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養成教育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2-23 09:49:16
導語:高職養成教育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養成教育在中國源遠流長,但直到21世紀才開始受到各界的重視。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質的教育,包括培養良好的做人習慣、處事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等習慣的培養”。[1]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類型的高級層次,其教育對象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對于普通高校學生來說,高職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經歷過高考刷選后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所以,高職養成教育不僅要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還要切合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所以,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應該理解為:結合高職教育特征和高職學生身心特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方法和途徑,圍繞高職學生校園生活,培養高職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觀,養成高職學生做人與做事的良好習慣的過程。
1高職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
養成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在基礎教育上已經開展的初具規模,但是在高職教育上的實施卻相對落后。目前雖有很多高職院校開展了養成教育,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1.1缺乏正確認識
許多高職院校都沒有正確認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將養成教育狹隘地理解為思想道德教育,僅僅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養成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而忽視了對高職學生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及各種能力的關注。在實踐中,養成教育還被錯位地理解為一門短期課程,將開設課程作為高職養成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在于對養成教育的認識不足,缺乏對養成教育特征和實施規律的理解。
1.2養成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現在高職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所處時生了變化,他們注重個性的張揚,他們期望成為多元價值中的不一樣。養成教育需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得以開展,這些變化給高職養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目前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工作缺乏對當代高職學生的個性特征及思想觀念變化的考慮,存在聯系學生個體實際情況不夠與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傾向,因而造成了有些高校的養成教育工作形式上搞得轟轟烈烈,而實際上收效并不大的狀況。
1.3養成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不強
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走入社會的每一個個體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時期的高職學生養成教育必須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并增添新的教育內容,而部分高校養成教育的內容顯得有些滯后,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能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使得高職學院在面對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新生事物與各種新的挑戰時常常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而不能與社會現實進行同步互動。
2加強高職養成教育的途徑
上述的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今日高職養成教育的實施效果,急切需要高職院校采取相應措施,遵循高職教育特征,關切高職學生身心特征,切實提高養成教育實施效果。
2.1規章制度建設,注重管理育人
規范養成管理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高校學生管理,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管理的目的在于規范學生的行為,是通過外在規章制度的實施和監督來約束高職學生的言行,幫助高職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建立完善制度對高職學生的品行進行有效地約束、控制之外,還要輔之以一定的監督、檢查和獎懲措施,充分發揮校園輿論監督、抑惡揚善的作用,實現從規范他律性向高職學生自律性的轉換。
2.2緊抓教育契機,適時養成學生
養成教育應該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機,適時地開展養成教育工作。在整個高職學習期間,可以充分利用好軍訓、新生入學教育、特殊節假日活動和政治時事參與,不定期的對學生進行強化。如軍訓可強化高職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和愛國主義精神,新生入學教育可幫助新進學生較快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大學生群體,唱紅歌、演講比賽等各類主題活動能從不同側面對高職學生進行道德熏陶。甚至,高職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所經歷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為敲動心靈開啟靈智的大門。
2.3樹立榜樣,示范養成
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高職學生養成教育中,可以借助榜樣的力量來培養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高職院校要善于發現和宣傳社會中的正面典型,關鍵還要樹立高職學生身邊的典型,如優秀學生典型、優秀教師典型。要讓真正優秀的榜樣來自于高職學生所能感受和見證的真實世界,強化榜樣的示范性,用榜樣真實的一言一行回應高職學生在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以此為契機直接或間接的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的價值觀,在“親其師”的過程中做到“信其道”和“踐其行”。
2.4加強養成教育行為訓練,實踐養成
養成教育的實踐屬性,要求我們必須積極引導高職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行為實踐性訓練,“讓高職學生的優良行為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強化并最終形成行為習慣”[2],使不自覺的行為逐步轉變為自覺的行為。高職院校可結合高職學生的專業特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活動、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活動、科技發明活動、勤工助學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高職學生進一步強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適應能力、認識能力和創新能力。
3結語
當然,高職學生養成教育也不能離開家庭和社會,除了高職院校的養成教育之外,還需要家庭、社會的積極配合,三者協調聯動,互為補充,形成教育合力,發揮全員育人的群體功能,最終實現高職學生養成教育的目標。
作者:陳艷芳 單位: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研部
參考文獻:
[1]劉基,閆立超.養成教育定義考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06:14~19.
[2]祁鑠.高職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探討[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06:122~125.
- 上一篇:高等院校學生體育素養養成教育探討
- 下一篇:高中生物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