……。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使“語場”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內外結合,反復訓練,使學生“敢說”。這是從外因入手,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第二,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能說”。激勵學生敢說,這是第一步。學生敢說,但有時卻又無話可說,或者想說而又說不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藝術處理,選準刺激學生說話的興奮點,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或者非說不可,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思維紊亂的人,一定說不好話。只有思維清晰而又有層次,語言才會清楚而又有條理。所以,思維訓練和說話訓練應是同步進行的。
基于以上兩方面,我們應把說話能力的培養與聽、讀、寫的培養相結合,整體培訓,才會真正使學生“能說”。在閱讀教學中,可根據課文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有目的地提出問題,或復述、或概述、或辯論、或作專題發言。學生每節課都要想問題、提問題、討論問題,聚斂思維,再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反復訓練,思維和說話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學中,則可讓學生口頭作文,即席演講等,這是發散思維的訓練。學生會想,會思維,也就能說了。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整體訓練,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培養學生將話說得清楚,讓人聽得明白。
第三,教會學生說話的基本技巧、培養學生“會說”。“敢說”是基礎,“能說”是基本要求,“會說”才是目標之所在。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智力的綜合體現,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淵博的知識、牢固的記憶能力、豐富的聯想力、想象力、縝密的思維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現力。說話技巧的訓練內容大體有如下幾點:
首先是語音和語調。語音語調的變化會帶來語義的變化。語調的不同,語音輕重位置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便有較大差別。所有這些,應訓練學生注意準確運用。
再次便是語速的訓練。說話的快慢、急緩與表達的語意關系密切,喜、怒、哀、樂,各有所異,說話對象不同、內容不同,語速更應有異。所有這些,都應具體訓練。此外,因說話時目的、對象、場合的不同而應采取什么樣的措辭變化,如何把話說得大方、得體、有條理、切合語境,如何在說話時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和“副語言”等,這都要在訓練過程中有所側重。這樣,學生掌握了這些說話的基本技巧,他們便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變得會說了。
當然,說話培養的最終目的還是從整體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能真正成為一個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要求的優秀人才。
以上我們從造成輕視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原因、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重要性、說話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以及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等幾個方面,對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諸要素進行了探討。“聽、說、讀、寫”本密不可分,“說”和“聽”的培養更是緊密相連,我們這里將其分開、只談其一,主要是限于篇幅,故不擬枝蔓。百川歸大海,不管怎樣,我們的目的,最終還是如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們所有語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 上一篇:語文課堂教學培養管理論文
- 下一篇:政府辦公室黨建工作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