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21 09:35:50

導語:特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這是我們熟知的警句。俗話說,“好習慣,益終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少年兒童順利成長、奠基未來的關鍵。在特殊教育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關注與研究特校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學情復雜,教育難度大,這是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現狀。以金沙縣特殊教育學校為例,學生來自全縣25個鄉鎮(街道),分別患有言語障礙、聽力障礙及其他多重殘障,且殘障程度不同,差異性大。這些孩子大多來自邊遠鄉鎮,家庭貧困,其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心理方面,內向自卑、被動寡言、畏懼膽小的情況較為突出。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家庭教育觀念落后,對特殊兒童的習慣養成重視不夠,再加上特殊教育資源較為缺乏,使特殊兒童成了社會上、教育中的弱勢群體,甚至成為被遺忘的對象,大多數特殊兒童只能聽之任之地發展,甚至形成各種不良習慣,不僅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給他們及其家庭、社會帶來不良后果。現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我們本著“一個孩子也不能少,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原則,凡是符合學校招生條件的特殊少年兒童,一律接納到學校就讀。為此,特校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迫切需要我們明確目標任務,并研究方法策略。“三種習慣”的培養,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特殊教育學校必須堅持“要成才,先成人”的辦學理念,重視生活、勞動、學習三個方面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課,對于特校學生而言,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他們將來能夠融入社會的基礎,這些習慣包括飲食、起居、衛生等方面。勞動是人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對于特校學生而言,良好的勞動習慣是他們將來能夠解決生存問題的關鍵。學會通過自己的勞動解決問題,鍛煉生存自理能力,養成主動、自覺參加勞動的習慣,懂得珍惜勞動成果,這些都是勞動習慣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習是人獲得生存本領的重要途徑,對于特校學生而言,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他們展現聰明智慧、實現人生理想價值的保障。結合本人工作經歷和感悟,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加強特校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

一、采取階段培養、循序漸進、整體提高的辦法加強行為習慣教育

針對“三種習慣”的培養,我們要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地落實好培養任務,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策略,著力體現教育效果。比如生活習慣的培養,針對剛進入特殊教育學校的新生,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對他們的基本生活習慣進行訓練,通過老師親手指導、學生實踐展示、學校開展評比等方法,達到預期目的。兩個月過后,孩子們便能自覺做到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鋪床疊被;飯前便后正確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費食物、吃飯細嚼慢咽;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保持桌面鋪位干凈整潔,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導孩子養成更多的良好習慣,如: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同學之間學會在生活上相互幫助,甚至還幫助學校學做一些小事。又如,針對學習習慣的培養,第一階段,我們注重培養學生學會遵守學習時間,遵守課堂紀律,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書桌,學會帶好學習用品,學會聽老師講課,這些看來是正常兒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對特殊少年兒童來說,是個艱難的起步;第二階段,我們重點培養孩子規范書寫、認真完成作業、善于提問、合作學習等習慣;第三階段,著力培養學生提前預習、及時復習、主動識字、經常閱讀等習慣。階段性目標的確定和培養沒有嚴格的界限,并非一成不變,這只是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的體現,必須根據學情而定。

二、傾注愛心,耐心引導,持之以恒地開展行為習慣教育

特校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愛心+耐心+恒心”,是職業責任心的最基本構成要素,也是培養特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傾注愛心,愛生如子,是特校教師最可貴的職業品質。選擇了特殊教育事業,就要熱愛這份工作,要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意義,要消除職業歧視心理,把學生的發展視為己任,能夠靜下心來履職,潛心努力,無私付出,甘于奉獻。即便學生身體有各種各樣的缺陷,我們都能用同等的關愛去對待,去呵護,才能確保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耐心,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劑良藥。對殘障兒童,我們必須不厭其煩地引導。一種看似簡單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殘障兒童身上往往需要下很多功夫。比如,刷牙、洗手、擦臉、洗澡等自立生活習慣的養成,需要細心地示范指導,不斷地提醒和督促。又比如書寫習慣的養成,要培養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培養規范書寫的習慣,每一個動作都需要耐心幫助,反復指導,誨人不倦。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貴在堅持。殘障學生接受教育的難度較大,我們必須抱定決心,不言放棄。海倫•凱勒在沙利文老師的輔導和幫助下成才的故事,給我們很多啟示,作為教育者,我們堅信,教育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就是一步之遙。比如寢室衛生習慣的養成,我校長期堅持每天清晨起床打掃衛生、晚上睡覺前再次進行清理的制度。開始時,必須由學校行政領導、值班教師或宿管人員帶頭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習慣,便能自覺完成了。

三、切合興趣愛好,融入實踐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需要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要注重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來實現教育目標。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行為習慣,能夠達到更好效果。切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借助手工、歌唱、舞蹈、繪畫等活動載體,有機地滲透行為習慣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輔導學生開展手工制作,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細心思考問題的習慣;開展合唱節目排練活動,我們可以滲透文明禮儀習慣教育。現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實踐性教育課程逐漸豐富,并引進職業化教育模式,我們應該從這些實踐類課程資源中發掘教育素材,珍視教育時機,積極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比如我校開設的理發專業課,學生興趣濃厚,不少學生學得了好手藝,其間,教師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養成勤于勞動和善良待人的好習慣,讓學生的行為品質與實踐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四、榜樣示范,不斷激勵,促進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示范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一方面,我們教師要躬親示范,給學生做好榜樣,一些細節性的、養成難度大的習慣,需要教師細心演示,或者用行動做示范。比如日常衛生習慣,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當中,用自己的榜樣帶動學生。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利用名人的事例和身邊的優秀事例引導學生,例如給學生講海倫•凱勒、張海迪的故事,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在榜樣的力量中學會自我約束、努力向上。我們要抓住時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中獲得成功感,不斷進取。比如,學生學會控制自己不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游戲,不需要老師督促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能自覺進行廣泛的閱讀,能懂得珍惜時間,這些都需要我們給予肯定、表揚、鼓勵,激發學生比學趕幫超,做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作者:吳東京 單位:金沙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