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系列化在幼兒教育的作用
時間:2022-10-16 10:13:15
導語:繪本系列化在幼兒教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繪本作為幼兒能看懂的書,在集體活動及各類區域的材料投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幼兒閱讀的主體對象。但面對參差龐雜的繪本世界,該如何選擇?教育教學活動的繪本利用有何思路可尋?對此,我們提出繪本利用“系列化”主張。將繪本“系列化”可以促使幼兒更全面地掌握相關知識,也可以使教師更好地達成教育目標。本文將結合先行實施的“冬眠的動物”和“神奇的色彩女王”兩個教學實踐,對繪本“系列化”策略的基本問題進行分析。
一、繪本“系列化”的必要性——面對碎片化認知
隨著日常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習慣利用時間間隙學習。然而,“碎片化”本身是一種成人的、認知補充的學習策略,與兒童的認知啟蒙存在本質差異。一方面,我們要防止幼兒教育中的小學化、知識化傾向,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不關注幼兒教育對兒童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的影響與塑造。時展對未來人才提出了創新的內在要求,固化的、被動、缺乏聯系的知識接受式的學習已經與時代要求相去甚遠。我們需要在認知啟蒙階段給兒童樹立、培養起聯系的、發散的、多維整合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在設計“冬眠的動物”這一系列活動時,就是以“冬眠動物”作為關聯主題,將部分與“冬眠動物”相關的繪本編排組合到一起,既帶有科普的意義,又將之融匯到“語言、藝術、科學、社會、健康”五大領域的集體活動中,形成彼此聯系又各具重心的系列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繪本相應投放到系列活動所設計的“閱讀區、科學角、美工區、益智區、表演區、自然角”等六個區域中,配之以“主題墻,科普展”等。如此,不同的繪本、不同的領域在相同的主題關聯下形成互動共生的認知情境,為幼兒提供了感知學習的場域。主題活動持續約兩個星期,基本達成預期目標——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冬眠的含義,認識部分需要冬眠的動物,產生了解身邊事物的興趣。
二、“系列化”組合策略——橫聯合與縱聚合
我們談“系列化”,“系列”是終點表現的形態,“化”是一個從起點開始的有目的、有方法的設計。如果說“系列”本身的意義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挖掘,但其基礎在“化”設計起點與“化”的組合思路。組合形式有橫聯合與縱聚合。橫聯合就是將圍繞同一主題,相同層級、不同面向的繪本編排在一起形成一個彼此關聯的認知場;縱聚合則是在某一主題之下,將具有認知遞進關系的不同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聚合在一個“系列”之中與推動兒童在感知學習過程中追問與深入探究的興趣。“冬眠的動物”系列第一周就是橫聯合的組合方式。在選擇繪本時,我們首先確定的是科學繪本《冬眠的動物》。通過該繪本,幼兒大致能夠體會到“冬眠”的含義,并對動物的冬眠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蚯蚓”作為“冬眠”的特殊存在生動有趣,因此產生了以《蚯蚓的日記》作為藍本的語言活動。幼兒對蚯蚓的生活習性有了深入了解,顛覆了以往對于這種動物的直觀感知。幼兒感覺新奇不已的同時,產生了期盼了解其他動物的愿望。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并非單一的知識性課程,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引用多樣性學習方式,讓幼兒能學在其中又樂在其中。我們創設以這些動物為藍本的系列輔助課程——音樂:青蛙唱歌,美術:小刺猬的麻煩,健康:小動物的特殊本領,以增添幼兒對于主題活動的興趣,并加深對于冬眠動物的認識。關于動植物主題的活動,自然角是首先需要考慮投放材料的區域。在這個主題中,因為“冬眠”而導致的局限性使得無法投放過多的實物,因此除“小烏龜,蚯蚓”外,其他的動物則用圖片的形式代替,這也為后面完整的“科普展”打下了基礎。表演區作為幼兒自主性游戲區,我們為其提供的是根據科學活動“冬眠的動物”改編的劇本《冬眠的動物》及相關動物的頭飾。益智區提供的是動物拼圖,美工區則提供超輕黏土,這兩個區域的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考驗幼兒對動物形體特征的了解程度。在第一周的課程活動基礎上,第二周的活動設計就具有了縱聚合的特征。我們選擇了繪本《準備冬眠的那一晚》作為社會領域的活動,通過該活動讓幼兒了解動物冬眠所需要的條件,引發幼兒的思考,引出談話活動“動物冬眠的方式”。數學是具有明確領域目標要求的活動。根據中班數學領域的目標要求,結合主題,我們選擇了繪本《三只熊》作為藍本,設計中班領域的數學活動“一一對應”,同時在科學角中投放“一一對應”的材料,加強幼兒對于該數學知識的掌握。這些活動都是對第一周活動的深入與追問。
三、繪本的利用策略——多本關聯與單本開掘
