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成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21 03:22:00
導語:獨生子女成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生子女”,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
“獨生子女現象”,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獨生子女教育”,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979年,中國政府出臺了獨生子女政策,迄今已經25個度春秋,也就是說已經產生了整整一代“獨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獨生子女群體也正在逐步產生。2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細胞從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變為以獨生子女為中心的421結構的典型小家庭模式。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對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價值結構、社會運行機制、文化、消費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必將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延續,對未來中國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因此,對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研究和教育研究便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并對改進獨生子女教育帶來啟迪。
一、獨生子女的成長歷程
1、獨身子女成長的時代背景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和特定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在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中國社會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和深刻的變化。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繁榮、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使這一代人一出生就擁有比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優越得多的生存環境,這一切都給獨生子女的成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當他們出生的時候,正是中國經歷了十年浩劫,經濟和社會正在走向復蘇的年代,他們的父輩剛從物資的極度匱乏和文化的極度荒漠中走出,從而造就了他們終生的痛苦與遺憾。因此,當他們一出生,一種補償心理就無形中釋放在他們的身上,這種補償無論是物質還是知識都是慷慨和迫切,這就注定了他們在成為“小皇帝”、“小太陽”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父輩未了的心愿和未實現的夢想。
當他們讀書求學的時候,中國經歷了思想的混亂——在傳統文化被破壞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基礎上的價值和道德的重建;經濟起飛——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空前豐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他們在享受優越的物質條件時又被要求為國家、家庭、個人學習拼搏;他們在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的時候又要承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他們在接受傳統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又要面對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第一代獨身子女陸續長大成人。
2、獨生子女成長的家庭背景
1979年第一批獨生子女出生后,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也逐漸開始從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轉變,家庭事務的主導也從“金字塔”形的層級結構逐步向“星系”結構轉變,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父母、祖父母繞其運行的“星系”。于是,“小太陽”、“小皇帝”也就應運而生了。
因為是“獨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長們出于“獨苗難栽”的心理,“萬千寵愛于一身”,過度嬌寵、無限滿足也就不由自主地發生,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也被當成順理成章。“要天上星星,給你摘;要水中月亮,給你撈”,這樣的故事也就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周圍。
同樣因為是“獨苗”,是家庭的未來,凝聚了兩代人三個家庭的希望,家長除了提供孩子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外,更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學習各種技能。許多孩子的童年生活常常被深謀遠慮的父母安排得滿滿的。他們的成長一直就籠罩在一種競爭和互相攀比的環境之中。父母們在感慨自己青春流逝的同時,便把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加倍地給予了自己的孩子。
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許多是從“”動亂中走出的青年男女,在他們失去受教育機會的同時,也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如何教育好自己子女的所應有的知識和能力,而社會對于家庭教育的指導,又幾乎是一片空白。于是在許多家庭,就有了對獨生子女物質上的無限滿足和有效教育的嚴重缺乏,就有了南轅北轍的教育效果,也有了遷就和放縱的教育行為。
另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階層的形成、分化和發展給幾千年的平靜、穩定的中國家庭帶來了沖擊和裂變,單親家庭(以及準單親家庭)、破損家庭、過度愛的家庭、失落了愛的家庭、富有家庭、貧困家庭、知識家庭、工農家庭、失業者家庭、社會主流家庭、社會底層家庭等等不斷出現和分化,使中國的家庭結構、家庭形式、家庭生活、家庭環境更趨多樣。然而,不幸的是,獨生子女群落卻正是在這種分化和裂變的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使他們在面對獨特的家庭結構的時候,還有可能要面對獨特的家庭形式和家庭生活。
3、獨生子女成長的社會背景
現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開放的社會、包容的社會,中國社會正在融入國際社會,中國經濟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循環。各種學說、理論、觀點,各種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各種文化、風俗、習慣,在中國大地異彩紛陳、此起彼伏。中國社會較之20多年以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社會生活也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改變。
這一代獨生子女是在看著日本卡通、美國動畫,喝著可樂、啃著漢堡包,欣賞美國大片、聽著搖滾音樂,打著網絡游戲、用著QQ聊天中長大的。他們面對的是比父輩更加寬廣的世界,吸取著比父輩更加豐富的營養,學習著比父輩更加廣泛的知識,享受著比父輩更加優越的條件。但是,他們在享受空前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承受著現代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他們的壓力和各種消極影響。
現代社會是激烈競爭的社會,父輩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或多或少都會傳遞給獨生子女,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影響。他們會因為父母時間緊張而缺乏和父母的溝通,會因為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精神上的關愛,會因為父母生存壓力的轉移而和父母產生隔閡,甚至會因為父母的下崗或失業而產生或好或壞的結局。
現代社會又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社會的陰暗、丑惡也不時沉渣泛起,異端邪說、法輪邪教,誘惑、愛滋橫行,、賭風日甚等等都威脅和惡化著他們的成長環境,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時有發生的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也可能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投下陰影,尤其是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社會分配的不公的現象,對他們的是非評判、價值取向等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面對著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這樣一個巨大變化的社會、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第一代獨生子女正逐漸長大成人。
二、獨生子女的基本特征
一般說來,這一代獨生子女有著優良的素質,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絡、成長平順;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于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
