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中直覺與感知培養思考
時間:2022-12-22 03:36:55
導語:藝術教育中直覺與感知培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長久以來,在藝術教育中,感知與理智一直被分離開來,藝術與科學互相排斥。這是藝術教育的損失,也是藝術教育的誤區。感受力和直覺力正是彌合感性與理性之間裂縫的一個重要因素。藝術直覺是藝術家掌握世界的方式,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本文通過對藝術直覺的闡釋和對藝術教學中對感受力和直覺力的重要性和訓練方法的分析,引發藝術教育中對這種割裂的關注。
關鍵詞:直覺;感知;藝術教育;整合
藝術教育不是一門可以用“標準”來衡量的學科,它和感受力有關,和一個人的整體性有關。傳統的藝術教育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把傳授專業技能技巧作為掌握知識、發展理智的根本途徑,忽略了與藝術最為相契的感受力和直覺力。
一、藝術與整合
在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里,一方面人們因為技術不斷獲得更多的便捷,技術替代了生存生活乃至復雜工作中的部分功能。另一方面,這種功能的替代也逐漸讓人的整體性被割裂,人們成為“斷片”的人,破碎的人。網絡時代里,信息的“超鏈接”方式更是讓人的思維模式在無限延伸中成為碎片。在麥克盧漢的觀點里,藝術在歷史中常常扮演著預言者和感知模式的調控者的角色。在今天碎片式的網絡時代,更需要藝術對人們的情感和內心體驗重新提供一種整合式的感知模式。在傳統的教育系統中,只有理智、邏輯才是獲得知識最穩固的途徑,這是最正式也最有效的標準。但在今天的藝術教育里,我們可能更需要一種面向感受和情感的整合的直覺型思維的培訓和感受力的教育。
二、直覺與感知
長久以來,在藝術教育中,感知與理智一直被分離開來,藝術與科學互相排斥。這是藝術教育的損失,也是藝術教育的誤區。直覺與感知正是彌合感性與理性之間裂縫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哲學對感知一直給予極大的重視,同樣也認為感知中包含著高貴的理性和對真理的發現。亞里士多德也曾經提出過“心靈沒有意象就永遠不能思考”的激烈主張。古人也早就發現了直覺的存在及其價值。古希臘畢達哥拉所學派就認為:“直覺是高于觀察的?!痹诤芏嗳搜劾?,提到直覺,就會覺得那是一種模糊不定、接近胡思亂想沒有說服力的一種思維和判斷。但恰恰相反,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這種直覺的力量盡管短促卻很堅定。很多藝術家常常能感受到,直覺的堅定來自內心深處一股強大的力量告訴自己藝術的方向。許多人把敏銳的感知力看成是一種天賦,實際上這種深刻的直覺下面包含著各種理解、領悟、思想、創造力,乃至你的邏輯分析能力。笛卡爾在《心靈的指導規則》一書中稱,“我所理解的直覺不是感覺之動搖不定的證據,亦非從想象之胡亂堆砌而導致的錯誤判斷,而是毫無屏障的和專注的心靈給予我們的,這種給予十分明白曉人,以至于我們對所理解的東西沒有任何懷疑?!敝庇X并不是不可靠的東西,有些時候,它甚至比演繹更簡單更確定。藝術的直覺只能是長期教育的結果。眼睛在剛出生時是什么都看不見的,只有經過訓練,才變得能夠了解所見到的東西。所謂‘無邪的眼睛’是沒有的?!比藗兿矚g把理智和邏輯歸屬為左半腦,直覺和靈感歸屬于右半腦,那么他們是否應該被放在同樣的位置,受到尊重和重視?
三、藝術教育中的直覺與感知培養
1.多樣化文化課程創造開放的教育語境
首先,開設多樣化文化課程是為直覺力和感受力的產生創作一種開放的環境。在藝術院校設立真正豐富且具有包容力的文化課程,讓學生處于一種開放的可選擇的教育語境之中。目前的藝術教育,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趨于標準化的培養過程。學分、技能、就業率,成為藝術院校追求的最大目標。大量的藝術院校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風氣,重專業技能、輕文化素質,這著大量有心從事藝術事業的學生也是一個不良的導向。藝術教育的目的在這樣的局面下顯得狹窄而充滿功利。經常有人說我們缺少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而思想正是激發藝術直覺最有力的因素。眾多藝術院校單一的追求就業率讓藝術教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很多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文化素質培養成為隨意性的副科,思想和技藝的分裂,過分實用性功利性的培養目標,給很多學生和藝術愛好者帶來誤區。文化課程目前在很多藝術院校的教學系統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創作是將自己所有的心靈能量聚集在一起,這些能量不只是專業技能的熟練,更包括了所有對世界,對藝術的認識和所有文化修養的沉淀。
2.從“訓練”式到“對話”式的教學
在藝術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注重模仿和灌輸。臨摹是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但單一的臨摹和經驗灌輸往往會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讓他們逐漸喪失創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對生活中的美無動于衷。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會更有利于保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和學成為平等的兩個維度,通過對話式的教學,讓藝術創造在交流中碰撞,甚至這種對話可以是反叛和抗爭。只有在這種真正的交流中,學生才可能激發“創造”,而不僅僅是在藝術史和教師權威的標準下畏手畏腳。藝術教學是要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在一開始這些表達可能顯得生澀,所以更需要一種更為平等的對話而不是“標準系統”的壓抑。而今天網絡時代的信息獲取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有足夠的渠道獲取“知識點”,這也讓對話成為了可能。
3.多重實踐和跨界整合
在對話式教學的基礎上,藝術教育可以開發更多共同創作的實踐模式,和跨學科的聯系和整合。藝術教育需要更多的機會通過切身的實驗去尋找真相開發潛能。各學科之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社會都可以建立起更多的關系,在實踐的碰撞中逐漸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為了讓教育進入一種手與腦、理智與情感均衡發展的狀態,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材料試驗尋求真相。他們不應該被“導向”任何一個既定的方向,他的大腦不應該被固定的模型填滿,閱讀那些描繪二手經驗、無助于活躍思維的書或那些超越了理解力的書,都為時過早。教育必須成為讓一個人發現并形成自身表達方式的機會,必須提供一種有意義的融合,將社會傳統與個人體驗、實踐與判斷結合起來。共同創作的模式可以激活學生除語言和文字之外的各種品質,不是從形式到形式,或者從觀念到觀念的轉變,不是簡單的套用,不是枯燥的模仿,是在不斷地尋找和積累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再返回到思維,形成新的更為清晰和準確的直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恢復人的感受力和整體性在藝術創作及藝術教育中都占據著異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創作才更能觸及生活的本質,我們的藝術教育最珍貴的功能也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和延展,成為一種更為“自由”的教育。
作者:楊帆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注釋:
1.(美)魯•阿恩海姆.藝術心理學新論[M].商務印書館,1999:9.
2.(匈)拉茲洛•莫霍利•納吉.運動中的視覺:新包豪斯的基礎[M].中國出版集團,2016
- 上一篇:幼兒園教師藝術教育能力提升策略
- 下一篇:“蘇格拉底”思想影響下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