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接合部小學教育的可鑒性分析

時間:2022-06-14 11:01:30

導語:城鄉接合部小學教育的可鑒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接合部小學教育的可鑒性分析

【摘要】“學習故事”是一套來自新西蘭的兒童學習評價體系。我國城鄉接合部的小學可以借鑒“學習故事”在國外早期教育中的成功經驗,豐富我國小學教育方法,重視過程評價,訴諸賞識教育,打破課程壁壘,改善小學教育格局。借助“學習故事”,促進城鄉接合部的小學生實現由“玩”到“學”的順利轉變,貫通課堂教學與社會活動,強化學習者自我認知,豐滿小學生“學習者形象”。

【關鍵詞】學習故事;可鑒性;小學教育;城鄉接合部

一、吸收外來經驗,豐富城鄉接合部小學教育方法

新時代促進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小學教育必須堅定走改革開放之路,面向世界,吸收外來成功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故事”契合“特•娃瑞基”特質,但其主體是學生。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是關注(noticing)、識別(recognising)與回應(re⁃sponding)兒童的認知活動、學習過程,并發掘、記錄其成長軌跡、旅程中的閃光點與激動人心的時刻,從而推進、優化其持續學習的過程。“學習故事”不僅在新西蘭早期教育中結碩果,而且在國際早期教育界引起廣泛的積極響應,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教育機構,開始把“學習故事”作為兒童學習評價與促進兒童樹立“學習者形象”的有力手段。因為這個時期的兒童心智發展不夠健全,處于人生游戲階段,學習力十分有限。在我國,“學習故事”理論的引進始于2015年前后,實踐實驗正在學前教育領域展開。[1]我們認為,建筑在發達國家時間維度之上的“學習故事”,旨在促進早期兒童構建“學習者形象”,完全可以在中國將其進行空間維度上的轉換,引進到城鄉接合部的小學教育之中,轉化為小學教育中的一種全新方法。拿來“學習故事”,能夠促進城鄉接合部小學生的“學習者形象”的建構,有效矯正現實存在的教育偏差。迄今為止,中國還是一個城鄉分明甚至二元的社會。城鄉接合部小學的學生具有異于城市小學學生的鮮明特點——生活樸素并較為活潑、能吃苦。因其多來自農民家庭與進城務工者家庭,故而先天的文化學習心智傾向不彰。與城市小學學生相比,甚至與純粹農村小學學生相比,其后天的“學習者形象”不顯,相對頑皮甚至流于頑劣,相當缺乏“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自我認知。[2]旨在建構兒童積極而清晰的“學習者形象”的“學習故事”,對于建構城鄉接合部小學生的“學習者形象”的小學教育,具有顯著的可借鑒性。

二、借以糾偏除弊,改善城鄉接合部小學教育格局

與城市學校學生相比,城鄉接合部學校學生表現為學習的主體性、自信心不足,見識較為狹隘。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踐行“學習故事”理念,重視過程評價,訴諸賞識教育,活化課程領域,改善城鄉接合部的小學教育格局。(一)摒除單一的結果評價,注重過程,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城鄉接合部小學教育不僅存在“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通病,而且存在“勉為其難向城市學校結果看齊”的弊端,注重單一的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雖然小學教育一直強調不允許考試排名、只搞測試不搞考試,但城鄉接合部學校依然有雷打不動的期中、期末測試,其考試本質沒有根本改變。這種“用一根標尺衡量所有人的學習”的結果評價,具有極大的局限性與危害性。只有結果評價而無過程評價的教育模式,與義務教育的本質要求相去甚遠。義務教育階段完全應該去除應試性的結果評價,因為年級是直升的。即使要保留結果評價,也必須兼顧過程評價,當下更要把過程評價提升到與結果評價一樣的高度。“學習故事”是促成“兼顧”“提升”的有力武器。“學習故事”與當下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截然不同,它關注的是學習過程,是“為了促進學習而評價”。它強調學生“在中間學習”,尊重學生個性,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條件,創設開放、多元、自主、充滿機會和可能性的學習情境。(二)摒除冰冷的找差教育,訴諸賞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習故事”側重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哇”時刻而不是“唉”之處。賞識有助于學生展示出好奇、勇敢、堅持、自信、分享和承擔責任等學習心智傾向。反觀當下小學教育的現狀與習慣,教師受望“生”成龍的功利心所左右,心理上總有“恨鐵不成鋼”的陰霾,習慣用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好壞,習慣于揭短、找差。教師與家長溝通,多是告狀,述說學生的“不是”。這就注定了學校、教師、家長很難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同頻共振,因為“孩子是自己的好”是人們的普遍心態、正常心態。“學習故事”恰恰就是治療“揭短式”小學教育的良藥。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校借助“學習故事”,發展賞識教育,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獨特人格和自我意識。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以尊重為基礎。即使是批評,也要給學生保留面子,不斷發現其優點與潛能,師生間形成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三)摒除堅硬的課程壁壘,發散連通,拓展學生的見識面。“學習故事”是一種全方位的課程觀。小學教育要拆圍破界,將各種學習情境連通,克服課程固化、僵化傾向。“學習故事”的出發點,應當成為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在小學教育中,語數外“三大山”、音體美邊緣化、“綜合實踐”徒有虛名的問題十分突出。學生被禁錮于考試學科,天真爛漫、好奇探索的天性遭到扼殺。“學習故事”有效活化小學課程領域,以克服考試科目獨尊的傾向。小學教育應當允許、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自主展開“學習故事”,創設一種信馬由韁的氛圍,激發其學習的內生性與原動力。學習在課堂內外,學習故事遠在課程之外。剪紙、滑板是學習,抽陀螺、玩魔方、抖空竹也是學習;郊游、捉蝌蚪是學習,登臨名山、游樂園玩耍也是學習。“學習故事”把小學課程的拓展、活化直接交給學習的主體——學生,為學生筑夢、追夢、圓夢創造無限的可能,積蓄無窮的能量。

