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式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時間:2022-04-28 09:17:17

導語:強化式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強化式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摘要:“強化”是教師在課堂與教學管理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盡管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頻繁地使用各種各樣的“強化”方式,但是在使用的“效果”方面卻存在不少問題,以至于幼兒的某種行為因不適宜的“強化”而受到負面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有必要準確地了解有哪些具體的“強化”方式、怎樣適時適宜地進行“強化”“強化”幼兒的什么行為等,以便更好地培養和保持幼兒的某種良好行為。結合實際運用經驗,提出了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強化”式教學與管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強化”式;教學與管理;幼兒教育;課堂獎勵策略

“強化”是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不可缺少的關鍵。“強化”是否有效,就要看幼兒的行為過程是否呈現出我們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并且能將這種效果一直保持下去。或者是否消除了幼兒某種不良的思想或行為,建立了良好的思想或行為。

一、“強化”的概念提出與表現

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表現出良好的行為,如,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能與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尊敬老師和長輩等。在日常生活中,表揚、獎勵等是教師最常用的方法。而這些有助于幼兒表現出良好行為的方法、措施在心理學上稱為“強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最早提出“強化”這一概念。他認為,先由動物或個體做出某種操作反應,然后使其獲得一個良好的結果,從而使動物或個體的操作反應概率增加的過程就稱之為“強化”。實際上,我們在幼兒教育中常常無意識地在運用著這種方法使幼兒表現出更多良好的行為。斯金納認為人類大部分行為的習得與“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或改造兒童的行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不自覺地進行著各種“強化”活動,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1.口頭表揚與實物性“強化”教師在課堂中或日常生活中用語言表揚、鼓勵、呵斥、懲罰、不理睬等語言來表示對幼兒行為的認可或否定。這種“強化”方式即簡便又有效果,可以說是教師最常使用的“強化”方式之一。教師給予幼兒食物、文具等物質獎勵。例如:幼兒在本次六一兒童節舞蹈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教師就獎勵學生牛奶、蛋糕、故事書和彩色鉛筆。2.象征性獎勵與賦予特權用五角星、笑臉等象征性的物品來鼓勵幼兒的良好行為。當這些標志積累到一定得數量后,還可以換取相應的實物獎品、玩具等。讓表現好的或有進步的幼兒當值日組長、小班長;或者讓幼兒當教師的小助手等。例如:在工作期間我發現教師特別喜歡運用這種“強化”方式。在吃午飯的時候,教師就讓坐得好的幼兒當小助手,幫老師分發飯菜,或者讓表現好的幼兒當今天的小班長。3.活動性“強化”與動作“強化”當幼兒按一定的要求完成某種任務,就允許他自由活動,看書,看動畫片或參加文藝演出、比賽等。例如:在吃午飯時,看哪些幼兒吃得快,表現好,就獎勵他們看動畫片或者玩玩具。教師用按手印,點頭、擁抱、親吻,微笑、注意、接近等體態語言來表示對幼兒行為的認可或否定。例如:在教學活動中,對表現好的幼兒教師用大拇指在幼兒額頭上象征性地按一個章或給予一個擁抱表示獎勵。

二、教師在“強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制定適當的“強化”目標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目標。并將這些目標具體化。當幼兒完成某個具體目標后,教師要及時地給予某種“強化”,這樣不僅有利于各個目標的實現,也能不斷地增加幼兒的自信心。只有目標明確具體時,教師才能衡量和采取適當的“強化”措施。另外,在“強化”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營造有利于幼兒出現此行為的環境,使幼兒的行為一步步地達到預期的目標。2.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每個幼兒的性格、喜好都不同,所以在運用“強化”時也要選擇不同的“強化”方式。例如:有的幼兒喜歡用親吻的方式表揚,有的幼兒則喜歡獲得自己喜歡的玩具或食物表揚等。另外,在選擇“強化”方式時,除了應考慮幼兒的性格差異之外,也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例如: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我發現,托小班年齡的幼兒更喜歡好吃的食物作為獎勵;而中大班幼兒則更喜歡獲得自由選擇權的獎勵。3.注重“強化”的有效性我們在選擇“強化”方式時,也要注重“強化”的有效性。如果幼兒還沒有完成或達到預期的目標,就不能隨便給予“強化”獎勵。這樣的“強化”行為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幼兒會覺得我即使沒有完成目標也能獲得獎勵,這樣的“獎勵”就失去了意義,也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的塑造。例如,老師說今天午睡睡著的小朋友放學時獎勵一顆糖,結果放學時每位幼兒都得到了一顆糖。4.注重“強化”的及時性有時候,幼兒做某一件事情,就是想引起成人的注意,如果這時候成人能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應,例如表揚或者批評,就會起到“強化”的作用。當幼兒完成某一任務或表現出某一良好行為時,教師應及時采取某種適當的“強化”方式對其行為進行“強化”。“強化”越及時,收到的效果會越好。即使只是給予一個簡單的微笑,有時候都是一種很好的“強化”。反之,如果教師對于幼兒的某種良好行為不予理睬,那么久而久之,這種良好行為可能就會消失。所以平時教師要多注意觀察每個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并及時地給予肯定。5.注重“強化”的公平性不論在幼兒還是成人眼中,“公平”是非常重要的,公平性會影響幼兒某種行為的出現頻率。例如:教師說今天第一個吃完午餐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餐后活動,結果午餐結束后,所有幼兒都可以自由選擇活動,那么第一個吃完的幼兒以后就可能不會爭取第一名了。6.逐漸提高“強化”的標準教師應明確,不是幼兒每次出現某種良好行為時就給予獎勵“強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應提高“強化”的標準,例如某位幼兒不喜歡吃青椒,如果今天他吃了一塊就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但是時間久了就應該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他能把碗里的青椒都吃完才給予表揚。另外,“強化”也可以從獎勵具體的東西慢慢轉變成語言“強化”。7.注重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要讓幼兒知道必須先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然后才能去玩或做其他的事情。例如,如果幼兒不喜歡畫畫,而喜歡玩橡皮泥,就可以讓幼兒先完成繪畫任務然后再讓幼兒去玩橡皮泥等。民間總是流傳著一句古話:“三歲看老”,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幼兒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的習慣會伴隨并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同樣,壞習慣一旦養成,也很難再改變。所以,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能在幼兒時期就得到及時的“強化”,那么,將會有助于他今后各方面的發展。

作者:歷素芬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閑林中心幼兒園和睦分園

參考文獻:

[1]黃英.論教學強化[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2]侯軍.正確運用獎勵[J].安徽教育,1999(5):12.

[3]原雪.桑代克與斯金納的強化理論[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S1).

[4]鐘力平.鐘力平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應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