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論幼兒園多元智能課程教學
時間:2022-09-17 08:50:00
導語:獨家原創:論幼兒園多元智能課程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所謂“多元智能”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加德納教授提出的:“人在解決問題和制造產品時的能力,包括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倍嘣悄芾碚摳嬖V我們,每一個人的智能構造是獨特的,每一個兒童的學習途徑和能力發展也是不同的,幾乎都以多種智能組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而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兒童的多種智能,并幫助兒童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業余愛好。
關鍵詞:幼兒;多元智能;教案反思
多元智能告訴幼兒教育者不要著重于課程,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育和班級制度強制執行。要從發掘幼兒各個方面智能入手,引導幼兒健康、積極向上發展,提倡幼兒的主體性。筆者通過幼兒小班活動“真好吃”來敘寫幼兒多元智能活動反思對多元智能課程來體現幼兒“主體性”作用。
一、小班“真好吃”活動反思
(一)教學目標與流程
本次教育活動,筆者設計的是《真好吃》。目的是通過活動使幼兒對各種食物(水果)的營養加深認識,拒絕挑食習性。在制定教育活動目標時,筆者結合班級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原有的生活經驗,參考《多元智能創意課程》教師資源手冊,充分尊重幼兒的表達方式和結果,讓幼兒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提高幼兒興趣。
(二)教學技術
筆者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一份神秘禮物(食物營養譜)入手,引起幼兒好奇心,激發幼兒興趣。在活動中,我用“好吃嘴”的身份向幼兒提出提問和要求,請幼兒說說他們對食物(水果)營養的認識有哪些、什么食物(水果)最有營養、什么食物(水果)有什么營養等。對于發言積極、表現較好的幼兒,筆者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贊賞,并會拿出食物(水果)做為獎勵,鼓勵幼兒繼續努力。當秩序稍亂時,筆者以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得到提高。
(三)情境布置
為配合此教學活動,筆者在教室內張貼了許多食物(水果)圖案,并專門設置一個“營養師”專欄,上面介紹常見食物(水果)營養特征及含量,以方便幼兒加深認識。
(四)教學管理
幼兒的年齡特性決定他們對“吃”有濃厚的興趣,在邊說邊吃的過程中,幼兒的思維的到充分發展,所以在活動中紀律十分良好。偶爾在述說營養時會爭食物(如荔枝),而筆者用誰懂的營養知識多,把大個的荔枝給優勝者做為獎勵,把略小的荔枝給另一位小朋友做為勇于發言的安慰獎。教學管理中效果明顯,活動進展也十分順利。
(五)教具應用
活動時筆者為幼兒準備大量的蔬菜、水果及不常見的水果模型(如榴蓮、山竹)另外還有歸國的家長帶來人參果、楊桃等馬來西亞的特產水果,讓活動真實豐富,開闊了幼兒見識。
(六)幼兒反映
時令水果、蔬菜原本幼兒就十分愛吃,在加上本活動時第一次在教學中展現,幼兒積極性充分發揮,大部分幼兒都能說出常見水果的營養分配。最終實現了本次活動目的,即幼兒對各種食物(水果)的營養價值得到充分認識。
(七)師生互動
體現了教師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方式,當幼兒的語言表達遇到困難時,對幼兒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學習與人分享,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八)家長反映
本次活動以后,筆者與家長進行了簡短的交流,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在活動前,家長帶幼兒去超市看各樣食物,又將幼兒挑選的食物送到班上,并幫住筆者共同收集食物的營養譜等,協助筆者共同幫助幼兒加強對食物(水果)營養認識的能力,并研究厭食對幼兒健康的傷害?;顒雍螅议L普遍反映幼兒在家對食物(水果)的認識,并有多數孩子的厭食習慣也逐漸消失。本次活動家長表示一定配合筆者,共同教育孩子,同時也對筆者教育方法表示認同。
(九)教學態度與精神
在每一節的課前筆者都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制作教具,并向老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經驗,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筆者一直都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活動環節,面向每一個幼兒,并爭取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得到最大的發展,活動后,筆者及時的進行反思,尋找成功和不成功之處,認真總結,以便下次能夠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活動。
二、結論
幼兒的潛力是無可計數的,教師的責任是重大的,它需要教師的引導,而多元智能課題本身又是一個綜合體,它不僅讓家長參與到活動,活動本身又是一個延伸,為幼兒提供了創造空間,從各個方面開啟其興趣,而興趣是幼兒最大的老師,作為教師就要開啟幼兒的興趣之鎖,以幼兒的積極性為切入口,從反思中總結經驗,抓住幼兒的特點,做好活動前的研究,撰寫工作,提高在活動中的應變能力,從而抓住幼兒的興趣,進行有目的的指導。幼兒動手動腦,在玩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各項技能,培養自主意識,幼兒受益,教師的各項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國---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實踐研究叢書-首都師范大學-2004(05)
- 上一篇:我國機械工業吸收能力論文
- 下一篇:我國QDII發展的制約因素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