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路徑
時間:2022-01-25 05:50:00
導語:淺探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筆者認為,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和有效實施兩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小學數學教學永恒的話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出,是針對課改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低效、甚至無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必然反思和回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主要源于認識層面的不到位和課堂實施的低效運作兩個方面,這是我們在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中所應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和有效實施兩個方面入手。
一、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
課堂教學的有效準備是獲得有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一要正確解讀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學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標意識。
1.正確解讀教材
首先,我們要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線索,善于將某一知識點放置于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中來審視,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后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其次,在細節上應學會推敲,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語。我們一直倡導“深入淺出”,“深入”是“淺出”的前提,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
2.全面把握學生
建構主義理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認識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數學教學的重要前提。關于這一點,盡管在小學數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在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在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把握較準,而對他們的生活經驗積累等認識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對他們的學習心理、學習品質、認知風格等更是知之甚少,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命脈。對此,我們曾提出通過“數學日記”和“師生非教學性對話”等形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增進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有良好的目標意識
目標意識也是影響有效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思考有三:一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應從觀念、態度上慎重對待教學目標的制訂,做到教學前心中有譜。二是目標的制訂要具體可行,且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體現出教師對于數學教育的獨特理解與準確把握,如果僅是教學參考書的復制,不寫也罷。三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心中有目標,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或參照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并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二、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是獲得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一要創設教學有效情境,二要組織教學有效活動,三要促進教學有效生成。
1.創設教學有效情境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情境的創設對于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對此,數學課程標準中已有具體要求,這里不再復述。情境的創設應該為教學服務,教學內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現實原型,并且現實原型的引入確實也能有效地增進、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此時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適的、有價值的;如果教學內容本身沒有明確的現實原型,并且從數學知識本身引入反而會更直接、更清晰,此時,就沒有必要為生活而生活、為童話而童話,直接從數學舊知引入又未嘗不可,或許還可收到開門見山、簡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問題情境只要能使兒童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引起他們的思維沖突,就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會使教學過程始終在動態平衡中前進,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問題”可以來自數學系統外部,即現實生活;也可以來自數學知識內部,處理得當,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組織教學有效活動
作為對課堂教學最直接的規劃,是要考慮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計劃付諸實施。我們不能隨意否定過去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適應當前教學實際的觀念、模式,應該對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內在原理進行認真研究,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認識的一般規律出發,選擇恰當的形式來組織和展開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顯然,“不能單純依賴”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適度的模仿與記憶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學、審慎地反思傳統教學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種傳承、揚棄的理性態度對待它們,在課程改革不斷往縱深推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3.促進教學有效生成
今天的小學數學課堂與課改前有了許多不同,教學已經不再是教師一廂情愿、一成不變的簡單預設,由于師生、生生之間全方位的教學互動而引發的“生成”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界探討的熱點和焦點話題。我認為這是對“生成”的一種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預料之內,也有意料之外。所謂預料之內,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的過程與結論在教師預設的期望之中;所謂意料之外,就是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中,學生的學習生成在教師預設之外而又有意義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與判斷標準,必須是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后的結果方能理解為生成。沒有思考而生成的內容都應視為無效的泡沫。一個真誠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師應會果斷地調整教學任務,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點,并加以放大。因為他們相信,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生成點是一閃而過的,一個時間差,就可能錯失一次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良機。當然,任何問題總要涉及一個度,無論情況如何,教師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權衡其間的利弊,在預設與生成之間尋找恰當的平衡。
教學是一種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相統一的活動。一方面,教學蘊含著教師的主觀意趣,這種主觀意趣蘊含著教師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另一方面,學習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過分強調前者,教學就會成為強制灌輸的活動;而過分強調后者,教學就會淪落為一種信馬由韁的活動。這就是說,強調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 上一篇:小學課堂教學技巧性設疑論析
- 下一篇:探索小學生良好習慣培養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