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于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缺乏責任心、好高騖遠、沒有目標;缺乏愛心、偏激自私;嬌氣任性、以我獨尊;心高氣盛、目中無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缺乏合作精神等等都在這一代人身上不同程度的表現出來。
目前,第一批獨生子女正在陸續長大成人,走向社會,邁入職場。他們在工作中的表現,無疑是對他們成長過程的反映,也是對我們獨生子女教育的一個總結。
“頻繁跳槽”:這不僅表現出獨生子女的責任感缺乏,還表現出他們對社會需求了解不夠、對自我估計過高和對工作想象過于單純等,總覺得工作不能符合自己的期望,這種態度就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的強化表現。
“不好協作”:獨生子女的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在工作中就表現出不尊重工作伙伴和協作對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從而給工作造成損失。
“不守紀律”: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在工作中就出現了不愿意接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沒有組織和集體的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評等現象。
“動手能力差”: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因此,在工作中表現出了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不足和欠缺。
三、獨生子女的教育方略
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因而,獨生子女群體也將會長期存在并逐步成為我們社會的主體,他們將支撐起中國現代化建設,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以,在研究他們的成長過程、基本特征、社會表現的基礎上,發現在獨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改進和完善我們對獨生子女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在其《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里,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應該注重和加強對其的人格教育、苦難教育、愛心教育、協作教育、能力教育和親情教育。
1、人格教育
人們開始思考教育的核心到底是傳授知識,還是教孩子學會做人。許多專家、學者和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是首要的任務。“光有品性,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性,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人格教育著眼于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僅把知識的獲得、智力的發展、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人格培養的組成部分,而且把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動機等都看成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人格教育就要注重自主、自尊、言行一致的教育,反對謊言、貪婪、假心假意、夜郎自大。教育孩子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人誠信,以誠相待;對己嚴縝,謙虛謹慎;善于不斷反省自己,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對各種人生的打擊和挫折能坦然面對,等等。從而形成全社會的“人格互補優勢”。塑造完善人格,固然操之在我,但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教化,別人的幫助引導,榜樣的示范作用等方面也是極其重要的有時甚至起決定作用。
2、苦難教育
每個民族都在培養自己的后代,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強者,能自立于人世間,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對獨生子女應當少一點憐憫和照顧,多給他們一些磨練的機會。培養堅強的意志,是未來事業成功所依賴的重要資源。培養鍛煉意志,最好的老師就是各種艱難困苦。吃苦是一種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講,吃苦對我們來說是第一位的資本,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難和挑戰的。從小讓孩子吃一點苦,就是為了使孩子將來經得起各種艱苦環境的磨煉。因此,我們在提倡孩子學習的同時,還要提倡孩子吃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苦難教育,并不僅僅是在口頭上教育孩子要“艱苦樸素”、“吃苦耐勞”,也不僅僅是給孩子“憶苦思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吃一點苦,只有吃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尤其是生活條件越好,越要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創造社會財富并非易事,這對教育好獨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3、愛心教育
充滿愛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善于關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會關心他人。但對獨生子女的愛要注意掌握好“度”,“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對獨生子女付出的愛絕不僅僅是“奉獻”,而是為了對他人、對社會的加倍回報。對孩子播種愛,是為了讓孩子去感受愛、認識愛、傳遞愛,是為了讓世界充滿愛。如果只是一味地給予愛,而從未教孩子們去體會、珍惜愛,孩子們自然就不知道去愛他人,去理解、寬容他人、善待他人。仔細分析部分孩子缺乏愛心的緣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對自己孩子太多愛心,把孩子應具備的起碼愛心吞噬了。這種“過猶不及”之愛,只會助長孩子對“愛”的麻木,成為產生“自私”的溫床,因此,我們應注重強化獨生子女的“愛心教育”。
4、協作教育
職場不相信眼淚,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會被強制磨合。家庭可能會包容驕橫的孩子,社會卻不會容忍成年“皇帝”橫行。社會有其公認的行為規則和規范,隨著獨生子女逐漸長大,其社會化的程度加大,社會要改造獨生子女們。因此,為了讓獨生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應該為他們創造群體環境,為他們“人工合成”伙伴關系,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以“兒童教育兒童”,即互教。這是對獨生子女進行教育的根本原則。兒童是從模仿開始他的學習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兒童伙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兒童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鍛煉,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協作能力,這種能力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5、能力教育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報告書中提出:應當培養人的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我們的教育不能簡單地把知識等同于能力,讓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識更重要。不要以為孩子是在說教中長大的,孩子是在生活體驗中長大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子女依賴自己,而是要使子女能夠獨立,過量的保護只會扼殺子女們的獨立要求,給予孩子太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只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和判斷力。相反地如果孩子們遇到某些問題時,給孩子們一些機會去思考、行動,自己去學習如何處理問題,便能養成他們的獨立性和判斷力。只有具備當機立斷、不怕挫折的性格才會有韌性,所以要注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辦代替。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于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
6、親情教育
家庭教育,特別是親子關系的改善是獨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方面。親情是人世間最真切最樸實最珍貴的感情,親情是一道寬厚的河道,承納生命,承納世界。親情是每一個人的精神支撐,是子女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在醫治青少年的心靈創傷上,具有無與倫比的療效。用親情的紐帶去拓展子女教育,讓孩子在親情中去學會感動,學會捕捉感動,學會感恩,學會真誠,學會責任。一個人如果對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又怎么能對他人、對社會感恩呢?又怎么能產生責任意識呢?
未來社會,“獨生子女”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并將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對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一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工作,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工作。
- 上一篇:幼兒心理健康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