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形象思維論文

時間:2022-05-20 06:22:00

導語:語文教學形象思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形象思維論文

一、語文教學中兩種思維結合的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在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理論影響下,一些人誤認為抽象思維才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人類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客觀真理。因此,中學語文課比較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略形象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注重對文章內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味、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以及對作品情感因素、審美因素的體會。

美國著名腦心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佩里博士經過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腦兩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腦控制抽象思維,右腦控制形象思維。這一現代腦科學的最新研究理論,從根本上糾正了長期以來的左腦優勢理論和只有抽象思維才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的錯誤觀點。它表明:在人的主觀世界中,抽象思維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維同樣也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它們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兩個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們必須得到協調和平衡發展,互相補充,才能使人的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發展和完善。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必將是左右腦協調發展、更加聰明、更富有創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語文教學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也要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兩種思維的有機結合

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體系,但二者之間又存在密切的聯系。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它是兩種思維的產物,既有抽象思維(主題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維(人物、情節、場面等生活畫面的構思),因而就要求教師在教讀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時,必須注意這類文章的特點,注意兩種思維的結合。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才能達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進作品之中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對其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以語言訓練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既訓練抽象思維,又訓練形象思維的目的。

1、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結合

形象思維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都飽含著作者及人物的豐富情感,具有激動人心、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缺少作為主體的投入和參與,那么,即使教師作出多么細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師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結果可就大不一樣了。

例如,講《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文中有一處描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閱讀這段文字,我不是讓學生首先研究分析“排出”這個詞語如何運用得準確生動,而是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在看到別人的“笑”,聽到別人的“話”之后,“排出九文大錢”時是怎樣的心態,揣摩“排出”這一動詞的豐富內涵,并讓學生做出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的動作,來表現孔乙己的心理和神情,讓學生走進孔乙己的內心世界,體驗孔乙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對“排出”這一動詞使用的妙處作理性的分析:如果換成“拿出”、“摸出”,表達效果好不好?為什么?由于有了對“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的豐富內涵的體驗、感受,學生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深化了,認識到“排出”一詞準確寫出了孔乙己拿錢買酒時的得意神情,以及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自慰的心理,如果換成“拿出”、“摸出”,都不足以表現孔乙己的這種神情及心理。

學習《皇帝的新裝》,我組織學生先進行表演,然后再對課文作理性分析;學習《我的叔叔于勒》,為了使學生對菲利普夫婦冷酷自私思想性格的理解不是簡單的、概念化的,我指導學生反復分角色朗讀人物語言,充分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學習《背影》,我先讓學生看課本劇,用直觀的藝術形式,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師生共談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情,然后再對課文進行分析、研究等等。

這些教學活動決不只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是一種伴隨著學生全身心投入、參與的情感體驗的認識活動。在這個情感體驗與理性分析交融的過程中,學生對語言運用的認識更加豐富深刻,知識記憶更加持久。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還有品德、情感、審美、心理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發展。

2、形象感知與歸納概括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不應是簡單的、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生動的。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引發學生想像,頭腦中浮現出以作品語言描述的藝術形象為基本原型的、且帶有自己經驗色彩的新的形象。學生有了深切的形象感受作為基礎,他們對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才是準確鮮明的。

例如,《藥》這篇小說中的康大叔是個封建統治者的爪牙和幫兇的形象,學生對這個反面人物思想性格的歸納概括,是通過挖掘、體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語言之后得出的。康大叔的眼光“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一只手“攤著”,向老栓要錢,一只手“撮著”一個鮮紅的、血淋淋的人血饅頭,同時還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接著“便搶過燈籠”,“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我用表情、聲音、動作對加點詞語加以強調,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讓學生頭腦中伴隨著栩栩如生的形象,歸納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這是一個多么兇狠、貪婪、粗野、蠻橫的人物。

學習《變色龍》,我讓學生看錄像;學習《祝福》,我讓學生看電影。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直觀的影視形象,取代對作品語言的理解分析,而是要使抽象概括的語言與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情感、作品的意境緊密交織在一起,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如果說抽象思維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清晰而簡明,那么,形象思維則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變得豐富而生動,二者相互補充,學生的認識活動才是情味盎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

3、聯想想像與邏輯推理結合

聯想想像是形象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文學作品的集中性、概括性、典型性,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教學中應該挖掘出可供學生進行豐富聯想想像的語言因素,并使學生能夠對人物形象進行合乎邏輯的想像。

例如,《祝福》中的魯四老爺在聽到有人把祥林嫂綁架搶走之后,說了一句“可惡!然而……”,衛老婆子賠罪并說“我一定薦一個好的來折罪”之后,魯四老爺又說了一句“然而……”,這兩個“然而”后面省略的內容是什么?魯四老爺到底想說什么?我讓學生進行聯想想像,說出魯四老爺想說的話,結果是各不相同。那么,哪一種說法才是魯四老爺想說的話呢?我又讓學生依據魯四老爺維護封建禮教而又自私偽善的思想性格特點,依據人物對話的前后語境,進行邏輯推理,選擇出合理想像的說法。第一個“然而”后面的內容是:“祥林嫂私自外逃,禮教不容。如今她婆婆做主讓她回去,無話可說。”這與前文魯四老爺的說話一致,同時又更充分表現了魯四老爺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其忠實維護封建禮教的態度和立場。第二個“然而”后面的內容是:“再薦一個好的,也比不過祥林嫂勤快,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我!”這與衛老婆子的賠罪之言緊密相聯,既表示了魯四老爺對衛老婆子的不滿,同時也深刻地折射出魯四老爺偽善自私的丑惡靈魂。

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我讓學生想像:如果于勒認出了菲利普夫婦,小說的情節該如何發展?他們相見又是怎樣的情形?如果于勒沒有破產,而是發了財回來,菲利普夫婦對他是什么態度?學生想像說出具體情景后,還要指出為什么這樣,要求學生對想像的內容依據人物的思想性格及情節發展作出合理解釋。這樣的想像,既有對原來人物形象的補充創造,又有對小說主題、情節、人物的合理推論,顯示了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

4、整體把握與局部論證結合

在傳統語文教育思想中,“意會”和“涵泳”是學習語文的有效方法。這種語文學習的模式,實質上是通過直覺對言語的意義、情味綜合地進行感受和判別。這種培養學生語感的傳統經驗,至今仍應重視。當然,它還要和語文知識(包括語法、修辭、文章、文學等方面)相結合,使具有感性經驗的直覺思維得到修正和提高。

例如,學習《藥》一文中的景物描寫,“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倆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我讓學生通過朗讀,用直覺思維快速體會這段文字描寫的氣氛和景象,使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景物特點:陰冷、沉寂、肅殺。然后再運用語文知識對局部語言進行推敲分析,以便論證整體把握是否準確。比如,文中把枯草比作銅絲,寫出了草僵硬、冰冷、沒有一絲活力的特點;“周圍死一般靜”,寫出了沉寂、恐怖的氣氛;寫“烏鴉……鐵鑄一般站著”,則又運用比喻,突出了它僵硬、冰冷、沒有一絲活力的特點。通過這樣整體把握與局部論證結合的學習,學生對這段文字的含義和作用的認識就深入、準確了。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夠綜合體現語文課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陶治情操等諸方面的因素,并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處于和諧與自由的狀態,從而達到健全、發展、完善人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只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協調與平衡的發展,才能發揮出人腦的最大潛力,提高人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