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的教育行為特征

時間:2022-07-21 11:08:18

導語:幼兒教師的教育行為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師的教育行為特征

一、導以規則

(一)認可規則的必要性

人的基本特征是兼具自然性與社會性。新生個體的自然性是與生俱來的,社會性卻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培養的。其中,導以規則是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諸多習慣,成長為負責任的社會人所必須的。因此,優秀的幼兒教師必然會深刻地認識到規則對兒童的重要性,并且以合理的規則引領兒童。

(二)確保規則的合理性

什么樣的規則是合理的呢?判斷規則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據,是建立該項規則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從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還是僅僅為了方便成人〔1〕。幾乎所有幼兒教師,都可以隨口對兒童宣布很多規則。但是,如果僅從方便成人的角度出發,就很容易出現苛求秩序、整齊劃一的高控局面。比如,有些教師要求幼兒“要像解放軍一樣坐好,把手背到后面!”殊不知,這很容易導致幼兒單側肌肉緊張。優秀的幼兒教師引領幼兒的規則是“少而精”的。他們通常特別注意建立三大范疇的規則,即有關法律公德、科學作息、安全衛生的規則。比如,不能打人、按時睡午覺以保證充足睡眠、飯前便后要洗手等。除了三個范疇的規則,其他規則基本上是蘊含在游戲中的臨時規則,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鼓勵幼兒參與規則的修訂,讓游戲玩出新的花樣來。因為規則是必要而不多余的,它自然體現出雙重功能———既能夠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又能夠保證幼兒充分探索世界的自由。規則不僅意味著約束,也意味著自由。只要沒有違反規則,幼兒就享有充分的自由,優秀教師不會輕易打斷幼兒。如此,就促成了幼兒靈性和社會性的完美合一,破解了不合理規則教育中靈性與社會性此消彼長的兩難困境。

二、教有智慧

優秀的幼兒教師了解教育對象(Who)、熟知學科知識(What)和懂得如何去教(How),三者缺一不可。這三方面的智慧,將通過一些典型的教育行為體現出來。

(一)了解幼兒的身心特點,善解人意

幼兒身心的基本特點是:1.發育快速,肌肉骨骼柔嫩,抵抗力較弱,具備基本的腦結構,但是尚未完善;2.好奇好問,依賴經驗,想象豐富,注意有限;3.情緒外露,容易激動,心機單純;4.活潑好動,喜歡模仿,愛玩游戲。優秀教師了解這些身心特點,并理性地以此研判教育設想。比如,曾有教師想以拔河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并且越想越興奮,但是隨即她便警醒了———拔河,是哪個地方受力?幼兒肩關節比較柔嫩,容易受傷,因此拔河并不適合。在教育教學中,優秀的教師還會“風過無痕”地關照幼兒的身心特點。比如,一位教師在室內組織的活動完全不用“好不好啊”“要不要啊”“想不想啊”等過渡性提問,而是以動作、音樂自然銜接。這是因為,她關照了幼兒容易激動的特點,有意規避“煽情式”的提問。否則幼兒太激動,室內聲音太大,久之會導致噪聲性耳聾。而一些教師動輒如此提問,待幼兒激動了,嫌吵,又反復要求安靜,這就讓幼兒不知所措。又如,有意注意是指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平均持續時間約3-5分鐘。平時一個活動長達10多分鐘,是因為調動了其無意注意,使得兩種注意交替進行。若幼兒做錯事,要講道理,但這顯然是他們不愛聽的。所以,講道理的黃金時間只有三分鐘。為此,優秀教師會做很多準備,諸如使自己冷靜、弄清事情原委、想好方式、想好內容,不僅使幼兒認錯,更要助其知道如何改進。而不做這些功夫的教師,光是沖著孩子“發火”就去掉了幾分鐘??梢哉f,優秀教師是真正“懂得”幼兒的人,在教育中體現出諸多善解人意的行為。

(二)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確定課程

優秀教師不僅了解幼兒身心的基本特點,而且熟知學科知識。這種熟知與科學家有異同———沒有科學家所知道的那么深,但是基本概念、基本結構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熟知學科知識,所以明了某年齡段幼兒在各領域中應該達成哪些關鍵經驗,目前獲得了哪些經驗,還缺失哪些必備經驗,即準確看到了幼兒在某個領域中的“最近發展區”。若是大部分幼兒處于相似的“最近發展區”,他們便會組織集體教學活動來引領,若只是少部分幼兒存在瓶頸,教師便會考慮區域活動。若是個別幼兒存在瓶頸,教師會個別指導。若是認為某些經驗同伴引領效果更好,教師便會創設不同水平幼兒的合作探究。也正因為熟知學科知識,所以在優秀教師眼里是沒有所謂“教材”的。所有書籍不過是眾多參考資源中的一種,能否成為課程,就看它是否符合幼兒實情。優秀教師以幼兒的實際需要為中心,遴選、改進現有資源,甚至生成、研發適合幼兒的課程。那種忽視幼兒實情,以既定的“教材”逐一上課,將幼兒作為配合教師表演的道具等行為,是優秀教師應該自覺摒棄的。

(三)秉承科學先進的理念,堅持理想

優秀教師不僅在課程確定上體現出“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觀,而且秉承國家學前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的精神和理念,不屈從于權威干預,能夠堅持學前教育的理想。比如,關于美術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已經指出:“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不要把藝術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訓練。”《綱要》頒布之后,幼兒繪畫活動中機械的技能訓練和“范畫”,依然是屢見不鮮的現象。因此,《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更明確指出:“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避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薄坝變豪L畫時,不宜提供范畫,特別不應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眹蚁嚓P政策文件的精神已經非常明確,但是部分教師不以為然,并不思變,也難以接受別人的改變。堅持理想是要頂住壓力和付出努力的。優秀教師尊重權威但是又不屈從于權威。他們也能夠聆聽家長的訴求,但是堅持專業的研判。他們不僅能夠自己看到幼兒特有的學習,而且還將幼兒特有的學習進程“呈現”給不夠專業的人士看到,勸服這些人士,最終促成教育的合力。

三、愛無條件

(一)深刻理解幼兒需要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兒童對積極關注(即溫暖、真誠、接納和同理心)的需要,就像植物生長過程中對水、陽光和養分的需要,是不可或缺的〔2〕。這些需要是如此強烈,以至于兒童為了得到這些需要的滿足而可以犧牲其他事情〔3〕。多數幼兒教師也明白“愛”對幼兒的重要性,平時也關愛幼兒,這一點毋庸置疑。

(二)給予幼兒無條件的愛

優秀教師會以規則引領幼兒。幼兒若犯了錯誤,就會讓幼兒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即便責罰也是就事論事、心平氣和的,而不會以剝奪對幼兒的愛作為要挾。但是,若問廣大教師:對幼兒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還是有條件的?大家的回答可能就不那么確定了?,F實中,類似話語“老師喜歡聽話的小朋友,不喜歡插隊的小朋友”“你要乖哦,你不乖,老師就不喜歡你了”,似乎司空見慣,甚至連家長都可能會說:“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附加條件的愛,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呢?羅杰斯認為,若重要他人以愛作為威脅使兒童服從,那么兒童為了不失去成人的愛,就只好壓抑自己的感受、迎合成人。久而久之,兒童就習慣以他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慢慢就失去了自我,甚至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心理問題便順勢而生。因此,羅杰斯提倡給予兒童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這是預防心理疾患的本源之一。

作者:莫秀鋒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