三、借以固本培元,豐滿城鄉接合部小學生“學習者形象”

城鄉接合部小學的學生渴望大千世界卻困于通道的殘缺。學校可以發揮“學習故事”浸潤心靈的深刻作用,固本培元,促進城鄉接合部小學生的角色轉變,逐漸告別對嬉戲的童年及身份的留戀,強化其對學習者身份的自我認知,建構、豐滿其“學習者形象”。(一)在由“玩”到“學”的轉變中樹立“學習者形象”。“頑皮”是兒童的本來面目。在學前教育中,教育形式以游戲為主,強調玩中學,“玩”就是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故事,兒童的“學習者形象”是活潑的。而小學教育則以正規的課程學習為主,并以嚴格的課堂教學與作息制度來保證,文化學習就成了中心任務,兒童的“學習者形象”是嚴肅的。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進入小學階段,兒童不能停留在學前“學習故事”與游戲上,但也不應當與“學習故事”切割。為了完成中心任務,教師要借助“學習故事”這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并深度參與自我評價,實現由“玩”到“學”的平穩過渡,塑造既嚴肅又活潑的“學習者形象”。(二)在貫通課堂教學與社會活動中彰顯“學習者形象”。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中的“學習故事”有著巨大差異。前者是蒙昧的、初始的、自發的,而后者是開化的、升級的、日益自覺的。后者發展的領域應當更寬廣,程度應該更深入,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更為突出,故事的演繹空間得以極大拓展,其完整性與精彩性也就更高。“書本不是兒童的世界,世界才是兒童的教材。”知識與學問無處不在,自然、社會逐漸成為宏大的課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構成“學習故事”的主題,課堂教學與社會活動開始貫通。2018年6月,湖南省衡陽市船山實驗小學為六年級學生開設了為期3天的移動課堂,從韶山沖、花明樓到岳麓書院、橘子洲頭,再到湖南省博物館,學生在讀山水、讀人文、讀歷史中,錘煉意志,寬闊胸懷,感受課堂之外的魅力。而上海《語文學習》雜志開設“讀書•行走”專欄,無疑是展示“學習故事”的絕佳平臺。(三)在強化學習者自我認知中鞏固“學習者形象”。隨著小學生的識讀能力不斷提高,讓學生自己記錄成為現實可能。小學教育中的“學習故事”應當迅速轉變為由學生自己去記錄、判讀,“通過撰寫屬于自己的學習故事獲得自我認同感和成就感”[3]。引導、鼓勵、督促學生書寫“學習故事”的過程,既是完善“學習故事”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的過程。“學習‘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掌握語文規則,理解、熟悉表達習慣,增強規范意識。”[4]小學生通過書寫自己的“學習故事”,回放、檢討、復盤、深化故事本身,強化對知識點的認知,修正求知偏差。教師通過研讀學生的“學習故事”,發掘他們的優點與潛能;批改“學習故事”文本,指導學生加強書面表達、邏輯思維等方面訓練。在實踐與認識的循環往復中,學生的“學習者形象”愈益鞏固。“學習故事”是一種評價體系,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它是實現由幼兒教育向初等教育過渡的無障礙通道,是祛除初等教育“填鴨式”、應試化積弊的良藥。從理論上厘清“學習故事”之于我國小學教育的可鑒性,是開展運用“學習故事”建構城鄉接合部兒童“學習者形象”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未來深入實踐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一凡.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學習故事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2]卡爾,李.學習故事與早期教育:建構學習者的形象[M].周菁,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蔣華青,李姍澤.核心素養理念下“學習故事”在我國本土實踐的內涵闡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5):64.

[4]嚴景東.且憑“故事”長精神——試論“故事”對語文學習的長養[J].語文教學通訊,2018(2):5.

作者:劉永平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