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教育對策研究

時間:2022-02-26 09:28:41

導語:高校藝術教育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藝術教育對策研究

【摘要】在經濟一體化和“一帶一路”社會大背景下,如何發展與傳承民間美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藝術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課題。民族地區高校只有積極汲取民間美術的文化精髓,將民間美術與藝術教育緊密結合,構建出適合國情發展的本土化藝術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出具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文化接班人。

【關鍵詞】民間美術;藝術教育;融合

民間美術是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民間”二字也體現其藝術創作的主體與宮廷藝術、貴族藝術有所區別。一般說來,民間美術是指民間勞動者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出于審美和實用的需要所創造的,用以慶祝特定事件、節日的美術活動與美術風格,其領域之寬讓人驚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民間美術有剪紙、繡花、編織、古法造紙、蠟染、扎染等,這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我國高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方高校的藝術教育范疇。民間美術是構成民族傳統美術的關鍵因素,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多種文化形式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開設民間美術教育課程,或將民間美術融入現有的藝術教育課程,對于完善藝術教育體系,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民族地區的民間美術資源則為高校的藝術教學和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以往的調查來看,在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體系的設置中,西方藝術課程教學模式往往占據了主流地位,教師按照既定的教育模式給學生灌輸現代的、新潮的、西式的文化資源,卻對本土資源,特別是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資源視而不見。教育者往往以西方的文化體系為重心,忽視了本土傳統文化資源,在授課過程中過分強調對西方藝術教育體系的學習,使得學生對民間美術了解甚少。在現今高校開展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改革上,應該結合當地的現實情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全方位尋找行之有效的路徑,使藝術教育專業的課堂與民間美術的實踐教學密切結合。

一、民間美術與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融合現狀研究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靜態的,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傳統,其發展變化是中國藝術生命力的體現。隨著“全球化”概念的不斷深化,社會各個方面都遭受了一定的沖擊,文化便是其中一項,作為文化重要分支的民間美術也面臨著巨大挑戰。這種挑戰更像是一種“文化、經濟相互消融”[1]的延續。民間美術的消融與再創,以文化是否能夠實現產業化為標準,這種標準的實現不僅要依靠民族地區工藝傳承人的不斷努力,更需要當地高校藝術教育者的傳播與維護。目前民族地區的高校藝術教育體系普遍以西方教育模式為主體,在校學生對本土民間美術知之甚少,傳統藝術面臨著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重大危機”。因此,正確認識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模式與當地民間美術發展的關系狀態有著重要意義。(一)民間美術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體系較為薄弱。我國的民間美術教育可以從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全國民間美術學術研討會”說起,以張道一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開始著手于真正意義上的田野調查,使之成為民間美術研究的開端,再至1986年中央美術學院開設民間美術系,標志著民間美術與調查的概念正式進入高校教育系統。之后除國美、魯美等傳統八大美院外,全國部分綜合性院校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先后設置了民間美術專業或相關課程,民族地區高校的美術教育也呈現同樣的發展趨勢。然而,這些民族地區高校課程的設置并沒有最大限度起到傳承、保護本土民間美術的基本作用。以民族地區綜合院校為例,大部分的師范類院校所開設的民間美術課程學時多為32學時或24學時,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設計專業也只是象征性開設了18課時的選修課程,這些“簡短”的課程設置雖然涉及民間美術的相關內容,但課時安排相較于其他專業課程來說,所占比例較小,可見民族地方高校對本土民間美術的教學重視不夠,有的學校即便開設了較長學時的民間美術課程,也因師資力量的缺失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二)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不合理。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民間美術課程的教育內容多以“什么是民間美術、民間美術的基本種類、民間美術的工藝造型”等基礎知識為主,民間美術的保護、傳播和如何產業化則成為了邊緣性課程內容被忽視。高校并沒有建立起與之相關的學科模式來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課程體系的建設也處于一種脫節的狀態,與民間美術內容相關的課程以及教材都明顯不足,即使開設民間美術課程的高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過于簡單,沒有結合地域特色,教學環節單一。除此之外,高校民間美術課程的教授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大多數的高校教師依舊選擇“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來給藝術類學生灌輸民間美術的相關知識,教學目的不是為了傳承保護文化,而是為了完成學校所要求的課程設定。這種標準化的課程要求忽視了學生的藝術個性與探討藝術的自由,使得學生與民間美術實踐脫節,最終抹殺了學生對于民間美術所產生的興趣。