繪本作為課外讀物,讀者的選擇可以隨意。但當我們試圖將其引入教育活動中時,就必須考慮到繪本內容與教育活動內容的契合度與適用度問題。而“系列化”意圖在這個問題上就更加關鍵,這就是一個繪本利用策略的問題。依照“主題”篩選可供利用的繪本考驗設計者閱讀面與理解力,并堅持有節制、有特點、有個性的原則。利用多個繪本組合成“系列”之外,我們也可以對單個繪本進行深度開掘,以形成有遞進、有層次的“系列”課程。《神奇的色彩女王》本身是一本關于色彩的繪本,這本繪本通過色彩女王的心情變化引出不同的顏色,來體現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感覺。幼兒通過小班的學習對“紅、黃、藍”三色已經非常熟悉。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中班美術領域所提出的要求,中班時對于顏色的認識需在直覺感知上更進一步。經過篩選,我們找到《神奇的色彩女王》這樣一本繪本,形成了顏色系列的第一個課程——“神奇的色彩女王”。在隨后的實踐教學中,我們發現幼兒不僅興趣高,且預設的活動目標完成度也高。同時對于繪本中的“色彩女王”這樣一個形象,幼兒對其也充滿了好奇,他們有很多關于她的問題,如:她的城堡在哪里?她城堡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她怎么總是穿這件衣服?她還有其他顏色大臣嗎?……幼兒的這些回應說明了活動的成功,同時也反映了一次的活動無法滿足幼兒的需求,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課程學習來滿足。基于此,顏色系列的第二個活動就應運而生——“奇妙的顏色”。該活動在原有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解答幼兒疑問的同時,提出了更高的美術領域要求,要求幼兒利用繪本中的三原色——紅、黃、藍,進行兩兩混色,得出三間色——橙、紫、綠,與此同時,在原有繪本的基礎上再進行創編,將新得到的顏色,新發現的問題加進去,使得繪本變得更加豐富。在該課程的實踐中,有幼兒發現不同量的顏色混合后產生的新顏色并非一樣的,有些甚至有比較明顯的區別。這也就是顏色調和過程中的一個常見問題,顏色比例的不同導致的顏色深淺差異。于是,該系列的第三個課程產生了——“奇妙的顏色2”。這個新生成的課程要解決的知識目標就是“通過實驗操作加深對顏色變化的認知,知道同一類的顏色有深淺。”有了前兩次的活動作為鋪墊,幼兒對于該系列的活動顯得情緒高漲,為了讓他們有更好的直觀感受,“色彩女王”作為一個主線人物是一直存在且貫穿在整個系列活動中的。因此,當幼兒看到“色彩女王”時就知道接下來會是怎樣的課程,他們對于帶有實踐操作的課程充滿期待。由此可見,這樣一種系列的方式,不僅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完成教學目標,更可以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取更多,同時也能保持他們更高的學習興趣,更加符合幼兒多樣化學習的需求。
四、“系列”與拓展的本質化
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我們所說的“系列化”,不是“系統化”。系統化涉及知識結構與知識體系,這與幼兒教育無關。“系列化”的特點在其開放性與可延展性。“系列”本身為兒童提供了感知學習的“類”化的群組,在此基礎上,兒童可以在教師或家長的幫助下嘗試相似或進一步的活動,使園內活動獲得拓展。而拓展本身正是兒童運用聯系的方式面對素材、生活,面對學習的能力訓練,也是繪本“系列化”策略的動機所在。我們認為,幼兒的拓展首先需要成人特別是教師的支持。幼兒在學習資源的獲取方面基本上是無力的,有時家長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事先要有所準備。比如,為了延續幼兒的興趣,我們在閱讀區適量投放相關冬眠動物的生活習性類繪本,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我們找到了《小鼴鼠要冬眠》《我一直在睡覺啊》《蛇究竟去哪里了》等繪本,分批投放到閱讀區內,并通過“家長志愿者”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其中,帶領幼兒共同閱讀。我們同時在家長群向家長提出“親子閱讀”的要求,要求家長在進行閱讀的同時記錄幼兒的童言童語,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這個環節不僅讓幼兒關于冬眠動物的知識得到了提升,同時學習環境及方式的變化也增添了幼兒的興趣,進一步鞏固了主題活動預設的目標。對于家長來說,這樣的契機能增進親子關系,使得家園聯系更為緊密。關于拓展的另一個問題需要關注,即繪本只是手段,拓展絕不能局限于繪本本身。拓展延伸本身就是突破原有經驗,獲取新的認知、體驗。所以,從既有“系列”基礎上延展出去,才能讓教育活動真正達成聯系、發散、多維的動機。比如我們在“冬眠的動物”系列活動的最后,提出“弄醒冬眠的動物會發生什么?”這樣一個延伸問題,并推薦相關繪本《999個青蛙兄弟的春天》作為該問題的延伸繪本,引發幼兒之后的自主探索學習。同時,在主題活動進行總結時,我們讓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一本關于主題的小繪本來展示主題活動的學習成果,連同之前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果一起布置在“冬眠動物科普展”中。兩個系列繪本課程活動總體達成了先行設定的教育目標,活動效果也部分地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系列化”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繪本“情境化”努力,其效果是給兒童無論在橫向的空間維度還是縱向的時間維度都營造了相對穩定的感知學習情境。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更細致、更具體的問題,需要我們通過更多實踐去發現、研究和解決。
作者:趙娟 單位:南通市竹行街道星怡幼兒園
- 上一篇:農村地區幼兒教育現狀及改善措施
- 下一篇:現代學徒制下中職班級管理實踐研究
精品范文
2繪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