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創新能力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5:17:00

導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創新能力管理論文

一、轉變教學觀念,營漁創新氛圍教學過程本應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但是,傳統教學方式卻把教學變成教師一方的活動,教師高高在上;“我講你聽,我問你答”,其權威性不可動搖。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接受。“師尊”則“生卑”,多少年來,一批又一批學生,所表現的亦步亦趨,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維的禁錮,正是在教師尊嚴的光環籠罩下,甚至如同繩索束縛下的產物。這雖然不是教師的本意,但這種有距離,有鴻溝的師生關系,嚴重地摧殘了學生處于萌芽狀態的創新潛能。

靈動的心只有在自由的思維空間才能誕生,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著力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其間縱橫千里,任意馳騁。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營造自由的思維空間的前提。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氛圍,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課堂上主人翁意識就強。如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想像表演李白為孟浩然送別這一場面,為了克服學生膽怯心理,我首先主動承擔了李白這一角色,并且鼓勵學生與老師主動配合,在表演過程中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放開手腳表演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繼而我又讓學生對老師的表演進行大膽評議。這種氛圍縮短了師生距離,然后再讓學生表演,學生興趣濃厚,表現積極。

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素質可能千差萬別,作為教師可不能持有任何偏見,必須樹立“每位學生都將成才”的信念。在課堂上,盡可能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和享受成功歡樂的機會,并努力通過他們對問題的分析、認識發現其閃光處,表揚多于批評,批評力求含蓄。課上,當學生將他們的想法和認識當眾告訴同學與老師的時候,內心一定熱切地期待得到老師的肯定答復,以證實自己認識的正確性,在教學中,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和不同的答案表態方法注重策略,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和學習熱情。對于學困生,我總是以“看,某某同學,學習多主動”表示鼓勵;對于性格內向膽子較小的同學,我總是以“別怕!我們在聽你慢慢地說呢”表示安慰;對于不完整的答案,我用“誰能繼續補充”,暗示大家繼續思考,以求得問題的完整性;對于錯誤的答案,我絕不“單刀直人”,而是以“請你坐下再想一想”,轉而啟發其他同學:“誰和他的想法不同?為什么?”來暗示他的錯誤。并努力通過后面同學對問題的看法幫助他了解錯誤的原因。在教學《落棋有聲》一文時,讓學生討論認為誰當選車間主任較合適,有的同學認為大橫穩健,不會犯大錯誤,選他合適;有的同學認為小李有銳氣,做事有魄力,選他更好。一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也活躍,老師這時不強調誰選的對,誰選的錯,只要弄明白書中廠長選誰當車間主任就可以,并肯定選兩個人中任何一個都有各自的優勢,沒有對錯之分,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產生了創新欲望。

二、激發興趣.喚起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新的發動機。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興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一種迫切探求新知識的欲望,他們的創造能力才能得以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電教多媒體進行教學,創造出具體形象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動靜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萌發出求知的欲望,開始對新知識的探求。而探求的開始正是創新意識的喚起之時,創新正從這里起步。如教學《沁園春·雪》時,利用錄像資料把這首詞演繹成動人的畫圖,紅色與白色交相輝映,暖冷相間,色彩富麗,線條繁復、縱橫馳騁,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氣象雄偉、意境恢宏的冰雪世界,再配以激情的朗讀,學生完全沉醉于“江山如此多嬌”的情境當中,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空間和想像空間;又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選用了樂曲《江南春》來創設春天的意境。課堂上,同學們靜靜地傾聽著。音樂悠揚,教室靜謐,而同學們的思緒都似火山口下的巖漿,強烈地沸騰著,一曲剛完,同學們紛紛舉手。有的說:“看到了一條小河,河邊,柳條兒露出了嫩芽,河里,幾只鴨子在爆水。”有的說:“有一片茂盛的小樹林,林中鳥兒在歡唱……”有的說:“似乎聞到了春泥的氣息,看到大片生命力頑強的小草……”一首樂曲引發了學生無窮的遙想,通想中感悟到春天的腳步,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強化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一個關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學生的積極思考往往是以疑問開始。疑,最易引起不斷深人,有疑才能不斷拓寬學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為此,教師要珍視學生的好奇心,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提供爭辯的機會,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講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桔據,但每個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去散步,翹首企盼于勒回家時的情景時,提出:“他們需要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合情合理的聯想:菲利普需要一棟豪華別墅;兩個姐姐需要漂亮的衣服和高貴的首飾;若瑟夫需要的是巧克力、麥當勞,活躍的課堂氣氛撥動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琴弦,有效地推動了課堂教學的進展。又如教學《愚公移山》時,有的同學提出疑問,認為愚公多了一批文官;認為智勇的話并非全無道理……有理有據、各抒己見,面對這樣的發言,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最后達成共識,我們今天還應學習愚公敢于大膽設想不怕困難的精神,但在今天,我們提倡實干,更提倡高效率的巧干,要善于借助別人優越條件、優勢互補。

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以學生的質疑為突破口,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鼓勵學生不囿于陳說,不拘于“標準答案”的權威,鼓勵學生向教師挑戰,向課本挑戰,向權威挑戰。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以此推動學生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勇于質疑、善于質疑、樹立探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