二、民間美術與藝術教育機制融合策略研究

(一)課程融合,開闊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體系。民間美術在藝術、哲學、經濟等方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這種具有強烈民族文化氣息的藝術類別,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群體千年來不斷進步的美學觀與世界觀,它從更為樸實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國造物體系的美學價值。而高校藝術教育課程同樣也與社會文化、傳統觀念及經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族地區的高校藝術教育體系是植根于本民族土壤之上的現代教育體系,民間美術作為一種“自主自覺”[2]的文化傳承,可以為教育課程提供特殊的文化內涵。民間美術是一種文化含義深刻、創造手法豐富、操作性強的藝術門類,這對提高民族地區高校藝術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有很大幫助,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們的創造力、觀察力和理解能力,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興趣,并吸收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造型、結構、圖形、材料、色彩等藝術元素,從而達到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創作水準的基本目的。此外,將具有獨特性、地域性的民間美術融入到民族地區藝術教育課程內容的建構中,使高校的藝術教育和觀念呈現多元化發展,也有益于高校藝術教學的定位,方便高校教師更好地把握藝術教育的主體內容,提高與現代藝術教育模式和教學資源的互助,從而創造出有別于傳統授課模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形成特色藝術教育體系。(二)校企融合,促進民族地區民間美術產業化發展。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3],認為民族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有其產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的規律。作為民族文化物質載體的民間美術也同樣如此。如果當一個地區的民間美術其標志性、傳承性及其認同性都不存在社會意義的時候,那么這個民間美術種類就會消失,當然這種消失是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少數民族地區相較于其他地區來說,發展條件有所限制,交通阻塞、現代文化差異、族群共生等原因時刻影響著當地民間美術的發展,這種影響使得本就步履維艱的民間美術變得更難以發展出新的內容。面對這種情況,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民間美術的維護和傳承。如2002年10月,“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起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呼吁當代教育肩負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和文化創新的職責。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發展工藝美術等重點行業。在文化產業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方高校開始積極尋求教育體制改革和民間美術保護、傳承之路,并力求發展高校產學研相結合的校企合作道路。民族地區產學研結合過程中,可通過民間美術與藝術教育機制的結合,更深層次了解本地民間美術的發展情況,找出推動民間美術發展的歷史文化因素,探索其所承載的美學思想和社會經濟含義,及時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另外,高校通過宏觀調控教師資源,提高相關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業務水平,引入當地民間美術傳承人進課堂,合理有效配置民間美術教師隊伍的比重,鼓勵年輕師生投身于維護和宣傳民間美術的企業實踐活動,并建立專業針對性較強的民間美術實習基地和文化創意企業人才培養基地,使整個實踐貫穿于民間美術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民間美術作品的設計、制造與創新等過程中,從而研究出既包含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又具有現代商業推廣價值的好產品。

三、結語

在經濟一體化和一帶一路社會大背景下,如何發展與傳承民間美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藝術教育領域中的重要課題。民間美術的融入,一方面對于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課程的開發、民間傳統工藝的歷史傳承、非物質文化信息檔案的建立、學生現代設計的創新有著積極而有效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對民族地區高校產學研基地模式的全新探究與構建有著歷史性的進步意義。將民間美術資源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能夠使現今的藝術設計創作汲取傳統藝術的營養。而通過對現代設計課程的改革,對民間美術的種類資源進行文化提煉,也能使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廣闊的設計視野,從不同的人文環境中思考現代設計的文化缺失問題,從而形成具有傳統民族特征的藝術教育體系,促使高校的藝術教育體系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1](美)費雷德里克•詹姆遜.論全球化的影響[J].王逢振譯.南方文壇,2002(2).

[2]費孝通.我為什么主張“文化自覺”[N].北京日報,2003-8-25.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相像的共同體[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謝雨子 龔龍煜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