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8 09:34:00

導語:獨家原創: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幼兒交往能力培養研究論文

摘要:交往竟是人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從教育者的立場來看,家長希望孩子能與他交往,并希望孩子要較強的交往能力,不愿看到孩子沒有伴兒,也不愿意孩子孤獨,教師更希望每個幼兒都能夠與伙伴友好相處,互相關系,互相幫助,團結合作。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培養,使幼兒成為順應時展的人。豐富幼兒交往的內容,幼兒的特點是從眾心理很強,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針對幼兒生活中的需求及社會的熱門話題,與幼兒一起討論問題,豐富其交往的內容。

關鍵字:幼兒;社會;教育

當今社會幼兒,獨剩子女占絕大部分。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確實有許多有得教育的條件,但我們不難看到,由于大人們的寵溺,寵愛孩子所帶來的負面疚,這些獨生子女性成了“唯我獨尊”、“唯我獨享”,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在與他人交往中,往往產生“人人為我”的心理要求,這種傾向和要求社會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則形成沖突,他們在以后的社交中將受到挫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交往能力培養從小抓起,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幼兒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因此,我們應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幼兒成為順應時展的人。

從這里可以使我們孩子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不利于社會發展對新型交際人才的要求,交往能力低下的孩子,是很難在今后的社交場合縱橫捭闔的。作為對教育起著重要影響的三個方面:家庭、社會、學校應從小就注意對幼兒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當幼兒從家庭走向幼兒園便開始過上了集體生活。這便具備了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的條件。幼兒交往能力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兒童以后,能否使用復雜社會環境的重要手段,幼兒交往能力需要家長,從小耐心地給予引導。那怎么樣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呢?

一、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

交往態度直接影響兒童交往能力的發展,要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溫暖家庭,父母孩子經常一塊游戲,娛樂,在這種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從小就會有一種喜歡與人交往的態度,而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和苦惱,也會因有這樣的家庭溫暖而很快愈合。另外,很重要的是從小為孩子創設交往機會,多請小朋友到家里作客,帶孩子探親訪友,擴大接觸面,讓孩子有機會和各色人等交往,并體驗交往的樂趣。孩子年齡大點,可鼓勵他與陌生客人說話,敢于獨自去新地方辦事,并給予贊許和欣賞。

二、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語言溝通。兒童3-6歲及8-9歲是語言發展重要時期,家長要多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讓孩子多聽故事,還要多講故事,多編故事,有意訓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另外,要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大社會,為孩子語言表達提供豐富的內容,一個孤陋寡聞的人,多是一個語言貧乏的人,反之亦然。

三、引導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和交往規則。

在交往中,懂得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父母應從以卜凡個方面從小培養。如教育孩子多考慮小伙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游戲時要遵守規劃,輸了不要賴,想和別人一塊玩時,要有禮貌地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嗎?咱倆交換玩具行嗎?

四、教育孩子以誠待人,寬以待人。

與人交友必須真心實意,否則不能長期維持友誼。對朋友缺點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懂得“金元赤足,人無完人”,關鍵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友好相處。教育孩子懂得積極傾聽,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別人講話或提建議時,要集中精神聽,理解別人的意思,不隨便插嘴打斷別人。遇事應由大家一起來商量解決。教育孩子積極發表自己意見,對于不善發表意見的孩子,家長可以先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害羞,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見,然后有針對性地”訓練孩子,先在家中親人面前多談,然后在幾個好朋友面前發表意見,最后能在大庭廣眾面前大方說出自己想法。讓孩子理解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許多事需要大家一起干才能成功,才會更有意義。例如,各人霸占一小堆積木砌不出什么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讓積木充分利用,就能共同砌出各種好看新奇的造型。一個足球隊,如果每個隊員各顧各,決不會贏得冠軍,必須相互合作配合,才能既發揮每一個人的特長,又能產生“百川匯成海”般的澎湃力量。

讓孩子學會悅納別人,所謂悅納另別人。是指自已從內心深外真正愿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講,合作是雙方長處的珠聯壁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制,只有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

五、環境是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基礎。

幼兒生活的范圍小,對于許多東西都缺乏了解。再加上現在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被寵愛、嬌慣,從而出現了任性自私、不關心他人、事事占先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居住環境趨向封閉型等因素的限制,使幼兒的社會交往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我們應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幫助他們克服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利于社會交往的特點,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對于幼兒今后步入社會、掌握社會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給他們創設溫馨、和諧的活動環境。提供他們與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使孩子們在交往中學會“同情、分享、幫助,也可以不斷消除和改進一些不良的行為。

六、利用游戲,使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獲得合作的經驗。

1.角色游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游戲,他們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中會設身處地的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體驗角色的情感需要。讓幼兒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會行為規范,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并且能學習不同角色之間的相處,交往方式。如:售貨員和顧客、醫生和病人、老人與小孩等等。增添了孩子們交往的興趣,讓他們不斷學習著社會經驗,使同情心、責任感得到發展,逐步養成互相幫助的優良品質。

2.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集體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通過游戲讓孩子們知道在集體中每人都有自己長處和短處,只有互相幫助才能做好事情。比如: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互相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在游戲中,特別是在建構游戲中、角色游戲中,幼兒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體育活動中的小組競賽,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疊被子、還有大帶小的交往活動,都能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學習與實踐的機會。

七、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幼兒樹立幫助他人的意識。

比如:每次在午睡前、起床時,總會聽到很多小朋友在喊“老師幫我脫一下,幫我穿一下”等等,在這個時候老師總是很忙碌,且顧得上這個就顧不上那個。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先得讓幼兒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向別人求助,有互相幫助的意識。于是我引導幼兒請旁邊的小朋友幫忙,先幫你再幫我,讓他們自己去找小朋友來解決。這樣做的效果還真不錯,小朋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怎么去向對方求助,怎么與人交往。從中他們也知道了,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先得學會幫助別人,樂于助人的人才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八、讓幼兒享受與人分享,并使幼兒享受分享的樂趣。

現在的孩子集眾多寵愛于一身,多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會關心別人,更不會與人分享。而我們常常只是讓他們模仿分享的行為,而沒有實實在在地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產生對分享行為的情感傾向,從而自覺產生分享行為。分享是指與別人共同擁有和分享。因此我們采用了多種方法來嘗試。比如:情境表演、講故事、帶食物與人分享等。通過故事、情境表演,引發幼兒產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各種角色,從而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緒。再玩玩具等活動中,教給他們玩玩具的方法、及規則、讓分享者向分享行為發出者道謝。使幼兒真正感受到與大家分享的快樂,使他們明白“只有與人分享,才會有更多的朋友。”

當然,分享的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還需要我們多為他們創設機會,和他們一起制定分享的方式和規則,更重要的是還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這樣才能真正讓幼兒學會分享、關心他人。

九、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總會碰上一些事物、遇到困難,如果他們不會解決問題,就會給進一步交往帶來困難。因此我們老師應該在平時注意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用故事的形式讓幼兒學會故事中的解決方法,或者讓他們遇事自己試著去解決,這樣才能鍛煉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師還可以利用幼兒之間發生沖突或爭執行為時,引導幼兒來討論、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并鼓勵他們具有一定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交往過程中得心應手。慢慢的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期的社會交往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共同來努力完成。今后還將結合實際,對這一大家關注的問題作出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劉長城.談家庭教育中的幾個誤區.青少年研究.2000(4)

[3]琚貽桐.讓幼兒在感受、體驗中發展社會性.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劉占蘭.安全的心理氛圍.幼兒科學教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